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钟会之乱的具体经过

钟会之乱的具体经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668 更新时间:2024/2/9 11:49:08

钟会之乱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刘寔为何能预判?他在邓艾、钟会讨伐蜀汉前夕,成功预测出,倘若蜀国被灭,那邓艾和钟会就都回不来了。听上去有些玄乎,但事实的确如此,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盘点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1、刘寔是谁

刘寔是汉章帝(东汉第3位皇帝)第5个儿子刘寿的后代。参考刘备的出身,皇亲国戚也未必一定锦衣玉食。刘寔就属于这类。他的父亲还在斥丘县当过县令,但家庭依旧贫苦。刘寔小时候只能靠贩卖牛衣(牛过冬御寒的织物)来养活自己。不过他非常好学,即使在市集上练摊,口中也不忘背诵诗书。

待到成年,他不仅知识广博,而且品德高尚,被当地推举孝廉的官员举荐,但刘寔偏偏不去。在隋代以前,举孝廉是平民阶层唯一的上升通道。

刘寔放弃了推荐,却不代表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他以小吏的身份跑到洛阳,硬生生凭借自己的才华逐步升迁,最后历任河南尹丞、尚书郎等官职。

魏国伐蜀那年,他正好是司马昭的军事参谋。很多人认为伐蜀太过冒险,不免忧心忡忡,四处打探到底胜算几何。刘寔看到同僚的焦虑,微笑着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众人不解,问:钟会和邓艾二位将军为何回不来呢?刘寔笑而不答,但事实证明了他的先见之明。

2、崇让论

刘寔之所以精准预判了钟会之乱,就是因为他看到了“九品中正制”的缺陷。九品中正制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从基层为曹魏政权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其核心思想与汉代的“举孝廉”政策类似,是隋朝设立科举制度之前,中原政权最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

但无论是九品中正制还是举孝廉,判断人才的标准取决于官员。而中国又是人情社会,如果官员在举荐人才的时候夹杂了私情,势必会造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情况。

有感于此,刘寔写出了颇有政治理想主义色彩的文章《崇让论》。他认为当下的推荐制度并不完善,被推举者的德行与学识是由推举官员说了算的,不能完全代表真实水平。

而且极容易造成裙带关系泛滥,让有才华有道德的人被迫日益减少。那么如何进行完善呢?以刘寔的眼光当然不会想到几百年后可以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他提出的改善之法就是:让!

“让”字的归根结底还是风评,一个人的才华与道德水平不由推举官说了算,而是由大家说了算。当职位出现空缺时,朝廷肯定会指定人员进行填补,那么这个被指定的人就要推辞不做。

在推辞的同时,这个人还要举荐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目标。继而是第二个被指定的人员推辞、之后是第三个……一圈下来,同僚推举次数最多的那个人说明德才兼备,可以胜任此职位。

这种方式保证了每个职位都是由众望所归的人来坐,保证了公平、公正、公开。以刘寔的标准,钟会就处于及格线之下。钟会有学识,但为人高傲,做事心狠手辣且腹黑,得不到同僚的认可。这样的人独自在外统领大军,出事是迟早的。

事实证明,刘寔对钟会的预判十分精准。首先,蜀国灭亡完全是邓艾奇袭之功,这对于主统帅钟会来说难以忍受;其次,作为司马懿的好学生,他对司马昭并不服气,认为自己手下兵力与姜维合在一处,完全有反叛的底气。

而司马昭对于钟会也不是完全信任,否则就不会亲率大军驻扎长安,甚至还要亲临成都。最终,钟会反了。

3、意外的结局

从邓艾灭蜀到吴国灭亡,刘寔的仕途一直比较平顺,一度做到了尚书。只可惜,他对儿子的教育比较缺失。他的儿子刘夏因为受贿被判刑,牵连到刘寔,后者因此被免职。

几年后,刘寔被用为大司农,没过多久再次因为刘夏犯罪而被免官。直到晋惠帝执政,刘寔成为了太子(司马遹)老师,自此官运又一次亨通。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他的得意之作《崇让论》了。这套“谦让”的理论太过理想主义,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办法施行。更具讽刺意义的是,甚至原作者都会被“谦让”搞得痛苦不堪。

公元307年,年近90的刘寔被皇帝任命为太尉。此时的刘寔已在家养老,就想图个安静。前几年发生的“八王之乱”中,乱兵将正在告老还乡途中的刘寔一家洗劫一空,他的一身老骨头差点死在半路。

得知皇帝重用的消息,刘寔赶紧谢恩,并坦言说自己年岁大了,实在是不能为国家工作了。可是新皇帝司马炽的想法比较多,他认为这是刘寔的谦让,毕竟老先生是《崇让论》的作者。

拒绝吧?不给皇帝面子。接受吧?自己未必还能活几天。刘寔在矛盾中反复煎熬,不惜花重金托朝中的关系向皇帝说明情况。司马炽在群臣的反复劝说下才明白,“推辞”并不是刘寔的“谦让”,而是真的想推辞。这才作罢。公元310年,刘寔逝世,时年91岁。

标签: 钟会

更多文章

  • 吴楚七国之乱时梁王刘武为何要坚定地支持汉景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武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个刘姓诸侯王发动叛乱,即“吴楚七国之乱”。这场叛乱是皇帝与诸侯王矛盾的大爆发,最终以汉景帝的完胜告终。奇怪的是,汉景帝之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梁王刘武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以一城之地拖住了吴楚大军的主力,功劳仅次于周亚

  •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为何最终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墨家

    墨家学派的消失: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存在源远流长,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是一场理想主义。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等人领导的墨学运动,在当时也可以说是一场理想主义。但理想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从来就是短暂的。墨家主义在当时兴盛了大约100多年,共产主义在中国可能也会兴盛一百年。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四大货币体系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货币

    周代以下,因为冶金工艺的进步,铸币成本降低,铜铸货币逐渐盛行。在战国,铜铸货币分化成燕、齐的刀形币,三晋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周、秦的圆钱四个系统。1、燕、齐的刀形币齐国所铸造的刀币最为精良,先后流行于齐、燕、中山、赵等国,尤其是齐、燕两国使用刀币时间最长。齐国的刀币以大刀最为有名。考古发现的

  • 晋国国号的历史由来 晋国疆域面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晋国

    晋国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曾涌现出许多名君名臣名将,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国君甚至独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1、晋国国号叔虞因受封于故唐地,其国故初名为唐,其亦号唐叔虞。至其子燮父继位徙治晋水,乃更国号为晋。一说因善射改名。关于晋国的立国有两个传说,互为依托:左传

  • 唐朝中央禁军:千牛卫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千牛卫

    唐代有十六卫,听起来就是很高大上的军队。其中有左右千牛卫,李唐一向以老子后人之称,老子乘青牛羽化而去,所以千牛卫就是护卫李唐王室的禁军。千牛卫中的人都出身贵重,有美姿容,放到今天来说就是高富帅组成的兵哥哥。1、千牛卫的职称“千牛卫”这个名字,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

  • 明朝锦衣卫的前身是什么?设立初期有什么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锦衣卫和仪仗队存在巨大反差,在传统观念里,与锦衣卫相关的活动,一般都与刑事案件挂钩,比如像抓

  •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何历史考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辽以释废,儒亡,有何,历史,考据,孛儿只,忽必烈,蒙古,尊号

    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尊号“薛禅汗”,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及元朝开国皇帝(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状元胡砺大概没想过,他的金榜题名居然源于一次&ldquo

  • 唐朝的和亲政策历史介绍 唐朝和亲的公主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和亲

    和亲是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通过和亲,使得两方和亲对象保持友好往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辉煌时期,国力强盛,四海折服,周边各族首领内属求婚者纷至沓来,所以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和亲公主最多的一个朝代。“和亲”亦称“和藩”,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到清代至少有1

  • 唐代士族不愿娶公主为妻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士族

    研读唐史之人也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士族不愿娶公主为妻。是公主太过高贵高攀不起还是另有原因,我们透过唐代正史、笔记的有关记载,可以了解这一点。1、唐代士族不愿娶公主为妻《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附《杜悰传》:“(宪宗为长女岐阳公主选驸马)令宰臣于卿士家选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

  • 国子监是干什么的 唐朝国子监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国子监

    教育乃一国之本,只有好的教育才能让国家长足的发展下去,因为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现代主管教育的国家部门就是教育部,那么在古代是什么部门来主管教育呢?从唐代开始,国子监就是主管教育的部门,该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科举制被废除为止。1、国子监是干什么的国子监是唐朝政府主管的教育机关,驻长安城的务本坊。国子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