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朝服饰制度介绍

周朝服饰制度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107 更新时间:2023/12/5 7:20:16

1、周朝服饰

周朝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拥有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那么在周朝不一样的人着装有不同?周朝服饰制度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1)上衣下裳:那时的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2)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

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之所以这样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们仍旧是上衣下裳制,只不过是冠与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高等级别,一直延续到明。只不过那时天子,诸侯,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只天子,诸侯王能穿了。那时的女子礼服,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3)发型:当时西周的男子无论各地大部分都已将辫盘到头顶,而无再有商时披头散发的习惯,当然一些偏国除外,不过束发已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对于汉民族男子千百年来的发式,起到了奠定作用。

(4)冠帽巾:那时的冠已发展齐全完善,基本后世的冠在当时都可以看到,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帽类在当时也有了雏形。

2、贵族服饰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3、男服服饰

(1)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给帝王穿着,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2)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3)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4)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4、女服服饰

(1)鞠衣:为王后率领民妇礼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也是诸侯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2)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君王及大宴宾客的礼服,也是卿大夫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3)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也是士之妻帮助丈夫助祭的祭服。

(4)唇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标签: 周朝

更多文章

  • 周朝宗教思想与占卜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周朝

    1、西周宗教思想周人的宗教观念,与商代有较大的不同。商代那种尚鬼的神秘色彩,到西周已经淡薄。周代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地祗有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指祖先而言。人殉现象在西周不像商代那样普遍。由于没有发现相当于殷墟西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周幽王

    蛮族,为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亦称南蛮。殷周时分布于今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是由东方迁来,秦汉以来,仍以蛮泛称南方少数民族。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宫湦(音shēng,一作宫生,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

  • 周朝“三监之乱”历史事件介绍 三监之乱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监之乱

    1、三监之乱武王灭商之后,公元前1045年,实施分封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于齐、召公奭于燕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于朝歌,又封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前1043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公元前1041年。三监(蔡叔度、管叔

  • 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改革的主要内容 胡服骑射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武灵王

    当楚国正在遭到秦国欺负的时候,北方的赵国倒在发愤图强。赵国的国君武灵王,眼光远,胆子大,想方设法要把国家改革一番。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要不发愤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愤图强,就得

  • 战国时期兴盛的墨家学派为何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墨家

    墨家学派的消失: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存在源远流长,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是一场理想主义。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等人领导的墨学运动,在当时也可以说是一场理想主义。但理想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从来就是短暂的。墨家主义在当时兴盛了大约100多年,共产主义在中国可能也会兴盛一百年。

  • 元朝“南坡之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坡之变

    元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登基后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元英宗亲政后决定改革朝政、整顿后宫,但新政却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1323年元英宗被大司农失秃二政变时害死,史称南坡之变。南坡之变是大元帝国国运的转折点,标志着汉化运动的最终失败.公元1262年,忽必烈宠信的汉臣女婿李檀

  • 诸葛亮掌权12年中为何六次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

    在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曾经进行了历时八年之久的北伐战争。诸葛亮北伐时间:在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发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乃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蜀军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1、为报先帝,以完遗愿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

  •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建立的5个燕国都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鲜卑族

    前燕(337年至370年):鲜卑慕容氏所建,被前秦所灭三国时期,在轲比能被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人刺杀后,鲜卑各部“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慕容部与宇文部、段部原本居于辽西,后于西晋初期迁徙至辽东。西晋末期,当中原陷入混战之时,拓跋部、段部等鲜卑部落先后依附于西晋重臣参与其中,

  • 南宋两次收复汴京后为何都最后又丢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南宋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期间,京师汴梁曾先后两次重归南宋。那么,南宋是如何两次收复汴梁,又是如何丢失的呢?金军北上撤出中原后,汴梁落入伪楚政权手中&ld

  • 项羽灭秦朝后为何要恢复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分封制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彻底灭亡秦国。之后不顾楚怀王熊心“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尊楚王熊心为义帝,和各国诸侯将相自行分封。项羽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呢?是形势所迫,还是有意为之?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