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匈奴继承制度历史介绍

匈奴继承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773 更新时间:2024/2/10 15:22:53

我国的历史已经存在了有数千年,存在着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封建朝的周期一般都不会超过300年,游牧民族的生命周期不超过150年。在中原王朝当中,一般都是父死子继的传承方式,而游牧民则大多数是兄终弟及制度。这么神奇的现象背后并不是玄学,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在里面,其根源在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中原王朝游牧民族不同的统治逻辑,不同的统治逻辑决定了政权的生命周期。

1、地理环境对于不同明的塑造

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自然条件的总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文明的生存条件,甚至可以说,在中国的疆域内,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命运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面对着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季风条件显著,这意味着,季风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生命之源降水量的差异。很不幸的是,在我国的疆域内,有着诸多的山脉,这些山脉对季风起着一定的削弱作用,也就是说,季风会随着在内地的深入而逐渐减弱,到了北方内陆已经很弱小。

季风的强弱造就了降水量的差异,而不同的降水量决定了不同的生产方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以400毫米等降水量为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民族通过农作物种植生存,游牧民族通过放牧生活。

恰巧的是,农耕文明为了防备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防御性城墙长城,正好就坐落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不得不让人感叹造化弄人,那么游牧民族为要南下劫掠呢?

这是因为中国的季风很不稳定,由此导致游牧原本少的可怜的降水量更加所剩无几,降水量的减少必然降低草原的“生态承载力”,为了生存下去,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劫掠维持生活。此外,由于游牧民族的手工业几乎不存在,为了获得锅碗瓢盆这些物资,游牧民族只能通过互市或者是劫掠获得。

2、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不同的统治逻辑

不同的地理条件塑造了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也会有着不同的统治逻辑,反映到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身上,就是农耕文明往往会孕育出大一统政权,而游牧文明则孕育出“部落联盟”。

在农耕民族这里,劳动的主体是农民,而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生存下去的本钱,因此农耕文明的人员流动性较差,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由于农民大多被束缚在土地上,税收的成本会因为人口的增多而不断降低,因此农耕文明的政权大多具有层级统治,垂直管理的特点。

反观游牧民族,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他们只能逐水草而居,人员流动性较强。对于草原儿女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活下去一切才有希望。因此,草原部落的领袖大多具有丰富的生存经验,丛林法深刻在印在了他们的内心,而正因为如此,部落领袖在草原部落的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畜牧,无定居,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史记》的记载生动地体现了游牧民族以生存为主的特点,而正因为这种生存方式,再加上草原广大税收的成本很高,游牧民族很难形成大一统政权,只能是所谓的部落联盟。在这种情况下,部落联盟的首领很难保障对于各部落的控制。

置左右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

游牧民族的权力结构大多类似于邦国体制,没有中原王朝那么细分的官僚系统。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为了适应草原激烈的竞争,就必须需要稳定的继承制度,而接任部落首领的人必须继位后就足够成熟,有足够的能力带领部落继续走下去,这样下来,游牧民族只能采用兄终弟及的权力传承方式。

而对于农耕文明来说,生存相对来说可以保障,如何在一个大家族内进行权力的传递,还不至于引发家族分裂最为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长幼有序,嫡庶有别的“嫡长子继承制”更有利于权力在政权内部和平接力。

3、不同统治逻辑对政权兴衰的影响

不同的统治逻辑决定了不同的权力传承方式,而不同的权力传承方式则对政权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农耕文明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是游牧民族的“兄终弟及”,都有着制度性的隐患。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嫡长子继承虽然保障了权力在血脉中传承,但是如果刚即位的新君十分弱小,就会酿成政变,最著名的当属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同时,这样生硬的权力传承,不能保障继任者的素质问题,西晋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傻子当了皇帝后,最终酿成八王之乱。

游牧民族中虽然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但是其依然具有致命的问题。因为当部落领袖传递两三代以后,就会发现,拥有继承部落领袖资格的人达到了几十个,如果此时的部落领袖有私心,就会导致整个部落联盟的分裂,部落之间的内战在所难免。

对于不同的政权来说,权力的传承始终是其逃不过的问题。数年前王朝史,本质上是一部权力的斗争史,而人性的存在,给这场斗争增添了无尽的变数。

标签: 匈奴

更多文章

  • 元朝设置行省制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行省制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目的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廷设置十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各有侧重,并不完全一致。如

  • 清朝直隶总督的年收入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直隶总督

    总督很多,而直隶总督则是一个奇葩的存在。直隶总督很牛,因为身处京畿重地,担负着拱卫京城的重任。直隶总督权力又很大,出了今天北京二环就归直隶总督管,北吞大漠、南亘黄河。晚清的直隶总督全面总管直隶、河南、山东的军事、行政,北洋等事务。简单说,直隶总督是所有八个总督中地位最高的。这样的直隶总督一年要挣多少

  • 元朝行省制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行省制

    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

  • 明朝为什么封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藩王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并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后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明太祖朱元璋在尊王攘夷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藩王扩土制如果实施成功,游牧民族就无法击破像秦、晋、赵、齐、

  • 唐朝不同时期控制疆域地图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

    从统一内地到巅峰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此时,唐朝仅占有关中、河东一带,内地还有薛举、李轨、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萧铣、林士弘、窦建德、杜伏威等割据政权。建国一年内,李世民等就消灭了陇西薛氏、河西李轨、山西刘武周、统一了西北地区;621年,唐朝又灭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宣告北方统一

  • 明朝藩王继承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历经数十年的与各地义军的争斗,最终笑到了最后,朱元璋于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此时登基不足数月的朱元璋就决定了一件影响大明后世存亡的事件,他说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

  • 皇朝与王朝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朝

    皇朝和王朝的区分:先秦时期,属于周王朝时代,只有周天子,下面存在几十个诸侯称王、没有皇帝,严格上讲不能称呼皇朝。皇朝是封建时代帝国级别(有皇帝和附属国)的朝代,皇帝为皇朝最高统治者,同时分封了一些诸侯王或有藩属国,皇帝高于王,比如汉皇朝下面,淮南地区就有淮南王等。但是其封国是不能叫王国的,更不能叫王

  • 朝与朝代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朝代

    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如孔子说过“丈于朝”,因此“朝”就类似现在所说的“国家”(但国在中国古代有时指

  • 北宋为何定都开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北宋,开封

    在我国历史上,宋朝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当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是宋朝也很憋屈,被辽、金、蒙元轮番欺负,有屈辱求和、靖康之耻等等,最终崖山之战后,走向灭亡。不少人认为,宋朝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祸因是从一开始赵匡胤定都开封就埋下了。开封,古称大梁、汴梁,位于华北平原、河南东部、黄河之滨,是我国八大古

  • 元末义军领袖徐寿辉称帝后为何取国号叫“天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徐寿辉

    徐寿辉又名徐真一,蕲州罗田人。以贩布为生,元末著名的义军领袖。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称帝,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对于“天完”这个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国号,有专家认为其寓意是在在“大元”上面各加个盖子,表示要压住元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