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魏国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战国时期魏国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718 更新时间:2024/1/26 2:28:23

战国初期,魏国国力强盛,对周边诸侯国有着绝对的统治力。不过秦国进行商鞅变法以后,国力逐渐超越魏国,从而走上称霸之路。实际上帮助秦国崛起的商鞅,他原本是魏人,但后来选择转投秦国。当时很多具有才华的名将原本都是魏人,但他们并没有选择留在魏国,而是去他国求职,为什么魏国就留不住人才呢?无情、张仪、公孙衍等人都是魏国人,但最后却在别的国家发光发热,让魏国吃了大亏。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当时的魏国可谓人才济济,为什么逐渐衰落了呢?为什么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之类的大才未能在魏国施展才华,反而入秦一举成名?

“历史倪说”认为可以归纳为两点:

其一,以“用人者”角度来看,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当权者对人才的态度有异;

其二,以“求职者”的角度来看,魏虽强,舞台却小,秦虽弱,可大有为。

以下分别论述:

一、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当权者对人才的态度有异

应该说,魏国至第三代君主魏惠王时,国家昌盛日久魏国上下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平民士子人才的重视与魏初魏文侯振兴魏国时的求贤若渴有天壤之别,致使治国大才未能进入当权者的视野,或者当权者已无鉴别大才与否的兴趣。

1、魏国占据晋国中部地带,向来以三晋正统自居,且自立国以来有一统三晋的宏愿。

魏文侯治国有方,国内实力蒸蒸日上,令各国羡慕不已;同时,在应对国际局势问题上,魏文侯出手有策,令韩赵折服,彰显了大国国君的风度,于战国之初一跃而成为诸侯国之首,雄霸天下。《资治通鉴》记载:“魏于是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魏文侯一改诸侯列国世家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以远见卓识,从决定国家发展的人才因素入手,大开方便之门,首开士子入居庙堂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魏文侯作为魏国百年霸业的开拓者,在位期间礼贤下士,广泛延揽人才,不但请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参与影响、塑造魏国,还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治理魏国。最为重要的是在军事领域,魏文侯起用了乐羊吴起为将,不但巩固魏国河山,还为魏国开疆扩土。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子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魏文侯此举开诸侯列国之先河,将引领诸侯列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魏国崛起之前,魏文侯对人才的渴求,仅从其个人操守即可窥见一斑。

《资治通鉴》记载:“文侯与群臣饮酒,乐,命驾将适野”。大家正喝的高兴地时候,天降大雨,魏文侯突然外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资治通鉴》记载:“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魏文侯,作为大国之君,将信誉重视到如此程度,难怪他能够成就百年魏国霸业。其实,当领导的有这个权力,根本不需要自己亲自前往。如此小事随便派个人去告诉那个山林管理员,今天下雨了,约会取消,改日再约。从宴会现场群臣一脸疑惑的表情即能明白,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2、《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供职于鲁国期间,曾“杀妻”得以领兵御齐军,并一战成名。吴起在成为名人的同时,他之前的件件“丑事”立即成为攻击诽谤的工具,送到鲁君案头,于是逐渐疏远吴起。

当吴起意识到鲁国君有意疏远时,即萌生了投奔魏文侯的念头。其实,吴起早已进入魏文侯的视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魏文侯与将军李克的一段对话:“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李克的回答正是魏文侯想要的答案。果然刚到魏国的吴起就被魏文侯任用为将。吴起也未辜负魏国的期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魏文侯不拘一格起用鲁之“弃臣”,成为当时的佳话。

3、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终魏文侯一世,吴起深得赏识。但是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对吴起却不感冒。

吴起为魏国西河郡守,在当地施行仁政,深得民心,取得了很高的声望,久负盛名。当魏国初置相国时,吴起认为,魏国朝中无人能与其相提并论,相国之职志在必得。但是任命文件一宣布,他傻眼了,相国竟然是田文。吴起心里想不通,表面上更是不高兴。吴起被怒气冲昏了头脑,竟然去找田文理论。田文以一句“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令吴起恍然大悟。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千方百计排挤吴起,最终令魏武侯“疑之而未信”。魏文侯朝思暮想而欲得的爱将吴起离魏赴楚。

4、卫鞅在入秦之前,曾经供事于魏国相国府,深受公叔痤赏识。多年相处,公叔痤深知卫鞅的能力足以入朝为相。《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当公叔痤病倒之后,他准备借魏惠王前来探病之机举荐卫鞅,并希望魏惠王“愿王举国而听之”。

俗话说,人将即死其言也善。魏惠王对公叔痤举荐卫鞅为相国,第一反应是“王嘿然”,最后的反应是,他跟左右谈及此事,竟然嘲笑公叔痤“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公叔痤临别之际,望着眼前的卫鞅,仿佛看到了未来,他真为魏国的将来担忧。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公叔痤担忧的那样,在不久的将来,正是这个青年让魏国不得安宁。

由此可见,魏国发展过程中三代君王,即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对人才的态度截然不同,完全在于此时之魏国相较于彼时之魏国已有天壤之别。

二、魏虽强,舞台却小,秦虽弱,可大有为

人才是否可以施展其才能,与供职国发展阶段有直接关系。百废待兴,思贤若渴,不拘一格;国富民强,千甄万别。

魏国通过改革在释放生产力,综合国力与日俱增的同时,社会管理日趋完善。魏国的富强吸引了大批人才的涌入,他们也被魏国派驻至各级行政部门,其中不乏谋国高手。

当国家管理逐步步入正轨,当权者已经习惯于既有体制,难以接受国家体制的再造,或提升。此时,为魏国而来的士子,能否在魏国青史留名,关键在于工作态度上,是否甘愿按部就班。

像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之类的谋国高手,岂能甘心按部就班,他们或许抱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心理西进入秦,或辗转至秦。

秦国百废待兴,或亟需完善,“试验”的机会远较相对成熟的魏国为多,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史记·商君列传》仅记载魏惠王听了公叔痤举荐卫鞅时,希望“举国听用之”,禁不住嘲笑其“病甚,悲乎”,再无任何相关记载,而卫鞅入秦之后可谓大费周章,三见秦孝公而留秦。

由卫鞅对秦、魏两国君王的态度,即对魏惠王一拒而离魏赴秦,对秦孝公一而再再而三求见,亦可感受到当此之时魏虽强,舞台却小,秦虽弱,可大有为。

魏国人才外流是魏国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魏国的衰落并非因人才外流,而是未能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对国内、国际局势做认真的判断,为国富民强而付出的努力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当秦、齐崛起之后,魏国之所以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在于魏国上下缺少魏文侯当年振兴魏国的勇气与精神。

标签: 魏国

更多文章

  • 战国韩国和燕国谁更弱?燕国为何能列入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韩国

    要说战国七雄中,谁是最弱的国家可能多数人会想到韩国和燕国,实际上韩国虽然总吃败仗,但综合实力应该还是在燕国之上。燕国在整个战国时期都没有太大作为,感觉存在感极低,可能当时和燕国有关最出名的事件便是荆轲刺秦王了。那为什么燕国还能列入七雄之一呢?实际上这跟早期燕国封国时的待遇有一定关系,下面就为大家简单

  •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有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有哪些意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历史知识!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简介: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从199

  • 南京大屠杀事件背景 南京大屠杀事件经过 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南京大屠杀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南京大屠杀的事件背景事件经过以及最后南京大屠杀的结果,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究竟有多可怕!南京大屠杀事件背景:淞沪会战失利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对中国全面大规模侵略。同年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

  • 唐朝和亲的公主有哪些?唐朝和亲战略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和亲

    和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政治联姻,中原王朝为了和周边少数民族国家达成友好关系,就会用和亲的方式来体现友好。哪怕是像汉朝、唐朝这样强盛的朝代,也需要靠和亲来维持与周边政权的关系。而唐朝的和亲策略跟其他朝代还有些不同,相信大家也比较好奇唐朝的和亲公主都有谁。下面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看看唐朝时期的和亲是如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选官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简介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

  • 党锢的意思是什么?东汉汉桓帝党锢之祸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党锢之祸

    说起党锢这个词,可能很多小伙伴们还不是很熟悉,比较陌生。这是指在古代禁止某一些政治上的朋党参政的现象。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所谓"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党锢的政争自延熹九年(166),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184)。宦官五侯掌权以后,跟梁冀一样胡作非为。他们

  • 文景之治出现原因 文景之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呢?一起了解一下当时的文景之治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吧!文景之治简介:文景之治出现在什么时候?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

  • 商朝是如何灭亡的?商朝败亡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商朝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商朝的最后意外皇帝是商纣王,由于自己的暴政导致起义,最终走向了灭亡。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吗?历史上的商朝回合突然一下就走向了灭亡呢?下面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汤伐桀,商革夏命之后,并没有对夏后氏赶尽杀绝。商部落留下许多人在夏朝故都开始战后重建,而商汤自己

  •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焚书坑儒

    说起焚书坑儒,相信大家对这个词都不会太陌生了,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到钱212年期间,秦始皇焚毁书籍以及坑杀范禁者460多人的历史事件。那么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因为马屁拍得太着急?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焚书并非始于秦始皇,早在秦之前,便有焚书。秦始皇焚书,起因并非因

  • 推恩令简介: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推恩令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推恩令

    推恩令简介: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推恩令有什么作用?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推恩令简介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