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锦衣卫的前身是什么?设立初期有什么变迁?

明朝锦衣卫的前身是什么?设立初期有什么变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923 更新时间:2024/2/9 11:46:32

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锦衣卫和仪仗队存在巨大反差,在传统观念里,与锦衣卫相关的活动,一般都与刑事案件挂钩,比如像抓捕皇帝下令要抓的人,夜晚潜入别人府邸窃听甚至出马杀掉某些人的心腹仇人等“脏活”,给人“凶残”的印象,仪仗队则是身材高大、穿着笔直的制服,排着整齐的队列,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庄严整洁和荣耀,二者给人的画风完全不同。但明朝最早的锦衣卫确实不是去处理这些脏活的,作为仪仗队存在。

那么为什么要设立仪仗队呢?明代锦衣卫设立初期又有什么变迁呢?

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吸取汉代治理得失和元亡教训的需要

公元1364年,当时正处元末农民大起义时代,起义部队在中原各地四起,朱元璋的部队是其中最强劲的一支,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打败了陈友亮等劲敌,主要对手还剩下张世诚,此时朱元璋的部下们对夺取天下都很有信心,在这一年李善长希望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当然朱元璋的志向肯定不止于称王,但是部下的推举也不能置之不理,于是朱元璋玩起了封王的传统老把戏,先拒绝再接受,后号称吴王,既然王位已已经立了,自然就开始给他手下的众多将领分配官职。

在这之中有的人对自己的职位很满意,喜形于色,也有人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肯定,吵吵嚷嚷。对属下的情绪和反应,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朱元璋向来是敏感多疑的人,对自己和部下的等级关系有着清晰的界定,在他的内心深处不希望部下以下犯上。

因此朱元璋希望可以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完整秩序,于是他向臣下孔克仁提问说,汉朝治国之道不纯正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孔克仁回答说是因为汉高祖王霸结合的治国之道。朱元璋并不认同孔克仁的说法,摇摇头说,汉文帝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朱元璋的理由是,汉高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在位时礼法制度早已被秦朝彻底毁坏,汉高祖要休养生息,来不及制定礼乐制度,情有可原,但汉文帝在位期间正当以礼乐治国,他却徘徊犹豫,错失良机。

如果说汉朝的教训相对来说年代比较远,那元代灭亡的前车之鉴,朱元璋一定了如指掌。元朝之鼎盛时期在亚欧占领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但是正如如明史学家孟森所讲,元人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不知立法行政,国祚自然不会长远。

朱元璋对部下说,元朝大乱正是因为纪纲不立、主弱臣强,导致法度不行,人心涣散,前后思虑之下,朱元璋极度渴求建立一套完善的立法制度。

朱元璋树立“礼法”权威的需要

从帝王统治术来说,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长久,他需要礼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力正当性。对这一点朱元璋格外重视,他出身卑微、没有尊贵的身份加持,朱元璋心里明白纵使靠武力赢,那么起义的部队那么多,英雄豪杰并起,天下人为何要信赖你朱元璋,拥戴你朱元璋为皇帝呢?所以朱元璋用各种手段来证明自己是天下之主。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的诏敕都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奉天承运”表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天命所授,没有人可以撼动自己的位置。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皇帝需要各种繁琐仪式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地位,分化出与他人的高下等级关系,这其中隆重的仪仗队伍就是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之一。

朱元璋不仅是平民出身,而且是一个从凤阳农村出身的放牛郎,卑微的出身使得朱元璋更迫切地需要尊贵的仪式来提升自己的气场,使自己更有帝王气势。

古人的礼仪非常多,非常繁琐,帝王的仪仗更是繁琐至极,维护最高统治者日常活动的礼仪、节庆时的礼仪等,都需要专门的机构来负责。

锦衣卫的第一个前身“拱卫司”

公元1364年12月,此时距离明朝正式开始纪年还有4年的时候,锦衣卫的第1个前身“拱卫司”就诞生了,拱卫司管领校尉是正七品的单位,官职不高,但是直接从属于从一品的机构大都督府,大都督府是当时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统领全国军队,当时担任大都督的就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因此拱卫司虽然职级不高,但是非常有地位。

拱卫司不负责派人外出打仗,工作地点在内廷,拱卫司主要职责是“陈设卤簿”,“陈设卤簿”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陈设仪仗。儒学非常注重礼乐,在不同等级的场合,见不同的人,仪仗队伍的人数、所使用的车驾都是不一样的,且有十分明确严格的规定,朱元璋的仪仗就是由拱卫司负责。明史中皇帝仪仗的记载非常详细,分拨多少人,多少人站在哪个宫门的哪个方向都有严格的标准。

另一个前身“仪鸾司”和它的天武将军

除了拱卫司以外,锦衣卫还有另外一个前身机构叫仪鸾司,仪鸾司的工作跟拱卫司非常相似,这个机构具体设立于什么时间目前仍有争议,《明太祖实录》中说“洪武三年六月乙酉,置亲军都尉府及仪鸾司”,但是同样在这本书里,早在朱元璋登基以前就出现了仪鸾司的身影,因此仪鸾司这个机构在洪武三年之前就已经有了。

职能偏向于安保工作,文献记载,仪鸾司官员中有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叫“天武将军”。天武将军无论是外形还是武力都要很出色,称得上是明朝仪仗天团。史书记载天武将军,身高一定要在5尺3寸以上,力气要达到350斤,才可以获得入选的资格。在执行早晚朝的宿卫护驾任务时,天武将军都手持金瓜,身披铁甲,头戴铁盔帽列侍左右。到了大朝会时,天武将军要手持金瓜,身披金甲,头戴金盔帽,可以说是团队中的门面担当

后来天武将军改名为大汉将军,锦衣卫成立之后,这些将军大部分被编制在锦衣卫内,因而称作锦衣卫将军,这个天团建制共1507人,其中1500人为将军,另外7人为统领将军的官员,那他们是如何选拔的呢?要求身材高大、长相中等以上,没有疾病、体臭,勇敢有武艺的男子,天武将军选拔有严格的家世背景调查,如果家庭中有人被判处极刑,就没有进入选拔的资格,从选拔流程上看,天武将军的招募分两种情况,一是如果天武将军过世,他的子嗣兄弟可以顶替这个职位,但是必须经过武艺和勇气的试炼,二是如果职位出现空缺,符合条件的普通百姓也可以参加考试。

亲军都尉府整合拱卫司和仪鸾司职能

为什么同样是负责仪仗的部门要设立拱卫司和仪鸾司两个呢?其实说白了这跟明朝初年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当时朝廷才刚刚起步,官职设立都不太完善,所以有的职位空缺,有的职位重复。

正因为如此,明太祖立国以后开始对拱卫司和仪鸾司两个机构进行了调整,首先拱卫司改为正三品的拱卫指挥使,接着又改为都尉司,在洪武三年都尉司又改为亲军都尉府。在明代“亲军”这两个字分量很重,是直接为皇室安全负责的军队,十分重要。

明朝的军事力量结构非常庞大,拱卫司改为亲军都尉府正是其得到皇帝信任和重用的标志,亲军都尉府仍然由大都督府管辖统辖,设左、右、中、前、后五个卫,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机构。按照明朝著名的卫所制度,一卫是5600人,可想而知,初创时亲军都尉府的人数已经非常多了。

而原本拱卫司承担的仪仗一事就顺理成章地交到了仪鸾司手上,结构调整后,仪鸾司成了亲军都尉府的下属机构,此时亲军都尉府至少有了6个下属机构,仪鸾司和左右中前后5个卫。

标签: 锦衣卫

更多文章

  •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何历史考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辽以释废,儒亡,有何,历史,考据,孛儿只,忽必烈,蒙古,尊号

    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尊号“薛禅汗”,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及元朝开国皇帝(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状元胡砺大概没想过,他的金榜题名居然源于一次&ldquo

  • 唐朝的和亲政策历史介绍 唐朝和亲的公主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和亲

    和亲是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通过和亲,使得两方和亲对象保持友好往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辉煌时期,国力强盛,四海折服,周边各族首领内属求婚者纷至沓来,所以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和亲公主最多的一个朝代。“和亲”亦称“和藩”,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到清代至少有1

  • 唐代士族不愿娶公主为妻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士族

    研读唐史之人也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士族不愿娶公主为妻。是公主太过高贵高攀不起还是另有原因,我们透过唐代正史、笔记的有关记载,可以了解这一点。1、唐代士族不愿娶公主为妻《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附《杜悰传》:“(宪宗为长女岐阳公主选驸马)令宰臣于卿士家选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

  • 国子监是干什么的 唐朝国子监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国子监

    教育乃一国之本,只有好的教育才能让国家长足的发展下去,因为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现代主管教育的国家部门就是教育部,那么在古代是什么部门来主管教育呢?从唐代开始,国子监就是主管教育的部门,该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科举制被废除为止。1、国子监是干什么的国子监是唐朝政府主管的教育机关,驻长安城的务本坊。国子监制

  • 玄武门之变发生全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在唐朝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并掌握实权,旋于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

  • 唐朝性开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

    唐朝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很发达,唐朝也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国度,特别是性开放程度非常之高,其具体有三大表现:1、狎妓淫乐成风,市妓十分发达唐代是中国古代妓业繁荣期,宫妓盛行不衰,地方官妓崛起,家妓普及,市妓发达。朝野上下狎妓淫乐之风盛行,“犹自笙歌彻晓闻”。唐代宫妓之盛,绝不亚

  • 唐朝后宫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

    皇权至上是古代皇帝特有的一个文化产物,与之相并行的东西有很多,三宫六院就是其中一个体现。老百姓习惯称皇帝的妻妾们为“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其实,在各朝各代,所谓“后宫三千佳丽”,是有严格等级界线和分寸的。以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大唐王朝为例,就颇具代表性

  • 唐朝“神龙政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兵变,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复辟。政权更替,天下重回李唐怀抱。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

  • 唐武宗李炎平定昭义节度使叛乱具体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是一位明君,可惜命短,一共在位6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他开创了唐朝最后的盛世。那么李炎平定昭义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在平定了卢龙军乱不久,又发生了昭义镇对抗朝廷的事件。会昌三年(843年)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当时反击回鹘侵扰的战事刚

  • 张献忠起义爆发的过程介绍 如何评价张献忠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张献忠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积极响应王嘉胤的反明号召,率米脂十八寨农民起义,他英勇善战很快成为三十六营的主要首领并以能谋善战的八大王出名。崇祯六年(1633年),张献忠首次入川,攻克夔外、大宁、大昌、新宁、通江、巴州、保宁、广元等州县。崇祯七年(1634年)年,再次入川,拥兵十万,再克夔州、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