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淞沪停战协定主要内容 淞沪停战协定表明了什么?

淞沪停战协定主要内容 淞沪停战协定表明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09 更新时间:2023/12/18 3:23:46

淞沪停战协定简介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驻上海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等在全国人民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奋起抗战。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假意应付事态,不仅不给十九路军以任援助,还拒绝调江北部队去支援抗战。

派代表和日本谈判,于五月五日签订停战协定,划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驻军,而日本则可以在许多地区驻军。这个协定称上海停战协定,即淞沪停战协定。

淞沪停战协定背景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的奋勇抵抗,日本侵略者遭到沉重打击,不得不与国民政府谈判,最后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停止了对上海的军事进攻,将一·二八事变作为地方事件解决。

但在整个事变过程中,日军投入兵力最多时只有7万人,没有将侵略战争进一步扩大。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此时中国人民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日浪潮,使日本帝国主义不敢贸然扩大侵略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全国人民无不义愤填膺,纷纷要求进行抵抗,全国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日浪潮。

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全国各方面也纷纷发出通电,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要求采取行动抵抗日本侵略。

各大中城市纷纷召开各界抗日救国大会,举行游行请愿,参加阶层之广和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上海、北平等地工人不断进行反日罢工。各地大中学生则集会游行,发表通电,进行抗日宣传,建立抗日团体,组织抗日义勇军。

全国各城市的爱国工商业者也起来抵制日货、拒收日钞,拒绝与日商买办往来,并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国民党和国民党军队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动摇,一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也深明民族大义,提出各项抗日主张。

在全国性反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一·二八事变爆发,激起了中国人民更加无比的愤怒,使已经蓬勃发展起来的反日浪潮如火上浇油;迅速走高潮。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帝国主义没敢大规模增兵扩大侵略。

二、当时国际形势对日本十分不利

上海是当时东方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不但是四大家族的统治中心,也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最集中的地区。

日军对上海的进攻,直接危害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因此欧美列强采取了不同于九·一八事变时的态度,纷纷对日本施加压力。

1932年2月2日,英、法、美、意四国联合提议中日双方停火,并谴责日本违背了国联盟约、非战公约等国际公法;英美还共同抗议日本使用公共租界作为作战基地;英国增兵上海,军舰达10艘,兵员6000余人;美国几乎将其在亚洲的全部军舰集中上海,达17艘之多;法国在上海的兵力也增至3000余人。

国联还决定在3月3日召开日内瓦缩军会议时召开特别大会讨论上海问题。而这时日本不但进攻上海受阻,而且对东北的占领也尚未巩固,因此日本十分担心因列强于涉而导致鸡飞蛋打,两头落空。

日本内大臣牧野伸显说:“如果中国在上海失败了,则满蒙问题也将统统化为乌有。”藏相高桥也说:“如果在各国中孤立了,是否连迄今苦心经营的满蒙结果也会丢得一干二净?”

三、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也采取了一些不同于九·一八事变时的抗战措施

日军进攻上海,不仅直接打击了四大家族的统治中心,也严重威胁了中国首都及主要的经济区域长江中下游的安全。此时国民政府虽没有真正下决心坚决抵抗,但对日本侵略也采取了一定的防卫措施。

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蒋介石被任命为军事委员,统管“对日作战”,并发表“自卫宣言”“告全军将士书”等告鼓舞士气。1月30日,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宣布迁移洛阳办公。

蒋介石在2月1日又在州召开军事会议,讨论“长期性”“全国性”的抗日作战计划,划分全国为四个防卫区和一个预备区,共有兵力240万人。并于2月5日增派以张治中为军长的第五军增援上海。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已不可能像九·一八事变那样轻易取胜,只好将战争限定在一定限度内,适可而止。

淞沪停战协定主要内容

1932年5月5日,中日双方代表签订《上海停战协定》。协定全文如下:

第一条中国及日本当局既经下令停战,兹双方协定,自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起,确定停战。双方军队尽其力之所及,在上海周围停止一切及各种敌对行为。关于停战情形,遇有疑问发生时,由与会友邦代表查明之。

第二条中国军队在本协定所涉及区域内之态恢复,未经决定办法以前,留驻其他地位。此项地位,在本协定附件第一号内列明之。

第三条日本军队撤退至公共租界暨虹口方面之越界筑路,一如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事变之前。但鉴于须待容纳之日本军队人数,有若干部队可暂驻扎于上述区域之毗连地方。此项地方,在本协定附件第二号内列明之。

第四条为证明双方撤退起见,设立共同委员会,列入与会友邦代表为委员。该委员会协助布置撤退之日本军队与接管之中国警察间移交事宜,以便日本军队撤退时,中国警察立即接管。该委员会之组织,及其办事程序,在本协定附件第三号内列明之。

第五条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发生效力。

本协定用中、日、英三国文字缮成,如意义上发生疑义时,或中、日、英三文间发生有不同意义时,应以英文本为准。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订于上海

淞沪停战协定表明了什么?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但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于3月3日宣布停战。3月14日,中日双方代表在英国领事馆进行谈判。5月5日,南京政府代表郭泰祺与日本特命全权公使重光葵分别代表中日双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协定规定双方自签字之日起停战;取缔一切抗日活动,第十九路军撤防、划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驻军,而日本却可驻兵上海。《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使上海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基地。

1932年3月2日,在十九路军被迫撤出上海的前夕,临时行动委员会发表《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对上海事件紧急宣言》。

1932年5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反对国民党出卖淞沪协定通电》。

1932年5月5日,中日双方代表在上海英国领事馆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根据协定的内容,中国实际上承认日本军队可以长期留驻吴淞、闸北、江湾引翔港等地,而中国军队却不能在上海周围驻所设防。且所谓“常态恢复”,“毗连地点”之规定,日军均可以任意借口加以解释。

“协定”还在“共同委员会”名义下,把从长江沿岸福山到太仓、安亭及白鹤江起直到苏州河北为止的广大地区,划给了日本及英、美、法、意等帝国主义共管。

中共在通电中痛斥国民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全国民众进行民族革命战争,保卫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上海停战协定发表《宣言》。

宣言指出:国民党政府无耻出卖上海并集中兵力大举进攻苏区,完全暴露了它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内奸,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清道夫”。号召全国劳苦群众在苏维埃旗帜下武装起来,拥护和支援中国工农红军胜利的进攻,推翻国民党的反革命政府,坚决进行民族革命战争,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和独立而斗争。

28日,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在苏州举行,数万居民前来参加悼念。

标签: 淞沪停战协定

更多文章

  • 清朝为何到清仁宗嘉庆帝登基后就衰弱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仁宗

    嘉庆皇帝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在位25年时间。虽然乾隆皇帝当时是主动禅位让嘉庆继位,但真正的掌权人依然是乾隆,直到乾隆去世后嘉庆才拿回了朝政大权。不过清朝却在嘉庆的带领下逐渐走衰,没能继续将康乾盛世给延续下去,嘉庆也并非一位懒惰的皇帝,而且十分痛恨贪官,曾下令肃清吏治,为什么清朝还会走向衰败呢?只能说老

  • 枕头山事件经过 枕头山事件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枕头山事件

    枕头山事件简介一百年前,台湾原住民泰雅族为捍卫土地及民族,发起抗日的枕头山事件。泰雅族人与清兵、日军先后在枕头山爆发惨烈的战役,以争夺这座攸关部落生存的山头。枕头山事件背景枕头山形势险要,过去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制高点,山顶有一平台,是炮台阵地遗迹,此地先后发生泰雅族原住民与刘铭传之战役,及泰雅族原住民

  • 五七指示全文内容 如何评价五七指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五七指示

    五七指示是什么意思?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同时也要批判资产

  • 高昌国是现在的哪里?高昌国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高昌国

    在1500年前,吐鲁番盆地曾诞生一个以佛教为主的国家,名为高昌国。高昌国在《新唐书·高昌传》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记载,也是古代新疆各方面的中心地区。如今,高昌国的遗址是在吐鲁番高昌区,其实这个地方先后诞生了四个王国,只不过在唐朝时,被唐所灭。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高昌国,可能听说过这个国家

  •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简介“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

  • 北宋雍熙北伐失败原因 雍熙北伐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简介雍熙北伐是指,986年(雍熙三年)为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的历史事件。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最初,三路大军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

  • 明朝历史之隆庆开关介绍 隆庆开关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简介隆庆开关指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

  • 唐朝历史之长庆会盟历史介绍 长庆会盟碑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长庆会盟

    长庆会盟简介长庆会盟,公元821年唐穆宗时期,与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双方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rdquo

  • 唐朝两税法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两税法

    唐朝两税法简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是对当时赋役制度较全面的改革。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

  • 南诏国历史介绍 南诏国历代帝王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诏国

    南诏国简介南诏国(738年-902年),古代国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