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战国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908 更新时间:2024/3/18 19:23:53

(1)文武分职和独立军事系统的出现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军队的征调大权,国君之下设立独立的军事系统,以将(或称将军、上将军、大将军,楚国则称上柱国)为其长,文武开始分职。将以下的武官设置也较完备,赵国设左司马、都尉,齐国设司马,秦、赵、韩、齐、楚还设郎中作为国君的侍卫。秦国设立都尉、中尉,中尉警卫国都。各国还在郡设立郡尉。各级军官有带兵权而没有用兵和调动军队的权利。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的“虎符”为证方可。国君任将时,把虎符的左半交给将军,右半自己留着。规定凡用兵50人以上,必须有国君的右半个虎符与将军的左半个虎符合榫〔sun笋〕(称为“合符”)才能生效。如果没有虎符,任何人不得擅自调动军队,但有烽火报警时,也可例外。战国后期,秦军攻赵,兵逼邯郸城下,形势十分危急。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屈服于秦的威胁,命令晋鄙按兵不动。魏公子无忌(即历史上有名的信陵君)为了救赵,通过魏王最宠爱的妃子如姬的帮助,从魏王的卧室内盗出由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八万,会同楚军一起共同救赵,邯郸之围遂解。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窃符救赵的故事。由此也可看到当时虎符制度的严密。

(2)战国时期的军兵种

战国时期,随着车战地位的衰退,车兵的作用下降,步兵成为主要兵种,兵力也空前扩大。步兵通常称为“带甲”。《战国策》等文献中常有“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的记载。秦国有带甲100万,车1000乘,骑10000匹。魏国有带甲40万,楚国有带甲100万,车1000乘,骑6000匹。赵国有带甲数十万,车1000乘,骑10000匹。步兵的编制,据《管子·小匡篇》说,是五人为伍,50人为小戎,100人为卒,2000人为旅,一万人为军。《商君书·境内》记载,秦国步兵的编制为五人为伍,十伍为屯,设一屯长,100人设百将,500人设五百主。

骑兵在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为了对付北方胡人的袭扰,开始“胡服骑射”,穿少数民族短而紧的服装,练习骑马射箭,组建了中原地区第一支骑兵部队。这支骑兵战斗力强,在征服中山国和对林胡、楼烦的征战中,辟地千里,战功赫赫。

舟师也有很大的发展。吴、越、齐、楚、秦等国都先后建立了强大的水上部队。司马错攻楚的黔中之战时(公元前280年),秦国已有船万艘。河南汲县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中战船、水兵和划船手栩栩如生。水兵所执武器有戈、矛、弓、箭和短剑,指挥工具有金、鼓、旗。指挥官鸣金击鼓,水兵英勇拼杀,水手拚力摇船,远距离则张弓搭箭,近距离则短兵相接。整个纹饰清晰逼真,晓畅生动,是战国时期水上作战的真实再现。

(3)郡县征兵制的确立和募兵制的出现

战国时期普遍实行的兵役制度是郡县征兵制。农民是主要征集对象。郡守和县令有权征集本地的适龄男子入伍,并可率领他们出征。男子服兵役的年龄大约从15岁到60岁。秦国规定男子17岁应向官府登记,称为“傅”(或“傅籍”)。登记后,从23岁起,守卫京师一年,称“正卒”,守卫边防一年,称为“戍卒”。实际上,由于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和残酷,各国往往把不到年龄的人强征入伍,以应战争急需。长平之战中,秦国征集河内15岁以上壮丁全去前线,赵国也是倾国以出。

除征兵制外,各国还兼行募兵制。招募之兵,要经过严格考选。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都是招募而成的精锐部队。魏国在招考“武卒”时,规定应考者要全副武装,披甲操弩,带50支箭和戈、剑等兵器,背负三天口粮,用半天时间跑完100里。如果合格,就选为“武卒”,并免征其家庭的赋役,还分给其好田地和房屋。

(4)奖励军功

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奖励军功,建立了军功制度。据《汉书·刑法志》记载,当时齐国就规定兵卒凡“得一首则受赐金”。秦国商鞅变法时,制定20等军功爵,规定不分贵贱,按军功大小实行奖赏。士卒获一敌首,赐爵一级,授田一顷,住宅地九亩,隶役一人。各级将吏也论功行赏,无功者受罚。秦国规定,士卒畏战退却,要处以黥〔qing情〕、劓〔yi义〕刑。黥是用刀刺刻犯人面部,再涂上墨,也叫墨刑。劓是割掉鼻子。伍中一人逃跑,其余四人连坐。正因为秦国赏罚严明,才使秦军有极强的战斗力,并最终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战国兵制的上述变化,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也为尔后秦汉封建军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标签: 战国

更多文章

  • 春秋兵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春秋,兵制,制度,历史,介绍,诸侯国,常备军,建立,周平,王

    (1)各诸侯国常备军的建立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逐渐衰微,再也无力控制诸侯国,各诸侯国趁机建立自己的常备军,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军赋保障能力,随意决定自己军队的数额,周天子对诸侯国的兵额限制再也不起作用了。以晋国为例,在108年间,由一军扩编为六军,力量比东周大多了。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不再是周天子,而是

  • 西周考试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周

    我国学校教育,起源很早,大概夏、商时期有学校。到西周时代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规定男孩在“昧辰”(童年)进入小学。《大戴礼·保傅》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所谓“

  • 秦朝考试制度历史介绍 秦朝“吏师”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朝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秦代做了很多巩固统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事情,如确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行同伦等等,还实行“吏师”制度。所谓“吏师”制度,如《韩

  • 清朝西山健锐营的主要职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西山健锐营

    健锐营,也称“健锐云梯营”。《前记》中称“健锐营”,而《得句》中称“寺左近健锐云梯营实居之”,《后记》中“命之曰健锐云梯营”。健锐营是满清军制中的一支特战部队,另外也是清廷在北京西山东麓驻兵建立的一支独特

  • 春秋时期诸侯国:许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许国

    分封是统治术的一种,是古代统治者一个屡试不爽的妙招。分封一可以奖赏为自己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有功之臣,笼络人心;二能够赏赐自己的直系亲属,肥水不流外人田,让他们更加团结在自己周围。分封最大好处,就是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替统治者镇守四方,对周围敌对势力形成威慑,不仅可以有效巩固自己的统治,更能抵御外来

  • 十常侍之乱的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十常侍之乱

    十常侍之乱是对一段历史的描述,包括这些太监狐假虎威,祸乱朝纲的整个过程。他们安插亲朋好友在全国各地为官,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势力与地位,但是他们本身缺陷,缺乏治理国家的实力与能力。这些人为非作歹,祸害百姓,激起民愤,这是就人民而言的十常侍之乱背景。在朝廷之中,太监们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工作优势,在皇上与皇

  • 晋朝中央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晋朝

    尚书省晋朝官制源自三国官制和东汉官制,但尚书省的组织比东汉更为严密。有以太傅“录尚书事”大权独揽,称为“录公”。另设“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首官,秩千石。《晋书·职官志》云:“始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

  • 中国古代開元之治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是唐玄宗開元(713一741年)年間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局面的艷稱。這是唐朝極盛的時期。唐朝自武則天退位到玄宗即位以前的中宗、睿宗統治期間(705712年)政局極不穩定。武氏諸王、中宗的韋皇后及其女兒安樂公主、武後女兒太平公主都參預政權,朝廷大臣也分為幾派,相互排擠,因此

  • 中国古代藩鎮割據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藩鎮割據

    藩鎮割據是唐朝中葉以後,一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不服從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衛,鎮指軍鎮。封建朝廷設置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但發展結果往往形成對抗中央的割據勢力,這是封建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時期,為了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力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

  •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安禄山

    可以说内乱让叛军的战斗力不断下降,最后败给了大唐,但即便最终史朝义兵败自杀,这场叛乱也没有真正落下帷幕,而仅仅是不再起兵反唐了。但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下来。当时投降的将领全部被大唐许以原职,这既是仆固怀恩为大唐挖的陷阱,也是大唐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安史之乱的破坏实在是太大了,大唐帝国的盛世繁华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