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历史之隆庆开关介绍 隆庆开关的历史影响

明朝历史之隆庆开关介绍 隆庆开关的历史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245 更新时间:2023/12/18 3:24:14

隆庆开关简介

隆庆开关指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

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

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也有学者估算,“由万历元年(157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七十二年间,合计各国输入中国的银元由于贸易关系的至少远超过一万万元以上”。这为大明帝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

亦有学者指出隆庆开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也为明朝覆亡埋下了隐患。

隆庆开关的原因

由于明初的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而他们亦涉足民间的海外贸易,因此明政府主要针对这个情况,首次颁布海禁令,明太祖于洪武四年(1371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拉开了海禁序幕,不过明朝与藩属国之间的朝贡贸易就取代了民间海外贸易的作用。

明成祖虽有官方的下西洋之举,但仍“禁民间海船”,严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此间,海禁令和朝贡贸易的执行情况并没有太大问题,明成祖甚至任命晋江籍侨领许柴佬总督吕宋国事,不过自明成祖去世后,朝贡贸易的萎缩,以及海禁令逐渐废弛,违反海禁出洋的中国海商活动日趋频繁。直到16世纪后,倭寇在沿海地区肆虐的情况日益严重,当时的朝廷官员为了重建中国沿海的海上秩序,对海禁存废产生严重分歧。

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朝野曾发生过一场禁海问题的争论。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放弃传统的“海禁”政策,要不要开放本国商民的海外贸易。尽管很多人仍抱着既定的“海禁”政策不放,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海禁”与海寇之间的关系,极力主张开放“海禁”,以根除海寇,其中,福建巡抚谭纶积极倡导开海,谭纶请求朝廷允许福建商民在近海与外通商,有不少中央政府官员都表示了认同。

明世宗死,明穆宗继位,明朝进入了隆庆时代。明朝政府面对倭寇之乱屡打不绝的现实,认识到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说的“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问题,开始调整严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

隆庆开关的过程

隆庆元年(1567年)2月4日,明穆宗登基不到一个月,就诏告群臣说:“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明穆宗当即批准了这一奏请。

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不久后又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

督饷馆对私人海外贸易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出海贸易的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船主要督饷馆领取船引并交纳引税。此外,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则处以“通倭”之罪。

虽然仍有着诸多管理和限制,开放的月港也只是一处小港口,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至此毕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只要遵守政府的管理限制,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就被视为合法经营。政策和制度上的这种局部的和有限度的调整,史称“隆庆开关”。

隆庆开放使民间私人海外贸易摆脱了走私非法境地,开始有条件地公开进行和较为正常地发展,并迅速发挥了积极作用。史载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

隆庆开关的影响

一、政治

1、倭患减轻

隆庆开关之后,这一手治根的办法果然见效,从此“倭渐不为患”。尽管隆庆初年的开放海禁,并不彻底,政府依然通过发放许可证(“由引”)的计划经济方式进行调控,并且严禁海商前往日本。

但是,民间被抑制的商业活力依然喷涌而出,“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东西洋),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禁之太严,奸民势穷,必至为盗。自纳饷过洋之利开,豪狡之徒咸趋利畏法。故海澄之开禁,凡以除中国之害也。”

2、改善明朝北方局势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隆庆开关后3年(1570),在张居正和高拱等中央大员的积极推动下,利用鞑靼内部纷争,结束了明帝国与蒙古部落长达200年的军事对峙,鞑靼首领俺答归顺明朝,封贡互市,史称“俺答封贡”。

大明帝国开国200多年,第一次同时在南北两个方向获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

二、经济

1、白银流入中国

据学界研究,当时明朝的产品诸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各国欢迎,而许多国家缺乏名优商品能满足明朝的国内需求,只好以白银支付所购明朝商品,引致白银大量流入明朝。

据估计,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72年间,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中国,共计约3.53亿两,有力地促进了明朝国内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也为明朝中国商人积极参与当时已经建立起来的东亚及太平洋贸易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

2、完善海关税制

隆庆开放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随着西方势力的东渐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明朝海关从无税到有税,从实物税到货币税,不仅反映了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而且反映了典型的封建性海关向近代海关的过渡。

3、促进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的真正发生和发展,是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大而发生和发展的,中国也不可能例外。明代的开海贸易,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三、军事促进军器交流

隆庆开关还对明朝的火器的大规模装备军队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朝通过和西班牙、葡萄牙的贸易来购买西方先进的火器,例如西洋火绳枪、红衣大炮等。火器的大量装备使得明朝在后来的对内对外战争中产生了影响。

四、化带动收藏业

隆庆开关也影响了中国的收藏业。中国的硬木家具最重要的贸易也是从明隆庆开始的。隆庆是夹在嘉靖和万历之间非常短暂的一个时期,只有六年,贵重的木材大致是这个时期大量进入中国的。

隆庆之前的中国木器大都是软木,俗称“柴木”。软木玩的是高古气韵和造型的多样性,常用来做家具的软木有核桃木、松木、榆木、楠木、樟木、银杏木等等种类繁多。所以软木收藏行业的业内人士也把古董软木家具成为高古木器家具。

五、外交促进海外移民

隆庆开关还直接推动了海外移民热潮,东南沿海不少渔民和商人开始在东南亚一带定居。华侨在当地从事商业、手工业、农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服务,深刻改变了当地的原始面貌。

隆庆开关断送明朝是真的吗

隆庆开关使得欧洲人在美洲开采到的“廉价”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方面使白银成为中国的流通货币,另一方面使中国不必再因担心贵金属外流而限制对外贸易,但也为明朝覆亡埋下了隐患。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意味着明朝将自己的货币控制权拱手让与他人。当白银过量流入中国致使物贵银贱(通货膨胀)后,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动力开始下降,1630年以后出现了白银流入不足的问题,导致中国迅速跌入通货紧缩。

这一问题产生了两个灾难性后果:一是百姓折成白银的纳税负担骤然加重,二是政府折成白银的税收大幅减少,前者引发农民暴动,后者削弱了政府采取军事行动的财力,最终导致明朝在内忧外患中灭亡。

标签: 隆庆开关

更多文章

  • 唐朝历史之长庆会盟历史介绍 长庆会盟碑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长庆会盟

    长庆会盟简介长庆会盟,公元821年唐穆宗时期,与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双方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rdquo

  • 唐朝两税法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两税法

    唐朝两税法简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是对当时赋役制度较全面的改革。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

  • 南诏国历史介绍 南诏国历代帝王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诏国

    南诏国简介南诏国(738年-902年),古代国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

  • 周朝历史之国人暴动介绍 国人暴动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国人暴动

    历史上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什么是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看看。国人暴动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相当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

  •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及其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简介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是汉代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

  • 清朝大小和卓叛乱的原因及结局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大小和卓叛乱

    大小和卓叛乱在哪里清平大小和卓之战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平定新疆回部(天山南路)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叛乱的斗争。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并派波罗尼都招抚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和卓兄弟乘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地。

  • 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有什么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简介明清时期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改土归流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朝廷中央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改革后,还是有些土司掀起叛乱,最大规模的是乌蒙

  • 清朝摊丁入亩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实

  • 清朝盟旗制度有哪些影响和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盟旗制度

    清朝盟旗制度简介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天命九年(1624)后金统治者对归附的蒙古部众,按八旗组织原则在其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编制旗分,后复以此办法陆续安置归附的蒙古诸部。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蒙古返归中国后,全蒙古部众悉数被纳入盟旗体制。此制自初

  • AD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经过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一二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简介一·二八事变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上海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