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魏军队制度历史介绍

曹魏军队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734 更新时间:2024/1/23 3:48:37

军队是军事实力的保障,曹魏时期的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魏的中军略等于汉代的南北军,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所以《历代兵制》认为“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依然把魏的中军称为南北军。

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军相比,魏中军的作战任务重得多。

《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王欣夫《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

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曹魏王国作武卫将军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军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历代兵制》说“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军了。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

《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军与护军和中领军与中护军是不同时期的职官。

《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中央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

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

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

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大将军“位太尉上”。

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

《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军、外军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军同......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

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

标签: 曹魏

更多文章

  •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谁建的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性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2018年1月,入

  • 戊戌政变的过程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

  • 中国历史各朝代疆域面积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代疆域指的是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期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唐朝极盛时疆域被认为是中国疆域原型。至元朝时不仅统一中国,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明朝灭掉察合台汗国,领土疆域达到历代极盛。中

  • 永乐迁都对明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迁都

    永乐迁都又称明成祖迁都北平,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迁都北平,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同时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自938年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一带已有约430年不

  • 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黄巢起义

    黄巢原本有机会一举推翻唐朝,但最后却是功亏一篑,被迫退出长安,结局兵败被杀。实际上,黄巢的失败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他能够突破潼关,进入长安,说明黄巢在军事上的能力肯定不弱。但他并没有一个长远的远光,和治国的能力,所以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覆灭。下面就和大家简单谈谈黄巢会失败的原因,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或者意

  • 幽云十六州包括哪些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幽云十六州

    公元936年,石敬瑭在辽国的帮助下建立后晋,但代价是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也正是因为如此,辽国的疆域得以扩展到长城附近,而幽云十六州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宋朝才会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北宋始终没有成功,此后好不容易联金灭辽,但没过多久,北宋也走向了灭亡。直到两百多年后,朱元璋击败元军,才将

  • 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宋朝的经济问题,现在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了,宋朝的经济非常的繁荣,那么这些繁荣的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还有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也都非常有意思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的原因吧。1、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1、农业方面宋代时期,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并注重农具改进,农

  • 清朝御前侍卫有汉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御前侍卫

    在满清的政治体制中,负责皇帝安保和日常起居等工作的大内侍卫是一项非常有特色的制度。满清许多的著名官员、将相都出身于侍卫系统,侍卫制度为维护满清的统治、保持满蒙贵族对满清的政治忠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实在历史上,除了满蒙出身的大内侍卫之外,还有非常少数的汉人侍卫,其中的几位还出人意料地做到了御前侍卫

  • 抗日战争经历哪三个阶段?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分为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和反攻,具体在什么时间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分哪三个阶段,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抗日战争分三个阶段:1、防御1937.7-1938.62、相持1938.6-1945.83、反攻1945.8-1945.8.15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

  •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建唐用了多长时间?从大业十三年(617)六月起兵反隋,到武德元年(618)五月称帝建唐,前后只有一年时间,这是一个惊人的时间,历史上刘备建汉用了七年,刘备立足西蜀用了三十三,李渊建唐却只用了1年,这与当时的时机以及李渊敏锐的洞察力是分不开的。为大家分享下文李渊建唐的过程。乱世出豪杰,时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