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为什么打不下高句丽?高句丽有哪些优势?

唐太宗为什么打不下高句丽?高句丽有哪些优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492 更新时间:2023/12/7 10:42:14

唐太宗为什么打不下高句丽?高句丽有哪些优势?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唐朝李世民掌权期间,当时唐朝周边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收服,但是辽东地区的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三个地区却一直处于一种战争的状态,这严重的影响力唐朝边境地区的稳定,因此李世民在进行调和失败之后,就开始主动的向高句丽进行进攻,但是实力强大的唐朝加上作战经验丰富的李世民,在征讨高句丽时却是以失败告终,而造成唐朝失败的原因也是很多方面的。

粮草的供应缺乏。

唐朝距离高句丽较远,因此唐朝对于高句丽的战争属于远距离作战,进行远距离作战的前提是要保证粮草的供给充足,但是根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当时“辽东道远,粮运艰阻”。隋炀帝时期,也是因为粮食运输不方便,在征战高句丽的时候不得已班师回朝。

虽然当时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的教训,提前将粮草存储起来,并且还专门派人在国内制造了四百艘船用来从水路运输粮食,陆路上也设置了专门供应粮食的地点,处理粮食之外,唐太宗还派人饲养大量的牛羊来供应士兵的粮草。唐太宗本人经过常年的作战,其经验十分丰富,因此在对高句丽的作战过程中,他明白大量的粮草消耗是不利于自己的,所以想要采取存积粮食的方式速战速决。

但是事实并不如唐太宗所愿,在唐太宗向高句丽发起进攻之后,遇到了高句丽的顽强抵抗,虽然最后唐太宗的军队占领了白崖等地区,但是却并没有抵达高句丽的都城,唐太宗就下令班师回朝了。仅仅在半年的作战时间中,唐朝军队的粮草就已经供应不足了,再加上此时的高句丽地区正值天气十分寒冷,因此唐太宗只能放弃继续进攻高句丽。由此可见,粮草的供应缺乏是造成唐太宗进攻高句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高句丽地区天气较为恶劣。

高句丽的位置在今天我国的东北部地区,由于纬度较高,高句丽的气候是十分寒冷的,冬季相对其他地区来说也开始的较早,王钦若在《册府元龟》中也记载高句丽地区“季秋草枯,辽塞寒烈”。高句丽的军队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已经能够适应这种天气状况,但是唐朝的军队士兵大都是中原人,他们很难适应如此恶劣的天气,承受不住如此寒冷的状况,因此其军队的作战实力大大降低。

后来唐太宗也曾多次对于高句丽进行攻占,但是每次都是进攻到七八月份的时候,就率兵撤退,所以说,天气状况对于唐朝的军队作战还是影响还是很大的,高句丽也凭借着天然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得以长期的躲避唐朝对其的进攻。

高句丽地势易守难攻。

高句丽的地理位置从军事战略角度来说,十分具有优势,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高句丽地区“多大山深谷,无原泽”,因此高句丽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区。高句丽人民依山谷而居,周边多为山脉,因此高句丽城内的许多建筑也都是建在山上,很少有平原地区。高句丽在进行城池的建设时,也是按照地势而建,这样的建设既能够方便驻扎大量的军队士兵,并且十分坚固,不易被攻破。

高句丽自古以来就是战火频繁的地区,高句丽的统治者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方面,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坚固的防御体系的建设,依山而建的城池也成为高句丽最有力的防御措施的存在。在唐太宗出兵高句丽的时候,就有大臣因为高句丽的城池太过坚固而劝阻他,这也可以表明当时高句丽城池防御的有效性和难以攻占性。唐朝的军队即使实力强悍,也很难攻破高句丽的天然地理优势。

唐朝的交通运输不便。

唐朝时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人类活动的范围也逐渐变大,辽河以及支流被泥沙不断冲击,三角洲地区不断地向外延伸,由此造成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沼泽,在河水泛滥的季节,这一地区的泥沙沉淀更为严重,下游地区十分的泥泞,河流的运输也更加不通畅。

唐朝的军队在路过这一地区时,都因为道路不通畅而耽误了很多的行军时间,粮草在通过这一段地区运输时也受到了十分严重的阻碍,这就造成本就因为天气而缩短的作战时间更加紧迫。如此短时间的远距离作战,对于唐朝军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也自然就减少了唐朝战胜高句丽的可能性。

军队指挥者的指挥不当。

唐朝军队在进攻高句丽的过程中,凭借唐朝军队的实力,加上正确的指挥,是有可能战胜高句丽的,但是在进攻过程中,由于指挥者的错误指挥,使得唐朝军队错过了两次有利的战机。第一次就是李道宗向李世民建议,在趁着高延寿率兵援助安市的时候,平壤空虚,一举进攻平壤,这个建议是十分明智的,但是统治者却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最终失去了攻占平壤的大好时机。

第二次是在高延寿失败之后,要向安市进攻,但是就有大臣建议应该先攻打乌骨城,因为乌骨城是高句丽在平壤与辽东地区之间的重要城镇,攻取这里,就能够直接进攻高句丽的都城平壤。但是这一正确的军事策略却又在其他大臣以容易腹背受敌的理由驳回,唐朝的军队也又一次失去攻取平壤的大好时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当中,任何一次的战机对于军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够把握住战机,军队是很大可能能够取胜的,而唐朝的军队失去了两次重要的战机,自然也就很难获得胜利。

高句丽作为我国北方长期存在的一个少数游牧民族,由于经常骚扰中原的边境地区,因此很长时间内都被中原的统治者所敌视,中原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也是经常发生。高句丽也在频繁的战争中不断发展自己,具备了很强的军事作战实力,因此高句丽能够抵抗住实力强盛的唐朝的进攻。

标签: 高句丽

更多文章

  • 五卌惨案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五卌惨案

    五卅惨案因为发生于5月30日而得名,也称为五卅血案,或写作“五·卅”惨案、五·卅惨案,是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索。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群众运动蓬勃发展,2月至4月,上海、青岛的日本纱厂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组织

  • 吕雉为何能执掌汉朝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吕雉

    吕雉为何能执掌汉朝的政权?吕雉死后吕氏一族的结局是什么?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皇后",这一属于女性的普天之下最尊贵的宝座,始于吕后。"外戚干政",这个中国封建社会几乎从未断绝的局面,始于吕后。"人彘",这种印证了"最毒妇人心"的酷刑,始见于吕后……作为无数现

  •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把军权交给了藩镇节度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玄宗,李隆基,节度使

    许多人都知道,造成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就是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则是唐玄宗给藩镇节度使安禄山等人授予了太多的权力,结果促使其“手握利器,杀心自起”。后来“安史之乱”虽被平

  • 张士诚是怎么兵败的?张士诚为何输给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士诚

    张士诚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元朝末期起义领袖之一,而且他们兄弟几个人在当时还都是盐枭、我们知道,古代对盐是实行管制的,盐是非常重要的物资,一般而言都是官府才有盐,而他们几个作为盐枭,想必经济条件也是比较富裕的吧。从这一点上来说,张士诚肯定是必朱元璋要更厉害的,但是为什么最终张士诚会败给朱元璋,张士诚输在

  • 商朝为何频繁迁都 盘庚迁殷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朝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长达五百多年。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商殷。商朝定都于殷是从盘庚开始,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子,商朝的第十九个王。商朝曾经屡次迁都,盘庚定都于殷,不再迁徙,反映了这时候农业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畜牧业,人们要求定居下来。商汤灭夏之前

  • 南朝唯一的治世:元嘉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元嘉之治

    在建康,皇宫内外的空地上遍植桑树,不少房间腾出来,搭起无数匾架,宫女们穿梭似的出入忙碌。这是宋文帝刘义隆鼓励在宫内养蚕,作为全国大办农桑的榜样。宋文帝笃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多次下诏要求地方官员督办农业,不仅提倡广为种麦,而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修坡开田,种植水稻,同时大

  • 唐朝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一、黄巢起义背景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

  • 历史上的七国之乱是什么意思?七国之乱发生在那个年代是哪七个国家?七国之乱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么样的 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七国之乱

    历史上的七国之乱是什么意思?七国之乱发生在那个年代是哪七个国家?七国之乱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么样的,七国之乱最后造成了什么历史影响?接下来就让翻小编来说说七国之乱那些事。七国之乱简介:七国之乱是哪七个国家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

  • 夏朝疆域面积有多大?夏朝疆域地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夏朝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夏朝地图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夏朝地图夏朝地图详图根据史书记载,禹传

  • 太平天国北伐的伤亡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太平天国

    1851年,随着拜上帝教徒在金田发动了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由于清朝政府此时实在是无能。仅仅两年多太平军就打下了南京,占领东南半壁河山,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为天京,建立政权。建立政权后,太平天国的军事策略有三,一是西征,打下长江中游的安庆,九江,武昌等地,使其能够成为天京的上游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