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中后期发生过哪几次外戚专权事件?

东汉中后期发生过哪几次外戚专权事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108 更新时间:2024/1/21 5:04:49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想要染指权力,除了依靠出身皇族血统,或者依靠美貌执掌后宫,或者依靠科举从政做官,或者手握兵权以及进宫当宦官,还有一种就是凭借自己外戚的身份,家族一荣俱荣。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国舅是外戚里的典型代表,作为皇后或宠妃的兄弟,一般正值壮年,往往可以有所作为。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国舅爷,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国舅卫青和唐太宗时期的国舅长孙无忌。这二人,一武一文,分别辅佐着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以雄才大略著称的皇帝。不过,这两位只是国舅里的杰出代表,大多数时候,国舅在历史中的出场往往伴随着外戚专权。

到底不是一家的

外戚又叫做“外家”、“戚畹”,就是皇帝的母族、妻族。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造成天下混乱,翻开二十四史,外戚干政事件屡见不鲜。这是为什么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外戚的掌权与宦官夺权有着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凭着自己是皇帝宠爱信任的人,借替并不怎么英明、对政事并无敬业之心的皇帝分担工作为名而参与朝政,逐渐从最高层干预国家政治生活。外戚凭借的是自家女眷当了太后、皇后或者皇帝的宠妃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外戚和宦官是皇家内部一体化的异物,当外戚和宦官的权势膨胀到相当程度以后,他们就势必和依照宗法一体化结构组成的儒臣不相容。

对于外戚来说,在老皇帝去世、新皇帝年幼之时,权力便有机会握在皇帝的母亲之手;或者是皇帝虽然是成年人,但太后、皇后强势,这时候,他们要巩固手中的权力,一定会选择提拔亲信。

提拔谁呢?自己娘家人自然是首选,娘家的哥哥、弟弟、侄子们,才是太后、皇后们最值得信任的人,因为咱们是一家人。至于朝中那些大臣,不过是拉拢利用,待到自己权力稳固之后便可以随意过河拆桥。

至于婆家那些皇族王爷们,则到底不是一家的,他们是自己夺权的最大阻碍,对于太后、皇后们而言,除之而后快。当年慈禧为了抗衡八大臣,选择了和咸丰的弟弟奕?联手,但一切不过是权宜之计,互相利用而已,搞定八大臣之后便将奕?排挤出去。

舅舅、女人和狗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官僚政治的一大特点。

东汉章帝以后,皇帝多因有病或被害而短命。皇太后怀抱幼主处理朝政,说起来,并不是每个太后都有强大的政治才能,于是她们常常请父兄掌握朝廷实权,把小皇帝彻底变为有名无实的傀儡。

一旦皇帝长大,不甘心受制于外戚,为了夺回大权,保障自己的地位,往往与宦官定谋,依靠自己的奴才驱逐或削弱外戚势力。在这一过程中,宦官立了大功,接着又控制了朝政。这样,“舅舅、女人和狗”之间,便出现了外戚与宦官开展拉锯战的情况。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事件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发生在汉和帝时期。窦宪(章德皇后兄,和帝舅舅)“以侍是内于机密,出宣诰命”,“威权震朝廷”,“刺史守令多出其门”,“朝臣上下莫不附之”,权倾朝野,开始出现了外戚专权的局面。公元92年(永元四年)和帝与宦官郑众定谋,迫使窦宪兄弟自杀。但从此宦官也因此得势,开始直接参与朝政。

第二次是在殇帝、安帝时期。邓太后(殇帝母亲、安帝祖母)让自己的哥哥邓骘掌握国柄。邓太后一死,安帝乳母王圣和宦官李闰等人无情铲除了邓氏势力。但随后当时朝廷的权要之事,都由宦官李闰、江京等人处理。

第三次发生在汉顺帝时期,阎显(顺帝皇后阎姬的兄长)处死宦官江京,独揽大权。几个月后,北乡侯病死,宦官孙程等十九人联谋杀死阎显,诛除阎氏。

第四次发生在冲帝、质帝和桓帝时期。梁太后临朝,委托其兄梁冀辅政,梁冀复立桓帝。“专擅威柄,凶恣日积”,使外戚势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桓帝虽为梁氏所立,亦对梁氏深恶痛绝,“遂与内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五人密谋诛冀”。最后梁氏一族是被诛了。

等五人同日被封侯,“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在东汉大约持续了一百余年。无论是外戚专权还是宦官擅政,都使政治更加腐败。

舅舅打不过外甥

不过,尽管历史上很多外戚权势很大,声势显赫,但是在权力斗争中无一不是失败,最终,王朝还是那个王朝,皇族还是那个皇族,追其原因,还是与封建王权的宗法继承制度有关。

封建王权有着严格的宗法继承制度,只能是皇帝传给从自己儿子中选出的太子,实在不行,就传给自己的弟弟、侄子等其他皇族子弟,理想的状态下,便是如此薪火相传,千秋万代。而其他任何人是没有继承大统的权利的,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在凡事都要找个合祖宗王法理由的封建时代,一个“名不正言不顺”就足以毁灭一切。

所以,尽管外戚的舅舅们可以凭借姐姐妹妹的荣华富贵而掌握权力,却始终不能凭借这层血缘关系染指最终的皇位。

吕雉率领下的吕氏外戚权倾一时,但吕雉始终承认,这还是刘姓天下,始终未曾试图将自己的吕姓子弟扶上皇位;武则天由于自己的过人智慧和政治才能,坐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未曾达到的最高点,然而,武则天死后,仍旧将皇位传给了李氏家族;而慈禧,也不得不在丈夫的皇室宗族中不断选择接班人。

所以,舅舅始终是舅舅,外甥才是那个拥有保持皇位血统的人,无论舅舅曾经怎么强大,最终都不可能战胜外甥,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标签: 外戚

更多文章

  • 刘备建立的蜀汉是正统吗 蜀汉是汉朝的延续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蜀汉

    正统源自于《春秋》一书,又称为法统、道统、礼仪之统。所谓正统朝代又是评价该朝代的统治政权被人们所认可的程度。刘备的蜀汉不算汉朝正统,主要原因在于蜀汉传承不合法理,蜀汉承认吴国政权,加上史料把蜀汉与汉朝区别对待。1.传承的合法性不足三国中,曹魏政权应该才是汉朝的继承者,因为当年曹丕用了手段,让汉献帝刘

  • 春秋时期巅峰时期的晋国有多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晋国

    历史有时挺“膈应”人的。晋国最强大的时刻,是他灭亡的前一刻。当时的晋国,是天下最强的诸侯,没有之一。始终胜出一筹的综合国力整个春秋之世,晋国的国力基本都在“最强之一”与“最强,没有之一”之间切换。在春秋之初,并不是头等大国。《国

  • 秦朝尚黑的原因 在《汉书·律历志》中有哪些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朝

    看过秦朝背景电视剧的人,或许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剧中除了秦宫里的女人,无论是秦国的大王、大臣还是普通士兵都喜爱穿黑色的衣服。秦国人似乎有着浓厚的黑色情结。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秦国人崇尚黑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杂役奴仆全都穿着以黑色为主色系的衣服。朝堂之上的大

  • 武则天称帝后都做了哪些改革?如何客观评价武则天的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

    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唐高宗的皇后、武周开国皇帝,当代称则天顺圣皇后,或武后(遗诏退称皇后),后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执掌君权因而得到正史追认的女性皇帝。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迁。唐高宗时复为昭仪,谋废得到唐太宗托付于重臣褚遂良的&ldq

  • 杨坚是如何建立隋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庙号高祖,公元581年3月4日-公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小字为那罗延(梵语,意为金刚不坏),鲜卑赐姓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掌权之后,下令“以前

  • 郡县制是由谁提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郡县制

    秦朝在中央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但是,只有中央政府机构而无地方行政机构,仍然无法建立强大而稳固的统治。因此,秦国必须建立起与三公九卿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在地方行政体制的建立上,对设立什么样的地方行政模式,秦统治集团内部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221

  • 秦国制定了什么土地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历史上关于秦朝的土地制度的记载很少,只有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的一道命令:“使黔首自实田。”这一句话能提供的信息太少了,以至于史学界至今还在争论秦朝到底实行的是何种土地制度。一种观点认为,这句话表明秦朝实

  • 隋文帝为何被称为圣人可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隋文帝

    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古代的巅峰盛世,这点从“圣人可汗”和“天可汗”这两个尊号就可以看出来。在中国历史上,兼任周边游牧民族尊号中原王朝的皇帝只有隋朝和唐朝的皇帝。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隋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

  • 唐德宗是如何处理藩镇割据的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德宗

    德宗即位之后,一直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河北成德镇(驻守恒州,现在的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病逝。按照以往藩镇节度使去世之后,将职位和土地传给子孙的规矩,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德宗早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命朝廷的弊端,坚决拒

  •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会选择在杭州定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高宗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它的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各种文人、书画家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宋朝又国势羸弱,重文轻武。北宋末年,由于靖康之变,宋徽宗被金人掳去,而徽宗第九子赵构侥幸逃脱,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定都,史称南宋。然而不久金兵便攻打至应天,高宗赵构于是南下逃往扬州,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