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九品中正制的由来和内容历史介绍

九品中正制的由来和内容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702 更新时间:2024/1/24 11:45:34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此项制度是由何夔发起),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命陈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背景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基本内容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

设置中正

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

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

品第人物

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选拔依据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标签: 九品中正制

更多文章

  • 开元盛世衰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开元盛世

    唐玄宗创立的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开元年间,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天下大治。&ld

  • 回纥汗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回纥

    汉文史料中“回纥”一词来自古回纥文,回鹘之名来源于部落韦纥、乌护。788年,回纥改名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韦纥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天山一带。回鹘一度作为突厥汗国的臣属。突厥汗国强盛时,回纥部落臣服突厥。回纥汗国(74

  • 周朝为什么要分封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周朝

    周朝为何要分封诸侯,自己统治不好吗?接下来历史小编为您讲解。直到春秋战国之时,礼崩乐坏,周天子的话没人听了,很多人才站出来指点江山,也就是中国文化达到鼎峰时期的百家争鸣。那时有个小故事挺有趣的,如今看来,其实是法家和儒家的第一次较量。郑国有个大夫,叫子产,郑国七穆之后。当时郑国处境堪忧,就如夹心饼干

  • 秦朝重农抑商的举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朝

    秦“重农抑商”的观念由来已久,“重农”是没问题的,但“抑商”却值得商榷。人们通常认为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这种观点并不客观,甚至带有对于秦的偏见。首先,所谓“抑商&

  • 明朝宦官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政的少数几个朝代之一,明朝的太监们上窃皇威,下侵曹全,几个太监把大明王朝搞得乌烟瘴气。然而明初时,太祖朱元璋是极力禁止宦官干政的,还曾制作一块铁牌挂在宫门前,上写“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太监作为一种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要归功于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在

  • 战国时期六国合纵之术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合纵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六国合纵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秦国享国37君。早在春秋时期,便成为“货真价实”的春秋五霸,秦穆公时益国十二,拓地千里,何等威风?到了战国时期,尤是秦孝公商鞅变法后,更是成为战国诸国数一数二般的存在。因此东方诸国便发动了五次合纵抗秦,也有取得秦人不敢出

  • 明朝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军机处

    明朝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有什么不同?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翰林作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来自唐高宗时期。明朝时,废除宰相制,朱棣以几名翰林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制度开始出现。内阁不同于宰相,既不统驭六部又受制于内监。对此,学者张飞燕在紫禁城杂志《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 明朝科举为什么要考八股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科举

    八股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都来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与如今阅读题的格式差不多。我国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到清朝末年结束,共延续了一千多年时间。其中,明清两朝在科举考试中,采用了一种叫“八股文”的文体。所谓八股文简单的说就是要将文章分为八个

  • 中国古代政治礼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古代

    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

  • 中国古代生活礼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古代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