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均田制:从北魏到唐朝发生了哪些变化

均田制:从北魏到唐朝发生了哪些变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750 更新时间:2024/1/22 10:11:30

说到均田制,这是一种在古代北魏时期开始的制度,这是承袭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长期的战乱,大批的土地被抛弃而荒废,因此政府手头上有足够多的荒地,可供再分配,而产生的制度。同时,这个制度也是为了与世族妥协,才产生出来的。于是,北魏政府在部分公有化的前提下,对土地进行再分配。因此,此时的均田制本身的妥协性是很高的。最明显的例子是,土地的授予上,奴婢、牛只都可计口授田,这也就在事实上,保障了世族们对土地的把控与占有,而北魏政府也能经由再分配,对土地、田赋与户口进行实际控制,进而加强政府的中央集权。

随是着时间的流逝,北魏至隋唐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也和以往大不一样,从而有着较大的变动,中央政府手头可供分配的土地日渐减少,于是从北周以后,土地的收受便有所转变,原本可计口授田的奴婢、牛只被彻底排除在外。到了唐代,女性也部分地被排除在授田范围之外(不再授给属于永业的桑田)。这也看得出来,人口增长已然大大超过了土地开发的速度,同时也说明政府手头可供分配的田地已大大减少。而使得唐朝政府国有土地减少的原因,除了因为长期因素下,永业田的增加,使得国有地不敷分配外(在敦煌出土的地籍中,就有实授○亩,尚欠○亩的记载,这也说明了在均田制中,土地分配机能已经大为丧失),加以长期和平造成的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发日渐趋缓,此外唐代府兵制也是加速其瓦解的原因。这是由于唐代府兵制下,允许因军功赐田,这就破坏了均田制的制度精神,也就加速了均田制的崩解。只是由于隋末动荡,人口死伤颇多,才让这个隐伏的内在因素,一直推延到了唐太宗末年时,才彻底爆发出来。

唐代均田制的精神与北魏均田制的精神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北魏均田制着重于与士族的妥协,而唐代则看似有利于小农,但实际上因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也就为土地的兼并大开方便之门。这点我们可以从唐代均田制中的许多特例中发现,比如:

1.唐代政府赐田过于浮滥,加上唐代给予官吏的永业田十分宽厚,于是产生大量官吏私庄。

2.允许自由买卖的特例甚多:要安葬家人,可以卖地;要搬家,可以卖地;要转行,从事工商业,也可以卖地。

3.不用征税的对象不要太多!皇亲、贵族、九品以上职事官、就读大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单亲妈妈(寡妻妾当户者)、重大疾病与重大伤残的(笃疾、废疾)、孝子、顺孙、节妇、宗教人士(僧道),全额免除征税;被外国人掳掠逃回的(诸落入蕃人而复来者),被掳一年免三年,被掳两年免四年,被掳三年免五年;归化的外国人(蕃人来归化者),免十年。这着实有些夸张,人数之多可以想象!

正是由于免税人口如此庞大,才会有人说“是以天下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养七分坐待衣食之辈”。特别是宗教人士免课田租,让大量的人隐遁寺庙、道观之中,当假和尚、假道士,因此才会有唐武宗缺钱,将脑筋动到宗教人士头上(唐武宗并不单就佛教下手,道教也成为他整顿的对象),结果这一行动便被佛教界指称是“毁佛”,还将他名列三武之一,真的也是让他吃了大闷亏。

其次,转到均田制的收受问题上来。露田是属于国有土地,是授田者仅具土地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因此授田者死后国家便会收回露田,再行分配,但这样一来一往的收受,便造成了土地畸零化的问题,于是人们便在私下进行交易(虽然这是与法不容的,但严格说来,这些交易只是走法律漏洞,因为土地交易并不是所有权的移转,而是使用权的移转),使家户的土地能尽可能的完整,于是长久下来,政府所有的地籍资料便与实际不符,这就造成政府对地籍掌握的困难与为来收受作业的困扰,更直接导致立基于均田制的租佣调法走上崩坏之路。此外,政府默许土地使用权的交易,也就为炒地皮这个中国人最为热衷的投资/投机行为从均田制下开了后门,这自然也就促成土地兼并出现的可能(既然为了整合自家土地能买卖露田,那么同样的,老子缺钱或老子有钱时,当然也能将从别人那买到或卖出土地)。

由于土地(不论露田或桑田)能被买卖,就造成了均田制走崩坏。于是自唐太宗末年起,无力耕作土地或丧失土地的流民就开始出现,而流民的出现,就造成户籍的不清。户籍不清,原来的收受办法就无法施行,于是恶性循环之下,均田制便彻底瓦解。均田制一垮,连带的以均田制为基石的府兵制、租庸调法、律令政府,也通通玩不下去,这些体系也就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这样的局面,不单是唐帝国如此,仿照唐制的新罗国、日本王国,也都一一依循着相同的模式垮台。

当均田制崩解后,土地兼并开始横行,有力的士族、寺院便大肆兼并土地,而一些小农为了寻找自保,也都是很自觉的,就将土地的所有权让与这些有力者,使自己降为这些有力者的佃农,从而产生了庄园制的农业生产模式。当然这些小农会为了自保,而主动献地给有力士族、豪强、寺院,最大的原因也在于中央政府丧失对地方控制力后,地方豪族、盗匪对地方的威胁日大,与其单打独斗,不如寻找有力靠山,以求自保。同时,不合理的租税负担,也是让小农们想方设法将土地所有权拱手让给有力士族与寺院的原因。

标签: 均田制

更多文章

  • 均田制具体内容 均田制有哪些弊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均田制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实施范围一说始终仅实施于北中国,一说隋统一后实施于全国。均田制

  • 沙普之乱: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沙普之乱

    沙普之乱,即明代末期由安南土司沙源之子沙定洲和滇南阿迷州普名声之妻万氏发动的反对明朝中央统治的叛乱。除了沙普之乱,明末,在西南地区还发生了同样以彝族土司为主的少数民族叛乱,即“奢安之乱”。这两次叛乱对明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大大的影响了明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控

  • 明朝沙普之乱发生背景 沙普之乱历史事件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沙普之乱

    沙普之乱,又称沙定洲之乱是指在明末清初爆发于滇南的一系列土司叛乱。由于滇南阿迷州土司普名声在从征“奢安之乱”后,实力大增,于崇祯四年(1631年)发动叛乱,崇祯五年(1632年)普名声死后,其妻万氏仍领其众,继续为乱滇南,“此晚明一大事也”;后万氏招安

  • 商南起义的指挥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商南起义

    徐子清(1903--1929),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董家畈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麻城县特别支部委员、县农民协会副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组建麻城县防务委员会。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初赴河南商城南部参加当地党的工作。1929年2月任中共商(城)罗(田)麻(城)特别区委书

  • 商南起义过程 商南起义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南起义

    起义经过镇压革命人城乡革命斗争的浪潮不断高涨,强烈震撼着国民党反动派,有力地动摇了他们的反动统治,使反动地主阶级恐慌万分。他们采取了更加残酷的手段,疯狂地镇压商城人民的革命斗争。1928年3月18日,豫东南特委领导的大荒坡起义失败后,敌人更加猖狂,四处搜捕共产党和革命同志,白色恐怖更加严重。9月,豫

  • 商南起义前夕的筹备了哪些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商南起义

    起义概况南邑区委随即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一面组织秘密农会,建立农民武装;一面派共产党员打入当地民团内部,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准备时机成熟时夺取敌人的武器。1929年春,中共商城县委主要负责人遭敌人杀害,豫东南特委遂将南邑区委委托鄂东特委领导。鄂东特委随即将商南地区与湖北省罗田县北部、麻城县东部划为特别

  • 商南起义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商南起义

    1928年2月,中共河南省商城县委根据省委和中共豫东南特委的指示,在商城县南部建立南邑特别区委员会(亦称商南区委)。1929年5月6日,在特别区委的领导下,由打入丁家埠、李家集民团内部的共产党员周维炯等率领部分士兵起义。与此同时,牛食畈、斑竹园、吴家店、南溪等地的农民武装也举行了起义,并迅速解除了当

  • 唐朝的藩镇数量在安史之乱后为什么还增加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

    安史之乱在各类历史教科书中都有涉及,它让唐朝由盛转衰并带走了当时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武将盘根的藩镇权力过大,而奇怪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政府并没有吸取教训,罪魁祸首的藩镇反而呈“蓬勃发展”之势,这是为什么呢?一、打不清就不打了“安史之乱&rdq

  • 安庆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安庆起义

    清代末年由光复会成员发动的反对清廷的武装起义之一。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在激战4小时后,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审讯时,徐锡麟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

  • 1912年发生的北京兵变后的北京老照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北京兵变

    一九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北洋军第三镇发生哗变,其直接起因是裁饷。袁世凯当选总统后,有解散北洋军的谣传,于是势倾一时的北洋军,内心既失望又疑惧,加之裁饷传言,兵士以讹传讹,遂造成兵变。三月一日下午4时,袁世凯在迎宾馆召集北京高级军政首长会议,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制止乱事蔓延,除照章补发未变各军应领之欠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