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明朝不出兵西域截断蒙古和中亚的联系?

为什么明朝不出兵西域截断蒙古和中亚的联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914 更新时间:2024/2/9 11:44:03

明朝时的蒙古势力,屡屡从北方南下,成为当时主要的边患。明军虽有主动反击,但大部分时候都只能被动防御。为什么明朝不效仿汉唐时期的策略,进军西域,截断蒙古人从中亚获得各类物资的通道?

西域并不是草原帝国的必备通道却是中原朝经所必须的

事实上,西域对于任蒙古高原霸权的意义,并不是联通中亚的渠道。所以明朝如果占据西域,也不可能截断蒙古残力量与中亚的联系。

历史上,中原王朝曾经数次进入西域,这些行动往往伴随着同北方草原势力的对抗展开的。所以有不少人觉得西域就是蒙古地区霸权联通中亚的要道,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西域的范围,基本就在天山山脉以南。而草原势力在天山以北的七河流域,一样可以经营自己的基地,并从那里进入中亚。

如果明朝真的占领了整个西域,也没有办法阻止蒙古同中亚进行交流。过去的汉朝、唐朝之所以要打西域,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为了断绝草原势力的物资来源。每当中原同草原的贸易出现问题,很多游牧势力就更加需要从西域的定居城市来获得粮食和普通手工业产品。单个西域城市的规模有限,但数个相加还是有着可观的生产力。他们也通过贸易,获得了各种内亚与中原的物资产出。草原霸主们完全可以通过当地商团,进口到他们不方便直接采购的货物。

另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开拓一条去中亚的通道。因为草原霸权势力,往往可以控制七河流域到鄂尔多斯地区的漫长商路,而中原的政权却无力触及。因此,很多王朝还是需要走河西走廊到西域,才可能打通去中亚的路线。

察合台汗国的存在阻挡了明朝控制西域的可能

明朝时期的情况,又与汉唐有所不同。当时的西域西部已经存在着比较强大的察合台汗国。这么一个有较大体量和实力的国家存在,抵抗力远远胜过几个西域城邦。好在该国并不属于蒙古高原的某个势力控制,所以并不构成巨大威胁。

至于当时的西域东部,还有蒙古势力留下的两个地方政权--吐鲁番与哈密。他们都加入了明朝的朝贡国体系,不可能成为军事威胁。相反,他们会积极的保持商路畅通,确保有商队经过,拉动国内经济。这样明朝就更没有动力去出兵西域了。

明朝对西域的影响力仅仅局限在河西走廊西部到西域东部

最后,明朝军队自身的战斗力迅速退化,也是他们无力进军西域的原因。朱元璋时期订立的内敛化政策,也让明朝皇帝都不希望在自己的境内突然出现大批的异族人口。所以,只要能保持河西走廊的通道,控制住哈密与吐鲁番两个小国就足矣。

标签: 明朝

更多文章

  • 明朝末年为何没能建立起汉族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

    南明政权的内部纷争一直伴随着各南明政权的始终。弘光政权从其成立之始,就一直被内部官僚的严重冲突所困扰。朝廷内部异常腐败。皇帝“深居禁中,惟渔幼女,饮火酒,杂伶官演劝为乐。”马士英当国结党营私,浊乱国是。弘光小朝廷不仅没有实行减轻赋税的诺言,反而勒派军饷,增国盐、酒等税,加重人

  • 蜀汉灭亡后东吴靠什么支撑17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东吴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争霸,最先灭亡的是刘备建立的蜀汉。公元263年,姜维等人无力回天,邓艾等人率领魏国将士兵临成都。对于蜀汉后主刘禅来说,选择了开门投降。在蜀汉灭亡之后,公元266年,司马炎建立的西晋正式取代曹魏,促使魏蜀吴三国只剩下东吴了。不过,虽然在实力上明显弱小西晋,但是,东吴直到公

  • 秦朝灭亡之际岭南的数十万大军为什么没有回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朝

    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秦始皇嬴政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之后正式建立秦朝。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奠定了中原王朝版图的雏形。不过,在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胡作非为,最终导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促使秦朝于公元前207年走向灭亡。值得注意的是,在秦

  • 明朝军器制造归哪个衙门管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

    《明会典》中有记载“军器造于工部而散则兵部掌行,禁卫营操、内外官军,莫不有定数”。也就是说,明朝的军器制造的衙门是工部。根据李伯重先生的研究,明朝的军器制造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中央的军器制造占据了中心地位。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所以,明朝的中央又分为南京和北京两

  • 孙恩起义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孙恩

    孙恩是东晋末年的一位著名起义军领袖,他曾经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起义,试图推翻东晋政府。那么,孙恩为什么起义呢?本文将根据真实资料,探讨这个问题。一、背景介绍孙恩出生在南朝梁时期,他的父亲是一名官员。孙恩年轻时曾经在官场上任职,但是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和不公,他开始怀疑社会的正义和公正性。后来,他又

  • 东晋孙恩卢循起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孙恩

    孙恩和卢循是东晋末年的两位著名起义军领袖,他们曾经联合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起义,试图推翻东晋政府。然而,这场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么,孙恩卢循起义为什么失败了呢?本文将根据真实资料,探讨这个问题。一、背景介绍孙恩和卢循是东晋末年的两位著名起义军领袖,他们曾经联合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起义,试图推翻东晋

  • 湘军水师创始人彭玉麟,为什么能被称为中国现代海军的奠基人?

    历史人物编辑:蔡良安标签:彭玉麟

    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1816年生于安徽安庆。作为投笔从戎的湘军水师名将,由于其字,彭玉麟也被称为雪帅。晚清有“三杰”和“中兴四大名臣”之说,“三杰”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和彭玉麟,而在一个版本的中兴四大名臣中,彭玉麟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彭玉麟中国南方水系众多,因此水师成为南方战争中

  • 冯子材屡败于太平军,为何却能战胜法军?彭玉麟:七点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彭玉麟

    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长达一年半的中法战争中,法军在海陆两个战场上多数战役占了上风,清军节节败退,嚣张的法军在攻占广西西南军事重镇镇南关后,更是炸毁关门,并在关前废墟上得意地用汉字写了“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尽管清廷对指挥作战失败负有责任的两广总督、广西巡抚和广西提督等地方大员及高级

  • 曾国藩第一次见到彭玉麟后,为何决定用二十两银子考验他的诚信?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彭玉麟

    《采访曾国藩》系列之十四(原创稿件,拒绝转载)曾国藩读书很杂,除了四书五经外,还喜欢研究一些冷门书籍,如古玩鉴定以及麻衣神相等书籍,随着知识不断丰富,他在选人用人上也能融会贯通,慧眼识珠。其中,在他出差去四川主持乡试的途中,在河南开封一条卖杂货的街道上,就意外遇到了一位个子高大、浓眉大眼的大汉。由于

  • 张作霖有多狡猾?看他如何智斗冯德麟,成奉天督军就懂了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冯德麟

    张作霖有多狡猾?看他如何智斗冯德麟,成奉天督军就懂了借电视剧《少帅》的热播,还有李雪健老师的演绎,无数人心目中都有了一个精明强悍,兼具狡猾霸道的枭雄张作霖身影。那入木三分的演绎,让张作霖的话语: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被无数人念叨,进而成了名言。军阀无需颂扬,不过张作霖其人却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