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官吏制度历史介绍 唐朝官员品级介绍

唐朝官吏制度历史介绍 唐朝官员品级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003 更新时间:2024/2/3 12:55:14

唐朝不同时期员品级、名号设置均有区别,要注意特定时间。

正一品

职官:师、太傅、太保、太尉、徒、司空、天策

爵:亲

从一品

唐朝官制关图片

唐朝官制相关图片

职官: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王、国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侍中

文散官: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1、职官

中书令(旧三品,大历二年改从二品)

侍中(旧三品,大历二年改从二品)

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实质宰相)

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等

2、文武散官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大将军

3、勋

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京兆等七府尹、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诸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少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中书舍人、御史中丞、谏议大夫、国子博士、给事中、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唐朝科举制度历史介绍 AD618-AD907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唐朝科举制得到发展,唐太宗曾这样说科举制“天下英雄入吾瓮中”。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

  • 唐朝刑部的司法职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

    刑部是中国古代隋以后官制中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主管刑罚,但其在每个不同的朝代中职责范围相差甚大。隋唐时的刑部其职权范围最小,基本只限于对平民及七品以下官员(严格来说在古代七品以下不属于“官”,而属于“吏”)有行刑权

  • 唐朝吏部职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吏部

    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当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

  • 唐朝御史台职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御史台

    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宪台。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中丞原在殿中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

  • 唐朝九寺五监职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

    九寺五监都是独立中央职能部门,和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平级,与六部没有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多,实际存在分工和制约关系。六部主管政令,九寺五监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九寺基本由秦汉九卿发展而来。太府寺太府寺,官署名。北魏孝文帝末年,改少府为太府,以卿、少卿为正副主官,掌财称库藏。南朝梁武

  • 清朝王爵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

    清代入关以后,根据贵族们的战功,册封了一系列亲王和郡王。例如睿亲王、康亲王、怡亲王等等,但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这些亲王、郡王们都没有自己的封地。其实,与之前王朝的爵位相比,在爵位的名称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齐王、楚王、淮南王等以地名为主的爵位,到了清代彻底消失了。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最终爆发民变,唐朝经济重地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之乱打击,唐朝统治已名存实亡。唐朝灭亡有一个时间段,安史之乱后走下坡路,朝廷在藩镇割据中苦苦挣扎,实际上失去了对全国之掌控能力。幸

  • 唐朝安史之乱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安史之乱

    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统治者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朝政日益败坏。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相,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

  • 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则天

    高宗在位后,武皇后逐渐参预朝政。武则天原为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召入宫中,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因身体原因让武皇后协助处理朝政,她因此得以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年),高

  • 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有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

    唐朝自武德初至天宝末,其户口与人口比隋朝低,有可能因为法令不行,户口时常有隐漏不报,所以史书记载为虚数,其比实际数据尚少。根据《旧唐书》记载,唐武德元年(618年)有一百八十万户;唐武德七年(624年)有二百一十九万户,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三百零四万户,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三百六十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