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明三案”历史事件介绍

“南明三案”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747 更新时间:2024/2/22 3:16:02

说到这个南明三案,肯定很多人都非常了解吧,这个事情就是发生在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后,不得不说,这三案真的是震惊朝野。所以直接被称之为“南明三案”!那么这三案为什么这么出名呢?三案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南明三案为什么这么出名

清朝入关占领京城以后,明福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南明。

新朝廷刚开始建立不久,就出现了三个大案。就是特别出名的妖僧案,伪太子案和妖妇案。这三起大案震惊了所有人。

清朝顺治年间,朱由崧得到报告,说有一个和尚要求当地的官府去迎接他,朱由崧以为有人捣乱,立刻派人前去捉拿。把和尚捉来以后,这个和尚说自己是太子的弟弟,因为逃难才跑去当了和尚,他觉得朱由崧的叔叔比较适合做帝王,所以他来见官的目的就是让朱由崧的叔叔当帝王,让朱由崧下台。因为清朝刚刚入关,大家都找不到太子的弟弟,这对于刚刚才登基称帝的朱由崧是个特别大的威胁,后来把和尚送去审问,还没有等问清楚,那些奸臣就想通过这件事来诬陷忠臣,后来因为很多原因才没有得逞。

穆虎从北方到南方来投奔主人,来的途中遇到一个男子说要一同前往,当天晚上准备睡觉的时候,那个男子露出了绣着龙图案的衣服,穆虎觉得非常惊讶,就问这个男子衣服哪里来的,男子说自己是逃难跑出来的太子,后来朱由崧得知以后就把太子抓过来,仔细调查以后才发现这个人在胡言乱语,根本就不是什么太子。

最后再说说妖妇案,弘光年间,河南巡抚把朱由崧的妃子送到南京,朱由崧见到自己的妃子以后很不高兴,说这个女子是假扮的,并不是自己的妃子,后来就让人把这个女子抓了起来。后来在审问以后女子才说自己认错了人,然后告诉朱由崧自己当年和帝王在一起的经过。

仅仅维持了一年的朝廷就出现了三个假案,这说明了刚成立的南明朝廷岌岌可危,不可能长期持久的发展下去。

2、南明三案真相揭秘

大悲案

1644年十二月,忽然有个和尚来到南京,自称是明朝亲王,从兵乱中逃出做了和尚。弘光帝派官员审讯他的来历,大悲起初信口开河说崇祯时封他为齐王,他没有接受,又改封吴王。声称“潞王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该与他作正位”。弘光君臣见他语无伦次,形迹可疑,严加刑讯,才弄清大悲是徽州人,在苏州为僧,确实是个骗子。经过九卿科道会审后,将大悲处斩。

假太子案

1644年十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结伴而行。晚上就寝时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分,少年自称是皇太子。抵南京后,高梦箕难辨真假,急忙送往苏州、杭州一带隐蔽。可是,这少年经常招摇于众,露出贵倨的样子,引起人们的注意,背后窃窃私议。高梦箕不得已密奏朝廷,弘光帝派遣内官持御札宣召。

1645三月初一日,这个少年从浙江金华到了南京,被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第二天,弘光帝面谕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随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审视。大学士王铎曾经担任东宫教官三年,自然熟悉太子的模样,一眼就看出是奸人王之明假冒。

王铎会同群臣审视后的奏疏是相当可信的。我们不应忽视,弘光立国之时许多官员曾经在崇祯朝廷上任职,见过太子朱慈烺的并不止他一个。如曾经担任东宫讲官的刘正宗、李景廉“皆言太子眉长于目”,他们看了伪太子之后都不认识;弘光帝“又命旧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往认。之明见执中,亦不识也。于是群疑稍解”。

从现存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弘光朝廷上的官员都知道北来“太子”纯属假冒,没有人提出过异议。问题是这件事直接牵涉到弘光帝位的合法性,对朱由崧继统不满的人乘机兴风作浪,散布流言蜚语,于是围绕着“太子”的真伪在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外地文官武将中掀起了一片喧哗。弘光朝廷越说是假,远近越疑其真。

童妃案

这个案件的大致情况是:早在1641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洛阳,老福王朱常洵被俘杀,世子朱由崧侥幸逃出。经过长期颠沛流离之后,忽然时来运转被拥戴为皇帝。

1645年,河南有一个姓童的妇人面见南明河南巡抚越其杰,自称是德昌王(即朱由崧)的继妃,乱离中与朱由崧失散。越其杰和广昌伯刘良佐深信不疑,一面奏报,一面派人护送来南京。朱由崧立即否认,宣布童氏为假冒。三月初一日,童氏送抵南京,下诏狱由锦衣卫审讯。童氏自述“年三十六岁。十七岁入宫,册封为曹内监。时有东宫黄氏,西宫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乱不知所在。氏于崇祯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啮臂为记,今在宁家庄”。朱由崧批驳道:“朕前后早夭,继妃李殉难,俱经追谥。且朕先为郡王,何有东、西二宫?”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按明朝典制,亲郡王立妃由朝廷派员行册封礼。

童氏称入宫邸时朱由崧有东、西二宫已属荒唐,更不可能又有什么“曹内监”为她举行册封礼。朱由崧没有儿子,“玉哥”、“金哥”之说也是空穴来风。一些史籍记载,童氏在送往南京途中,地方文武官员纷纷拜谒,她举止轻浮,毫无大家风范,“凡所经郡邑,或有司供馈稍略,辄诟詈,掀桌于地;间有望尘道左者,辄揭帘露半面,大言曰:免!闻者骇笑”。童氏一案与大悲、假太子案基本相似,肯定她不是朱由崧的王妃,后来某些野史又说她是误认(如说她原为周王宫妾,或说是邵陵王宫人),也有揣测她是在朱由崧落魄之时曾与之同居,但这些说法同童氏自己编造的经历都不符合。就案件本身而言,无论童氏是冒充,是误认,还是与朱由崧有过一段旧情,都不应成为南明政局的焦点。

标签: 南明三案

更多文章

  • 匈奴继承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匈奴

    我国的历史已经存在了有数千年,存在着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封建王朝的周期一般都不会超过300年,游牧民族的生命周期不超过150年。在中原王朝当中,一般都是父死子继的传承方式,而游牧民则大多数是兄终弟及制度。这么神奇的现象背后并不是玄学,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在里面,其根源在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中原王朝和

  • 元朝设置行省制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行省制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目的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廷设置十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各有侧重,并不完全一致。如

  • 清朝直隶总督的年收入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直隶总督

    总督很多,而直隶总督则是一个奇葩的存在。直隶总督很牛,因为身处京畿重地,担负着拱卫京城的重任。直隶总督权力又很大,出了今天北京二环就归直隶总督管,北吞大漠、南亘黄河。晚清的直隶总督全面总管直隶、河南、山东的军事、行政,北洋等事务。简单说,直隶总督是所有八个总督中地位最高的。这样的直隶总督一年要挣多少

  • 元朝行省制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行省制

    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

  • 明朝为什么封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藩王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并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后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明太祖朱元璋在尊王攘夷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藩王扩土制如果实施成功,游牧民族就无法击破像秦、晋、赵、齐、

  • 唐朝不同时期控制疆域地图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

    从统一内地到巅峰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此时,唐朝仅占有关中、河东一带,内地还有薛举、李轨、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萧铣、林士弘、窦建德、杜伏威等割据政权。建国一年内,李世民等就消灭了陇西薛氏、河西李轨、山西刘武周、统一了西北地区;621年,唐朝又灭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宣告北方统一

  • 明朝藩王继承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历经数十年的与各地义军的争斗,最终笑到了最后,朱元璋于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此时登基不足数月的朱元璋就决定了一件影响大明后世存亡的事件,他说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

  • 皇朝与王朝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朝

    皇朝和王朝的区分:先秦时期,属于周王朝时代,只有周天子,下面存在几十个诸侯称王、没有皇帝,严格上讲不能称呼皇朝。皇朝是封建时代帝国级别(有皇帝和附属国)的朝代,皇帝为皇朝最高统治者,同时分封了一些诸侯王或有藩属国,皇帝高于王,比如汉皇朝下面,淮南地区就有淮南王等。但是其封国是不能叫王国的,更不能叫王

  • 朝与朝代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朝代

    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如孔子说过“丈于朝”,因此“朝”就类似现在所说的“国家”(但国在中国古代有时指

  • 北宋为何定都开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北宋,开封

    在我国历史上,宋朝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当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是宋朝也很憋屈,被辽、金、蒙元轮番欺负,有屈辱求和、靖康之耻等等,最终崖山之战后,走向灭亡。不少人认为,宋朝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祸因是从一开始赵匡胤定都开封就埋下了。开封,古称大梁、汴梁,位于华北平原、河南东部、黄河之滨,是我国八大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