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对于蕃部迁入进行了怎样的管控?有哪些法律条例?

北宋对于蕃部迁入进行了怎样的管控?有哪些法律条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882 更新时间:2024/1/16 3:18:15

在西夏李继迁起兵反宋之前,北宋西边形势相对稳定,蕃汉民众安居。而当边事兴起之后,北宋希望招诱边境的蕃汉民众以助长己方实力,更希望能通过“招诱远处大族首领,啖之以官爵,诱之以货财,推恩信以导其诚,述利害以激其志”,从而达到削减西夏羽翼的目的,而这样也就必然损害了西夏的利益。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李继迁起兵,直至宋真宗景德二年赵德明归款,这二十多年间党项对宋的侵扰不断。

一、初期政策

在宋夏对峙中,北宋招诱的人口多数情况下仅以陷没在蕃地的原北宋居民为限。太平兴国八年,宋太宗下令绥、银、夏等州官吏,“招诱没蕃民令归业,仍给复三年”。

宋真宗景德二年五月,陕西转运使请求“缮治金汤、白豹等镇,以处投降蕃族”而真宗却“虑劳民,弗许”。同月又下诏“自今蕃部归投,不须发兵接引”。

可见,虽然这一时期北宋与党项之间关系紧张,但从宋太宗、真宗父子对待蕃部投归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此时北宋尚没有大力招徕蕃部族众归宋,而是更倾向于保守地收辑北宋原有民众。景德二年德明修贡。对蕃界人口投归北宋,德明多有不满,因此屡次与北宋统治者谈判争夺人口。仅景德三年便有三次德明与北宋之间的人口归属争端。

首先是当年六月,“叶市、潘、保、薛等四族来投镇戎军”,北宋将领秦翰“出兵援之”。德明将此事诉于北宋朝廷,希望能够对秦翰进行惩罚。秦翰辩驳“四族本皆熟户,兹还旧居,非新有所招纳也”。

真宗因而诏令将这一情况答复德明,并且戒约秦翰等边将“自今勿复侵扰境外”。这里可以看出宋夏双方已有约定,对于修好之前已经确定归属却流落在对方境内的民众可以接回,且另一方须对此表示承认。另外,北宋在修好之后不愿边将生事,禁止他们“侵扰境外”。

景德三年九月,德明又要求将北宋府州所属“诸蕃部指挥使色木结皆以”送还。鄜延路在审查之后认为色木结皆以投归是在“德明誓表前”,因此请求真宗诏令府州将此一事实通知德明。这一事件进一步佐证双方在人口归属问题上以誓约为时间分界的事实。对于各方原属民众,双方均可接回。但若是从一方新投归另一方的民众,也仅可在民众尚在己方境内时予以追捕,不得侵入另一方领土。

北宋与德明关系缓和后,若新有蕃部民众跨越边界投归北宋,德明往往派人追回。北宋边将担心德明派遣追逐的人马入宋境,请求高层与德明对话,严戒此类事件发生。而宋真宗并不愿意将事态搞僵以致边境“危疑”,要求守边将吏对德明遣队追逐投宋蕃部时是否入境严密观察,若果有此事再行报告。

这也体现了宋真宗在处理蕃部民众投归的边防问题上慎重的一面。宋仁宗即位之初,仍继承着其父真宗在对待蕃部迁移问题上的态度。天圣年间多次下诏“非先陷蕃军民,边吏毋得受”、“边吏自今毋妄纳降者”、“沿边蕃官毋纳降户”。天圣五年,赵德明派“都知兵马使白文美来告东南蕃部多逃入汉界”,仁宗下诏将这些蕃部“据数遣还夏州”,并且也要求德明将早先陷落蕃境的北宋人口“护送境上”。

二、短暂的和平

此后宋明道元年,元昊接任其父成为党项的首领。起初,双方仍总体上保持着和平。直到宝元元年元昊称帝,为了逼迫北宋对自身政权合法性的承认,元昊再生党项与北宋之间的战端。此时北宋一改之前对归附蕃部的冷淡态度,对投来者多加安抚。

庆历二年宋仁宗诏令,对“蕃族内附而无亲属者,处以闲田”。除此之外还积极采取主动措施招徕西夏官民,康定元年,“诏陕西经略司遣人谕元昊界蕃汉职员、首领,能率部族及以本系汉州郡来归者,并不次迁擢之”。

但在经历了三川口之战和好水川之战的惨败之后,北宋主守反战的朝议逐渐占了上风,成为此后宋仁宗对夏的基本策略。在连年的战争中,西夏的损失也十分巨大,脆弱的经济难以承受大规模作战。

再加上范仲淹等人的经略使得北宋对西夏防御力增强和辽夏关系恶化,迫使元昊不得不考虑改善与北宋的关系。庆历四年,元昊表示愿意向宋称臣,双方于次年正式订立和约。而一旦订立和约,北宋马上又恢复了对投来蕃部的态度,不仅停止招诱、接纳,对于已入境的蕃部甚至还要重新遣送出境。

庆历五年,鄜延经略司上言,黄族军主黄移都等四十九人本属北宋境内,被西夏掳去后现又投归。宋仁宗下诏令经略司将他们遣送过界,并惩处接收他们的官员。

其后不久,经略司又上言:“黄移都等畏诛,与其族人各勒集兵马,愿同死汉境。况其投来在朝廷未降约束之前,恐不当遣去,以快西贼之欲。”

黄移都等人本属北宋子民,幸而能回故土与族人同处,却面临重新被遣送出境的命运,到最后竟以死相逼,才勉强得到了留下的许可。相较而言,西夏对边境人户更为重视,轻易不愿失去。为了能够将过界入宋的人户追回,甚至采用欺骗北宋的方式。庆历六年西夏遣使以献地为名义,向北宋“理索过界人四百余户”。

却被北宋识破“所献城寨并在汉地,但以蕃语乱之,其投来边户,亦原属汉界,不当遣还”。宋仁宗降诏告谕元昊,“增设誓条,自今有过界者,虽旧系边户,亦不得容纳”。而应元昊之请,北宋也将“禁边臣纳过界蕃户事附入誓诏”。

这样就改变了前述宋真宗景德二年与德明修好后宋与党项关于人口归属问题的约定。当时虽然双方规定若有在修好前便陷没在对方境内的民众,均可要求对方遣返。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民众究竟是否属于先前陷没者难以辨别,极易引发宋与党项在边境的争端。为避免这些矛盾,庆历六年宋仁宗与元昊增设如上誓条,不论是否原属旧户,均以现属地为准,越界不再另行接纳。这样有助于保持和平稳定的边境局势。宋神宗即位后,“奋然将雪数世之耻”,在王安石的帮助和支持下决意变法。

变法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控遏西夏,北宋对夏的政策由防御转向进攻。熙宁三年宋神宗诏令陕西、河东路经略司,对他们招纳的蕃部人众的身体素质提出要求,“平居不蠹边储,缓急可以御敌”。此时虽仍不许边地官员主动“遣人招诱”,但对自行投归的蕃部则“依例与银绢安存”,从而变相地为招纳蕃部放开了一个口子。

从熙宁六年开始,北宋军队在西边捷报频传。元丰四年到元丰六年,北宋再次大规模进攻西夏,神宗下诏更是大张旗鼓地招纳蕃部。对于能积极招纳蕃部的官员,神宗按招纳的人数和壮弱予以不同的奖励。同时禁止杀降,对告发杀降者给赏,而对于杀害降人者处斩。

虽然元丰年间两次大规模进攻西夏均以失败告终,却也给西夏带来了重创。元丰六年双方修好,当年闰六月,河东路经略司向宋神宗请示该如何处置招接到的西人。宋神宗因而降诏“使人招抚指挥更不施行”,对于自愿投顺的人口,“可说谕约回,若惧残害,势不能归,即义当安存。或界上有人收索,宜无应答。

如首领或用事人缘内怨愿投附,即收留,奏听旨。候将来已降誓诏,别听指挥。”根据这条诏敕,首先明确了两个基本原则,即不再主动招抚西界人口,西界有“收索”人口的要求也不再回应。

对于来投人口,则进行了分类:(1)自愿来投的普通人原则上劝说返回,若害怕返回后被残害或有其他原因确实无法返回的,则予以收留并上奏;(2)境外诸族的首领或有一定职权者投附,收留并上奏。宋神宗死后,在熙丰变法中深受排挤的保守派重新回到了政治中心,宋神宗在位期间积极开边的政治倾向有了转变。

三、后期政策

元祐元年正月,司马光在《论西夏札子》中认为对待西夏“于今为之,止有二策,一者返其侵疆;二者禁其私市”。宋廷先是采纳了停止与西夏之间贸易的建议,其后又决议弃地求和。为表诚意,宋廷在边界保持了克制态度,并下诏告诫边臣对西夏国意欲归附的首领“婉顺说谕约回”。北宋姑务讨好的后果反而引致西夏大兵压境。

宋哲宗亲政后,改元“绍圣”以志继承神宗遗业,对西夏再度转为进攻态势。绍圣四年,枢密院上言请求完善“招纳赏格”,认为“妇女老幼,亦有归汉之人,虑招纳之际,以别无立定酬赏,不肯一例接引,若行约回,即阻归汉之意”。

宋哲宗因而下诏“招到老小妇女,每人支绢三匹,十岁以下二匹”,从而补充对招诱老小妇女者的赏格,这样招诱效果便会大大提升。宋徽宗即位伊始,对于宋哲宗年间的元祐和绍圣党人之争采取中立的态度。

但很快,宋徽宗的政治意图开始倒向变法革新和对外开拓的一边。崇宁元年十二月,针对哲宗末年朝中兴起的弃湟州之议,对涉事官员大加贬黜。

次年八月对此再行论罪,元祐党人受到广泛牵连黜责。与此同时,对西夏的进取之略在王韶之子王厚等人努力下也小有成就。崇宁四年二月,宋徽宗采纳蔡京的计策,下诏“西边用兵能招纳羌人者与斩级同赏”。当年闰二月,诏令河东、陕西诸路各置招纳司以招纳蕃部。

结语

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西夏只得请求辽的介入,向北宋施压,“为夏人求还侵地及退兵”。从崇宁五年至政和三年,宋夏之间关系比较缓和。政和四年,宋夏烽烟再起,至宣和元年以夏请和,北宋在西边的进取活动终止。

标签: 北宋

更多文章

  • 宋朝赣南知府是如何建设城市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知府

    淳熙年间,任江西转运判官的赵汝愚便在其奏扎中说:“江西十一州内,赣州地最险,俗最悍,而官吏科扰为最甚。”知州吏治因人而异,朝廷既要精择守臣,守臣也要勤身率下,做好表率与监督。南宋时期,除部分“非人”的赣南知州外,大部分知州都能对赣南进行较好的治理。地方

  • 侯景之乱爆发的原因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侯景之乱

    高欢死时告诫高澄:我死后,侯景必反,举国之中,能敌过侯景的,只有慕容绍宗,但自从他投奔我以来,我一直不重用他,就是留给你的,你可以对他委以重任。高欢死后五天,侯景发动叛变,天下大乱。但侯景没想到,自己叛乱后,除了所部之军,应者寥寥,未免被高澄所灭,立马找了两座靠山:一面派人跑去西魏请求归顺,一面派人

  • 古代帝王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怎么评定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庙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

  • 唐朝世家大族:七姓十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

    七姓十家,亦称“禁婚家”,为唐朝“山东郡姓”中的几个世家大族,由北魏四姓、五姓发展而来,为唐代社会影响力最大、最具清望的十个家族,地位居全国甲族之首。这十个家族分别是:“北魏陇西李宝之六子,太原王琼之四子,荥阳郑温之三子,范阳卢度世之四子、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样式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

    货币是经济流通的的一种物品。而早在商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货币起源。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各有差异,那么当时货币是否也有差异?下面就由翻历史网为大家解析战国七雄的货币分别是什么?战国通行的货币主要有四种:(1)布币:形状像铲形,主要国家为三晋地区韩、赵、魏三国;(2)刀币:形状像刀形,主要流行

  • 战国时期的秦国为什么有人封“君”有人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国

    最近,《大秦帝国之崛起》正式上映,期待许久的小伙伴们更是欣喜若狂。然而,在这部电视剧中,同是秦王的臣子,魏冉和范雎被封为了“侯”,而白起却被封为了“君”。那么,“君”与“侯”这两个爵位哪个更高?一首先,分

  •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战国七雄地理位置齐国主要在山东北部

  • 商朝历史上共几次迁都?商朝迁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商朝

    迁都其实在过去的王朝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其实很多时候的迁都可能都是源于封建社会的属性!我国古代王朝至夏朝正式开始,清朝结束都城都是不太一样的!以商朝的迁都为例!商朝历史迁都几次究竟是考虑到什么原因呢?根据研究其实可一分为这几个主要的原因:因为黄河中下游时常发生水患,迫使历代商王不得不常常为躲避水患而

  • 商朝国号的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商朝

    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那么为什么被称为殷商呢?因为,商朝直到盘庚迁殷,才定都稳定下来。五帝帝舜时期,商人的始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r

  • 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是怎么对待曹魏宗室?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高平陵政变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除了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魏武帝曹操之孙曹奐为陈留王,自立为帝,即晋武帝。司马氏在隐忍了魏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不断的猜忌和打压之后,终于在曹芳担任魏国皇帝时期,通过火拼另一个权臣曹爽,取得了国家的军政大权。随后司马昭兄弟又废了曹芳帝位,立曹髦为帝,然后司马昭有将曹髦杀死。对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