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的藩镇数量在安史之乱后为什么还增加了?

唐朝的藩镇数量在安史之乱后为什么还增加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913 更新时间:2024/1/22 18:33:44

安史之乱在各类历史教科书中都有涉及,它让唐朝由盛转衰并带走了当时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武将盘根的藩镇权力过大,而奇怪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政府并没有吸取教训,罪魁祸首的藩镇反而呈“蓬勃发展”之势,这是为什么呢?

一、打不清就不打了

“安史之乱”就是安禄山史思明带头挑起的叛乱,最后以两人被杀、叛军投降为结束目标。可是带头大哥、二哥虽然不在了,小弟们却还是很能打的。同时,为了早日平叛,唐军不惜招抚叛军中的降将。

比如降将中后来混得比较好的李怀仙、田承嗣之流都不算什么正义之士。李怀仙的投名状是靠逼死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最后在唐朝位至郡王。可这哥们儿就是关死城门没让史家公子进城而已,在河北诸军中属于战斗力最弱的,基本在内乱中逢打必败,几乎没什么威信,最后结局也是被部下联手推翻。

而田承嗣的人生路线就比较彪悍了,这哥们儿为安、史父子建立祠堂,尊称为“四圣”。他还明目张胆地上书要求自己当宰相。一边是纪念旧主子,一边要当新老板的副手,其气焰可以想象。

也正是他开创了藩镇世袭的先例,从此节度使不再是朝廷的而是自家说了算,大家进行割据活动、地方建设就更加卖气力了。

有这二位代表坐镇,一众河北叛军可以想象是何等面目。降将依然可以统率旧部,“河北三镇”的匾额摘掉,挂上了“河朔三镇”的招牌。这样换枪不换药的招数实属无奈之举,充分体现出唐帝国自身的力不从心。

河朔三镇之间虽然矛盾可以大到互相撕咬,可是对于不服朝廷管束方面步调却是出奇的一致。他们手里掌控军队不说,而且怎么征税是由当地做主,官员任命也自己说了算。不向朝廷纳贡,不受朝廷征发,国中之国已然形成。

因为河朔地区胡汉杂居,风气重武轻文,地方节度使干脆自行废除科举,那么平民百姓晋阶的唯一手段就是当兵。

唐代宗曾经两次讨伐不听话的田承嗣都以失败告终,这样丢人的败仗引发了滔滔不绝的蝴蝶效应,大家更是有恃无恐地分家另过。

二、打完了心冷了

唐朝之所以设置节度使是因为皇帝喜欢开疆扩土,赋予边疆将领更大权力可以有效地运转战争机器。今天的辽宁朝阳地区在唐玄宗时设置了平卢藩镇,成为东北屏障,也是安禄山、史思明的大本营。

但“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平卢地区响应朝廷号召与叛军作战,虽然被史思明击败,却保留了部队。平卢军兵分两路从东北南下进入山东。一支由李忠臣带领收复了山东、河南等地,被任命为淮西节度使;另一支在李正己统领下于山东淄州、青州一带开辟了敌后根据地,因为这一部分是平卢军的主力,所以后来的淄青藩镇也被称为“平卢”。

平卢军冒着被围堵的危险艰难平叛,事后发现之前的叛军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越混越好。他们心理要是能舒服才怪呢,索性也一起割据起来。这样山东与华北连成一片,实质上脱离了长安的管控。

三、打完了还打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朝廷彻底失去了对武将的信任,于是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在战后通过明升暗降被剥夺了军权。皇帝将军队指挥权交给宦官,此原因与明朝太监乱政的原因类似,皇帝眼把前只能信任他们。

郭子仪算聪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家里不管冬夏常年打开门庭就是为了消除怀疑。可是有人聪明,有人就活不明白,比如仆固怀恩

在平叛过程中,仆固怀恩的儿子看上了叛将安太清的老婆,便抢到了自己帐篷里想亲近亲近。这样有损清誉的事情让李光弼大为恼火,在说教不听的情况下,元帅李光弼带兵强闯大营救出安太清的老婆,这一路杀了仆固怀恩手下不少兵士。

仆固怒称:“你这是帮着叛军杀官军吗?”这件事可以看出仆固怀恩情商确实有待充值。

当然他也不是不顾大局的人。为了借助回纥的力量,唐肃宗把宁国公主嫁给了毗伽阙可汗,免费讨老婆这种好事当然要继续发扬。于是乎回纥可汗又帮自己小儿子要了一个,可皇帝实在不想再出血了,就用仆固怀恩的女儿去顶缸。没过几年,毗伽阙可汗身死,小儿子即位成登里可汗,仆固怀恩的女儿就成了回纥的王后,仆固怀恩成了回纥的国丈。

宝应元年,史思明的大儿子为了将大唐彻底搅浑,勾结回纥犯边。正是仆固怀恩以回纥国丈的身份单骑赴会,才只身劝退了回纥十万大军。

安禄山叛乱伊始,仆固就立刻与郭子仪、李光弼一起投身讨贼护国的战斗。几年间,仆固怀恩一家死难达64人,可谓满门忠烈。这样的牺牲自然不能忽略,战后不公正的待遇让性情刚烈又不懂明哲保身的仆固怀恩大为不满。

于是在宦官骆奉先与地方节度使辛云京的联手陷害下,终于逼反了仆固怀恩。前文说到这位老兄曾为了国家安定、国际友谊把女儿嫁给了回纥,现如今他以回纥国丈的身份反复勾结回纥、吐蕃、羌、吐谷浑、奴刺等少数民族寇边。直到永泰元年,他纠集二十万大军多次来犯,因病死于途中。

仆固怀恩虽然死了,但他彻底黑化的这段时间给唐帝国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朝廷被迫在正北到西南一线保留大量的军事藩镇,为了国防安全撤销藩镇的事情更是无从谈起。

因有河朔三镇的同僚做“表率”,位于现在内蒙古、四川地区的藩镇也纷纷出现割据的苗头,那些地方的节度使甚至地方刺史,终身都没有到长安汇报过工作。

四、想打却打不了

安禄山的旧部依然霸占着华北地区,平卢军把持着齐鲁大地,内蒙古、甘肃、四川一线的藩镇实力更是只增不减,好像听朝廷话的只有华中、华南诸省了。然而事情绝对不会如此简单。

大历十四年,权势最大的田承嗣死了。临死前,他指定养子田悦坐上自己的位置。当时唐代宗正在生病,如此耗人气血的事情自然要规避,于是就睁只眼闭只眼蒙混过去。

两年后成德节度使去世,之后的事情大家就猜到了,又要搞“子继父位”那一套。如果这个认了,那唐朝就变成周朝,藩镇就成为诸侯国了。皇帝死活不同意,魏博、成德、淄青随后带头反叛。

当时朝廷实行“以藩治藩”这一政策。平叛军与反叛军打得昏天黑地,战火从华北腹地烧到了中国东部。节度使打着打着就自我升级了,开始是臣子后面就纷纷称王。

又过了两年,朝廷感觉潼关以东已经断了联系,只好从关内派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军平叛。姚的手下觉得要路过大城市长安,吃的穿的肯定会上档次,所以这些人大多带着家人来沾沾光。

可是谁也想不到,当时的长安市长就拿点稀粥糊弄泾原兵,连菜叶子都不给。感觉自己在老婆儿子面前跌份儿的官兵不干了,索性把大城市长安给抢了,这便是“泾原兵变”。

这场动乱起到了转折的作用,因为之前只是关外混战的话,现在则变成了中心开花,四处结果,朝廷失去对地方的管控能力,最后为了双方面子,只能默认割据势力的形成。

唐朝的藩镇就这样从“安史之乱”前的10个,迅速增加到了40多个,为后面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做了一个很坏的铺垫。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安庆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安庆起义

    清代末年由光复会成员发动的反对清廷的武装起义之一。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在激战4小时后,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审讯时,徐锡麟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

  • 1912年发生的北京兵变后的北京老照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北京兵变

    一九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北洋军第三镇发生哗变,其直接起因是裁饷。袁世凯当选总统后,有解散北洋军的谣传,于是势倾一时的北洋军,内心既失望又疑惧,加之裁饷传言,兵士以讹传讹,遂造成兵变。三月一日下午4时,袁世凯在迎宾馆召集北京高级军政首长会议,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制止乱事蔓延,除照章补发未变各军应领之欠饷外

  • 北京兵变的过程 北京兵变最后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北京兵变

    经过专使到达北京之日,全城遍悬五色国旗。主要路口均搭起了彩牌楼,并大开中华门,请专使由中门而入。中华门是清代的“大清门”,平时关闭着中门,只有皇帝出入时才大开中门。袁世凯“开中门迎客”,可谓给专使以极高的礼遇。在欢迎专使的宴会上,袁世凯“诚

  • 北京兵变发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京兵变

    北京兵变,又名“京保津兵变”,发生于1912年2月29日的清王朝刚刚宣布逊位的北京。北洋军曹锟的第三镇(师)下属的军队哗变,一般说法是这是在袁世凯的策划和具体部署下进行,但南京临时政府军令部长的徐永昌在回忆录中说这是污蔑。北京大学教授尚小明称袁世凯策划“北京兵变&

  • 美丽岛事件过程 美丽岛事件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美丽岛事件

    事件经过“美丽岛事件”又称“高雄事件”,是台湾党外势力直接领导的、与国民党当局展开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政治较量。1979年9月,由黄信介为发行人、许信良任社长、张俊宏任总编辑的党外政论性刊物《美丽岛》在台北创刊。该刊不仅言论激烈,而且来势凶猛,仅社务

  • 台湾美丽岛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美丽岛事件

    美丽岛事件(又叫高雄事件、高雄暴力事件叛乱案,当时国民党当局称其为“高雄暴力事件叛乱案”)发生于1979年12月10日的台湾。《美丽岛》杂志社在高雄举行的一次争取民主示威的游行,有两万人庆祝联合国发表《世界人权宣言》一周年纪念会,最后演变成警民对峙,台湾当局出动镇暴部队、镇暴

  • 北魏拓跋珪政治上的贡献有哪些 拓跋珪为政举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拓跋珪

    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鲜卑族,北魏开国皇帝。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公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公元386年定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ld

  • 中国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拓跋珪

    古人喝的酒跟现在喝的酒不一样,现在的酒大都是蒸馏酒或者是酒精勾兑的酒,但是在古代古人们喝的酒可都是纯手工酿造的酒,这种酒跟我们现在的黄酒差不多。它们这些酒度数一般只有七度或者八度,除非是烈酒,否则很难超过十度,这些酒大都入口甘甜解渴,并不是和现在的酒一样特别烧心,所以说古人们就算喝再多的酒也很难醉倒

  •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到达哪三个要求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从指导思想上来看是要达到三个要求:其一即细上已提及的,要使并之家不得乘农民之急大搞高利盘剥,这体现了他念念不忘的抑兼并、乏的思想。其二使农民“时趋事,发展农业生产,这体现了他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通过发展生产以增加社会财富的理财思楚。其三

  • 青苗法在实施过程有什么调整 调整的地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青苗法

    青苗法目的改革之前的常平制度缺陷,希望抑制兼并之家盘剥农民同时,也期望通过该制度施行为政府“开源”,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最终达到“强兵”与“富民”。制度设计青苗法又称常平新法,熙宁二年(10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