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21 更新时间:2023/12/7 11:21:44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自幼喜好刑名之学,公元前361年去到秦国,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等职,执掌秦国军政大权达一、二十年之久。秦孝公曾以于(今河南内乡东)、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封他,号为商君,故又称商鞅。

商鞅生活在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的战国中期。他为了使秦国富国强兵,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先后推行了两次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活动。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有力地打击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和旧的生产关系,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压倒山东六国的一等强国,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思想在商鞅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众兵强,此帝之大资也”。他认为人口众多是赢得兼并战争胜利、统一天下的重要前提。人口太少,出兵攻伐敌人,就没有多余的人力耕种土地,取得给养;如果把人力用于耕种,敌人也会得到休息,不能两全其美。所以,要想富国强兵,彻底制限敌人,首先就应根本改变秦国“人不称土”的局面,大力增加人口。

根据当时秦国的国内外形势,他认为增加人口最好是用经济办法,采取“徕民”政策。这样既可在短期内大量招徕其他诸侯国的移民,增加本国人口,又可使敌人兵源枯竭,迫使敌人完全臣服。反之,采用人口自然增殖,不仅费时久,收效慢,也削弱不了敌人。在人少地多、生产工具和军事装备都很落后的战国时期,商鞅主张用徕民办法增加人口,虽然有益于秦国的社会生产发展和富国强兵,但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政策。

商鞅发展了墨翟关于人口与土地必须保持平衡的观点,第一个提出了“制土分民之律”。他认为容纳五万的生产人口,需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其中良田占40%,坏田占20%,城镇、道路占10%,湖泊、河流、山地占30%。

上述比例不论是否符合当时实际,但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提出来了,是十分可贵的。此外,他还指出人多地少时,应大力开垦土地,不然会出现“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的情况;人少地多时,应大力增加人口,不然会出现“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的情况。

为了推行“农战”政策,商鞅还很重视增加农业人口,第一个提出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最好是百比一,最多不超过十比一的主张。

“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他认为商人和官吏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各有其特殊作用,但他们尤其是那些以技艺为业、游说好辩为业、学诗书为业的人,都是一些不事生产的游食之人,这部分人多了,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食口众者,败农者也”,造成国家的贫困危弱,“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

为了增加农业人口,他除了主张采取“徕民”政策,大量招徕其他诸侯国的农民外,还主张用赐与官爵、免除徭役、加重工商业和非农业人口的征课、实行粮食高价政策、限制雇工和不准开设旅店等来扩大农业人口。商鞅把一切非农业人口都看成不事生产的游食之民,是错误的。他增加农业人口的办法,有的也是极端的。

但远在农业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战国时期,主张农业人口必须占总人口的90%以上,是符合实际的。同时,象他这样不惜采取一切措施来增加农业人口,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商鞅还反对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主张人民愚昧无知。他认为人们“务学诗书”,有了知识和文化,不但可以在其他诸侯国势力的支持下,“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不再为了名与利去努力从事农战,还会“高言伪议”,扰惑民心,使人民与君王离心离德。“故曰: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所以,要想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使民“不好学问”。

商鞅这一思想,不论是否有利于当时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农战政策的推行,都充分暴露了他的剥削阶级的本质,有害于广大人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为了加强户口管理,严密控制人口,商鞅还很重视人口统计。他除了主张建立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连坐”法户籍制度外,还第一次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周密的、经常的人口统计。他认为详细了解人口的出生、死亡情况,即“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正确掌握人口总数和男、女、老、少及商人、游食等各类人数,是关系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政权的大事。

如果不知道“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即便“地虽利,民虽众”,也会“国愈弱至削”。

标签: 商鞅变法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商鞅变法

    秦孝公嬴渠梁继位后,深刻的体会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他决心靠改革强国,因此痛下求贤令,引进人才,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让他扛起改革强国的大旗,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可以大致总结为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 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变法。这四大变法之中只有商鞅变法没有“人死政废”。为什么只有商鞅变法这样,而其他的变法都最终失败了呢?正统教育中,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顺应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三.敢于同旧

  • 汉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初元元年开始历年发生了哪些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初元元年(前48年)3月,立王政君为皇后。是年,初置戊己校尉,使屯田车师故地。初元二年(前47年)1月,车骑将军史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与郑朋、华龙等人朋党,排挤萧望之、周堪、刘更生,萧望之被收去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周堪及刘更生皆

  • 古代的朝贡制度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朝贡制度

    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的朝贡制度有什么作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01朝贡制度是中国人发明的特有国际关系体系,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从周朝一直到明清时期。虽然过程中有变化,但总体上说就是:中央王朝对藩属国,也就是像越南、朝鲜这样的国家,进行“册封赏赐”,而藩属国向中央王朝&l

  • “重农抑商”是好是坏?古代中国“重农抑商”会带来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重农抑商

    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中国“重农抑商”会带来哪些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维持一个国家运转,需要财政的支撑。很显然,商业更能造就社会的繁荣。虽然古代没有经济学,但是经济规律是存在,古人不会看不到发展商业的好处。商业发展起来了,税源当然也丰富了,中国历代王朝为什么会

  • 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有什么区别?哪个政策对发展危害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海禁

    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有什么区别?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一直以来明朝的海禁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都深受人们的热议,人们对着两者的危害更是争论不断,故本文将分别从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所在的目的着手,分别对两者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总结和分析。一、明朝海禁的目的明朝海禁的目的有两

  • 蒙古人灭宋的战略是什么?南宋为何毫无招架之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南宋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如何灭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南宋虽然军事羸弱,但是其所在的南方地区却是一块风水宝地,这也就注定了南宋的国祚要远长于金和夏。为什么南方地区为风水宝地呢?这是因为,除了南宋的距离比金和夏都比蒙古远外,还有地利上的重大优势。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地势复杂,连绵起伏的山脉与河网密

  • 清朝是什么时候开始走向衰弱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

    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是什么时候开始走向衰弱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一时期的清朝,在经济上,奖励垦荒、更名田、兴修水利、禁止圈地、捐免田赋以及改革赋役等,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得到了繁荣与发展;政治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励精图治、事必躬亲,

  • 明朝锦衣卫很忠心吗?锦衣卫一般负责做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锦衣卫

    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根据史料的记载,锦衣卫是明朝朱元璋设立的一个酷似现在的特工机构,他们没有上级的官员,只听命于皇帝,由于他们行事作风非常雷厉风行,使得不少的官员百姓都对此十分厌烦,而且和其他的官员一样,锦衣卫也是世袭制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爸干啥,儿子就干啥的职

  • 朱棣登帝之后对藩王做了哪些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棣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朱棣登帝之后对藩王做了哪些措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因为《大明风华》的热播,很多人也对明朝的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剧中朱瞻基最后登基称帝,但是面对自己的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他们两人总是站在一伙,想要对皇位图谋不轨,当朱棣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就非常嚣张了。然而很多人知道,朱高煦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