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谁都打不过的原因

宋朝谁都打不过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151 更新时间:2024/1/21 17:00:14

大一统的中原朝,除了宋朝,其他朝代面对外敌从来是毫不畏惧的,但是宋朝面对辽、金、夏、蒙古等过,从来都未占优势,你要说实在穷那也算了,但是无论北宋南宋,都是一片祥和景象,长安,洛阳,开封,南京都是世界级大都市,但就是谁也打不过,面对其他国家又是进贡,又是和亲的,实在是丢尽颜面。看看大秦,大汉,大唐,大明,无论穷富输赢,无论内战与否,对待外战的态度重来是强硬异常,为何到了宋朝面对外敌确从来都未占便宜?

背景因素

在杯酒释兵权当中,宋朝就改变了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由军事而转了商业,武将的地位明显不及官,这在其他朝代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北宋初年之后宋就打不过辽了。特别是在赵匡胤死了之后,宋朝就更没有战胜的可能了。因为宋朝放弃了军队建设而转向发展商业,而两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决定了两国不同的军事实力。因此宋朝是不可能打过辽国的了。

环境因素

宋朝的立国在军事上有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宋朝立国时,北方的契丹已经先立国几十年,它在后晋的石敬塘手里抢去了幽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大门洞开;同时产马地在北宋建立之前即被西夏和辽国占有,所以北宋一直少马,难以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骑兵对抗,所以宋朝的立国是相当捉襟见肘的。而且,宋朝碰到了多个空前强大的敌人。宋朝时候的对手多达四个:契丹、党项、女真、蒙古。而且这些强有力的对手从宋朝建国之时就开始接连登台,让宋朝没个喘息余地。

思想因素

宋朝是我国军事法律思想非常丰富的时期,但其军事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内向性和保守性,而其最集中的表现则是兵权的高度集中。在兵力部署上,把地方精锐之兵归于禁军,并使得驻守京城外及驻守开封府内外的兵力相制衡。整个兵力布局,体现了“内外相制”,高度集权的思想。这样,中央直接控制军事力量,无论哪里有事,中央都可以从容调兵。

同时,为了进一步限制将领权力,保障兵权可以掌握在皇帝手中,宋皇朝又制定了军队的“更戍法”。即戍守外地的禁军每个一、两年便要换防,将领也要定期更换,这样就形成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这种结果尽管有利于放置兵为将用的谋反情况,但是也直接影响到了部队的巩固和战斗力的形成,使得将领们,尤其是主将并不熟悉所率领的各部队的特性与战斗力,对下属部队没有任何的威严可信,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其作战效果。

选拔因素

宋朝的武将选拔制度并非走纯粹的科举路子,在很大程度上,宋朝武将的培养选拔制度明显落伍于文官的选拔制度,因为它基本上还是在沿袭旧的传统做法。依其规定,凡皇亲国戚,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孙及亲属,殁于王事的下级官吏子弟乃至达官贵人的门客仆从,都可以补官,而在这里面,武臣,宗室,外戚及技术官员的亲属皆可以补为武阶官。这种制度不考虑被选拔的对象的素质能力,而是主要看家庭出身,自然就谈不上对武将的要求和培养,虽然不乏名将产生与此,但也使得很多武将的好苗子被埋没了。

整个宋代,抑武重文成为其重点,也成为了宋朝的弱点,在崇文抑武的思想下,宋朝走上了畸形的军事发展道路。所以宋朝虽然经济实力强大,但是迟迟无法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战斗力上出现了严重的倒退,以至于一个幽云十六州,竟然无法从亡国的辽朝残兵手中打下,如此羸弱,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宋朝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严重失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受欺负的朝代。

标签: 宋朝

更多文章

  • 宋朝被蒙古人灭掉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宋朝能抵抗辽国和金朝这么多年,却始终过不了蒙古人这一关,最终被蒙古人灭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蒙古人比金朝和辽国的战斗力都要强,还是说宋朝自己到了后期汉奸太多,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发挥不出来,最后被灭掉似乎也是大势所趋。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为什么宋朝最后被蒙古人灭掉。辽金两个少

  • 金朝没有灭掉南宋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金朝

    宋朝从王安石变法以后就逐渐走向了政局混乱。新党旧党互相攻伐,新政和旧政交替进行,没人能说得清楚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但无论是朝臣还是百姓,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有时候甚至连皇帝个人的喜好对国家的政治影响也不小。宋徽宗爱好艺术,不思治国,最后使得天下在他手里崩坏,迫使汉文化又再次上演了一次南渡。在

  • 南宋打不过蒙古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南宋

    在很多人印象中,南宋军事实力羸弱,所以最终被蒙古人灭国实属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事实真相却并没有那么简单。蒙古帝国的实力在当时虽然如日中天,但也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比如在征服高丽的过程中,蒙古人前后花了数十年时间,最后才勉强迫使高丽国王接受了蒙古帝国的宗主国地位。另一方面,南宋也并非弱不禁风,一座

  • 魏晋清谈之风具体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晋,清谈,之风,具体,表现,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

  • 伐齐建梁后梁武帝萧衍做了哪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梁武帝

    萧衍,即梁武帝,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齐高帝族弟萧顺之之子,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开国皇帝,在位共47年,是南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南齐时,萧衍累官雍州刺史,颇受齐明帝宠待。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

  • 秦始皇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登基后,统一了六国,创建了秦王朝,此后秦始皇采取了一些列的政治举措来实施改革,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等都是秦始皇的改革措施,下面来罗列下秦始皇各个措施,秦始皇改革主要从6个方面进行。1、建立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利都独揽在自己的手中,设置了一系列的权利机构组织,设立了三公九卿(三公为丞相,

  • 孙权将都城迁到南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孙权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在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对于东吴的建立者孙权,称帝时间相对较晚。比如曹丕是公元220年称帝的,刘备是公元221年称帝的,而孙权直到公元229年,才正式

  • 陈文帝陈蒨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陈文帝有哪些轶事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陈文帝

    陈蒨,即陈文帝,又名昙蒨、荃菺,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在位共7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陈蒨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更令其总理军政。太平二年(557年),封为临川郡王。永定三年(559年8月17日),即位为帝,

  • 刘秀称帝后为何定都洛阳而不选择旧都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秀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实力最强大的一个王朝,有着四百年国祚的时间,在历史上的地位的非常高,一直和唐朝一起被称为是中国最繁荣昌盛的时代。可是实力在怎么强大的汉朝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的篡汉,汉朝因此不复存在,后来由于光武帝刘秀灭亡了新朝,使得大汉王朝由此重兴,史称“东汉&rdqu

  • 北魏宣武帝元恪登基后有哪些为政举措?元恪有哪些轶事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元恪

    元恪,即北魏宣武帝,别名拓跋恪,孝文帝元宏次子,母为文昭皇后高照容,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八位皇帝,在位共16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和七年(483年),出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被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去世,元恪即位。在位期间,北魏对南朝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