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均田制制度历史介绍 均田制是怎么瓦解的?

唐朝均田制制度历史介绍 均田制是怎么瓦解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221 更新时间:2024/1/16 20:30:54

唐高祖渊以唐代隋之初,基本上仍沿用前朝的均田制。直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基本统一全国,局势稳定后,才重新颁布均田令。此后又根据形势变化,唐玄宗先后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对原均田令作了两次补充和修订。唐朝均田制包括的内容大致如下:

中男(未成丁的男子)和丁男(成年男子)每人受田100亩,其中包括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老男(60岁以上)、笃疾和废疾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如果没有丁男,以老男、笃疾(重病、不治之病)和废疾为户主的,每人另受永业田20亩;杂户受田同于百姓;“若狭乡新受者,减宽乡口分之半”,即狭乡新受田的人,所受口分田数额为宽乡的一半。

道士、和尚授口分田30亩,女冠、尼姑授口分田20亩;工商业者,在地多人少的宽乡,永业田、口分田各减一半授,即永业田10亩、口分田40亩,在地少人多的狭乡,则不受田;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列入受田范围。

公以下,凡官员都授给永业田;对于京师内外各官,还按官品高低将官田分配作为职分田,京师内外各级官府还设有公廨田。

唐代取消了寡妻妾以外的一般妇人、官户以外的一般奴婢、部曲及耕牛的受田,增加了僧、尼、道士、女冠和工商业者的受田。通过减少授田对象,可以解决均田不足的问题。南北朝以来寺院经济发展、寺观普遍占有土地,因此唐代的田制承认了僧、尼、道士的受田地位。唐代的官吏永业田拥有产权,可以任意出卖、典押、租赁;土地买卖放松,使得官僚地主更容易通过兼并不断扩大自己拥有的土地,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推行的背景

唐代的均田制的重新确定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之后,很大一部分公私土地成为无主荒田;经过农民战争的冲击,大地主的势力被削弱、兼并力量也在不断萎缩,推行均田制的阻碍因素较少,因此均田制仍然具备实行的条件。亟须进一步发展农业、稳定政权是实行均田制的必要条件;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为均田制的实行提供了物质支持;强大的皇权为均田制的实行提供了重要的力量保证。

正是因为均田法令的存在,使兼并土地的行为要受到严厉的制裁,抑制了豪强兼并土地。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第一,农民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所要求缴纳的租调、所要求服的力役被固定下来,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

第二,对农民来说,实际收益的较规定的要少,分得的实际土地数量与规定的有偏差:土地的质量即肥力、地理位置等等也有所不同。

唐朝均田制在北魏均田制的基础上,在扩大耕地面积、将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恢复农业生产方面起积极推动作用,使得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经济空前繁荣,长期、普遍实行均田制还为隋唐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在籍的农户不断增加,使得国家能够掌握更多的劳动力,财政税收得到充分的保证:唐代均田制虽然不能够完全限制权贵豪强对土地的兼并,但多少起了一点抑制作用。

均田制的瓦解

唐代政府的屯田、营田和牧地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大、土壤肥沃且水利条件好;而地主阶级的土地也不可能用来均田,即便是官田荒地还可以被用来赏赐权贵功臣,因此实际上,唐代用来均田的土地是极其有限的。能够用来授给的只有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十分有限,加上实际上口分田能还官的很少,用来均田的数量实在不足。加上人口增值,税收负担较重,农民遇到自然灾害就变卖田地,官僚地主兼并土地必然要发生,但是,唐代确实实行过均田制:京畿人户过多,唐太宗考虑将其“移之于宽乡”;开元七年、开元二十五年两次颁布均田令、天宝十一载下诏严禁兼并,都体现了封建国家希望维持均田制的愿望。

唐代均田制衰亡的原因应该归结为土地无限制自由买卖导致官僚地主、权贵豪强不断兼并土地,荒地数量有限导致均田不足,使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衰退、服役加重、农民到处流亡给均田制造成了进一步的破坏,最终均田制废止。

综上,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打破自然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土地的私有化和商品化;新的官僚贵族和地主商人兼并土地的强烈愿望迫使加速了均田制的灭亡;由于唐代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榨取租调,一旦出现社会动荡、农民逃亡,均田制的重要作用便随之消失;在分散的劳动和小私有者的前提下,如果土地是公有或国有,那么其财产关系就是隶属与奴役关系,这也决定了均田制必然瓦解。

标签: 均田制

更多文章

  • 均田制:从北魏到唐朝发生了哪些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均田制

    说到均田制,这是一种在古代北魏时期开始的制度,这是承袭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长期的战乱,大批的土地被抛弃而荒废,因此政府手头上有足够多的荒地,可供再分配,而产生的制度。同时,这个制度也是为了与世族妥协,才产生出来的。于是,北魏政府在部分公有化的前提下,对土地进行再分配。因此,此时的均田制本身的妥协性

  • 均田制具体内容 均田制有哪些弊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均田制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实施范围一说始终仅实施于北中国,一说隋统一后实施于全国。均田制

  • 沙普之乱: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沙普之乱

    沙普之乱,即明代末期由安南土司沙源之子沙定洲和滇南阿迷州普名声之妻万氏发动的反对明朝中央统治的叛乱。除了沙普之乱,明末,在西南地区还发生了同样以彝族土司为主的少数民族叛乱,即“奢安之乱”。这两次叛乱对明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大大的影响了明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控

  • 明朝沙普之乱发生背景 沙普之乱历史事件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沙普之乱

    沙普之乱,又称沙定洲之乱是指在明末清初爆发于滇南的一系列土司叛乱。由于滇南阿迷州土司普名声在从征“奢安之乱”后,实力大增,于崇祯四年(1631年)发动叛乱,崇祯五年(1632年)普名声死后,其妻万氏仍领其众,继续为乱滇南,“此晚明一大事也”;后万氏招安

  • 商南起义的指挥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商南起义

    徐子清(1903--1929),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董家畈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麻城县特别支部委员、县农民协会副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组建麻城县防务委员会。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初赴河南商城南部参加当地党的工作。1929年2月任中共商(城)罗(田)麻(城)特别区委书

  • 商南起义过程 商南起义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南起义

    起义经过镇压革命人城乡革命斗争的浪潮不断高涨,强烈震撼着国民党反动派,有力地动摇了他们的反动统治,使反动地主阶级恐慌万分。他们采取了更加残酷的手段,疯狂地镇压商城人民的革命斗争。1928年3月18日,豫东南特委领导的大荒坡起义失败后,敌人更加猖狂,四处搜捕共产党和革命同志,白色恐怖更加严重。9月,豫

  • 商南起义前夕的筹备了哪些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商南起义

    起义概况南邑区委随即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一面组织秘密农会,建立农民武装;一面派共产党员打入当地民团内部,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准备时机成熟时夺取敌人的武器。1929年春,中共商城县委主要负责人遭敌人杀害,豫东南特委遂将南邑区委委托鄂东特委领导。鄂东特委随即将商南地区与湖北省罗田县北部、麻城县东部划为特别

  • 商南起义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商南起义

    1928年2月,中共河南省商城县委根据省委和中共豫东南特委的指示,在商城县南部建立南邑特别区委员会(亦称商南区委)。1929年5月6日,在特别区委的领导下,由打入丁家埠、李家集民团内部的共产党员周维炯等率领部分士兵起义。与此同时,牛食畈、斑竹园、吴家店、南溪等地的农民武装也举行了起义,并迅速解除了当

  • 唐朝的藩镇数量在安史之乱后为什么还增加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

    安史之乱在各类历史教科书中都有涉及,它让唐朝由盛转衰并带走了当时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武将盘根的藩镇权力过大,而奇怪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政府并没有吸取教训,罪魁祸首的藩镇反而呈“蓬勃发展”之势,这是为什么呢?一、打不清就不打了“安史之乱&rdq

  • 安庆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安庆起义

    清代末年由光复会成员发动的反对清廷的武装起义之一。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在激战4小时后,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审讯时,徐锡麟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