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统一六国用了多少兵马?

秦国统一六国用了多少兵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906 更新时间:2024/2/16 7:17:50

公元前221年,秦嬴政消灭了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嬴政终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帝国,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始皇帝。秦国能够统一中国不是偶然,这个虎狼国家自商鞅变法后就步入了富强之路,因此变得无敌于天下。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10年的时间里,秦通过大小战事一步一步地灭了韩、赵、魏等国家,最终一举拿下了整个中国。打仗是个拼硬实力的技术活。比如兵力粮食,武器装备等基本条件就不能缺少。秦国的士兵被称为虎狼之兵,战斗力极强;秦的武器装备也在当时非常先进;而秦在灭楚的时候士兵总人数足有100万人之多。这些优势也是秦能统一的优势。

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士兵概念比较模糊,因为当时战争比较频繁,所以1660岁之间的男子都在服役范围内,于是才有了秦100万士兵的说法。也许有人说,60岁的人还有啥战斗力吗?古典名著说唐里,薛仁贵不是被张士贵黑成了火头军吗?所谓火头军就是现在的炊事班后勤兵。所以秦国年龄大了的士兵就充当后勤人员,不一定上战场厮杀。不过这也有个问题,秦国的粮食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地无非就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秦国在没有灭6国时,地处西戎,还占据了巴蜀之地和河西地区,用有成都平原与关中平原。因此这2个平原成了秦国粮食的主要来源地。单巴蜀之地的成都平原就非常给力,后来的刘邦刘备均以益州为根据地,一个靠巴蜀地夺了项羽的基业,一个凭借成都三分天下。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就是为了保障当地粮食收成而建立的水利工程。

公元前224年,秦一口气派出了60万秦军攻打楚国。其实在看王翦伐楚的这段史实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战争的规模而吸引,以及光看到了王翦与项燕的巅峰对决,却忽视了秦国60万人的粮食问题如何解决。当时秦出动了60万兵,家里还留了40万人分散防守,毕竟燕、齐还在。可这100万人要吃东西,而且这些人都是劳动力,现在被弄去参加战斗,家里的农田就没什么人管了。那么粮食哪里来呢?

秦采取了“鼓励迁移政策”。据史料记载,当时秦国发动了韩、赵、魏3地的居民,并鼓励他们迁移到巴蜀地区从事农耕,而且鼓励他们只要去种田就可以享受免兵役、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所以这些居民都愿意迁移到了成都平原进行了农耕。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劳作,才保证了巴蜀地区的粮食丰收,所以给了秦国的粮食保障,这才能让秦前线的士兵吃得饱饱的打仗。

正因为秦国的粮食非常充足,这才能够为其灭六国提供了保障。

标签: 秦国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监军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监军

    监军是一种古老的军事制度,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监军制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东周初期的齐国,齐景公曾经派司马穰苴带兵对抗燕国,但景公又并不信任穰苴。穰苴见景公有疑虑,主动提出让景公派其宠臣贾往监其军。(景公)派庄贾往,庄贾失期,穰苴按军法斩之,此乃监军之始也。这是有记载最早的监军。监军的角色此后一直延

  •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安石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

  • 王安石变法为何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安石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过程介绍 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北魏拓跋斯建国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鲜卑拓跋氏对联盟各部的支配权非常有限。鲜卑贵族势力一直存在,通过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咸文帝四个

  • 明朝按察使司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按察使

    提刑按察使司主管一省的司法事务,有按察使、副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其内部分设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由于“都、布、按三司鼎立之制”,致使对地方突发事件处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明中后期提刑按察使司贪腐现象严重。

  • 中国古代“教令权”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教令权

    教令权,中国古代传统孝道与伦理的重要体现,在中国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封建社会末期旧的法律体系彻底瓦解,教令权也消失在法律制度之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古代的教令权,指的是家长对子孙进行教育、命令的法律权力。其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其主体主要是祖父母、父母。其中祖

  • 南唐后主李煜在经济方面的举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煜

    李煜继位时,由于李璟时期多次战争连绵,南唐国削势弱,国库空虚,但李煜爱民如子,诏令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与民生息;取消李璟时设置的诸路屯田使,将各郡屯田划归州县管辖,将屯田所获租税的十分之一作为官员俸禄,称为“率分”,此项政策推行后,既增加了赋税,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

  • 古代言谏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言谏

    “言谏”指下级对上级提出意见建议,甚至进行批评指责。“参谋言谏”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言谏制度以匡正君失为目的,是封建专制制度自我调节、自我补救的一种机制古代不少开明君主都会让下级畅所欲言,并制定相关的言谏制度,鼓励进谏,然后虚心接纳批评意见,纠正错误,避

  • 如何评价蕲年宫之变?蕲年宫之变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蕲年宫之变

    蕲年宫之变,指的是发生在公元前238年秦始皇诛杀长信侯嫪毐的事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事件意义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吕不韦自杀。嬴政全面掌握了国家权力。事件评价吕不韦推荐嫪毐给赵姬,得以从危险的男女关系里脱身,但嫪毐势力的扩张造成了权力的冲突。致使嫪毐败亡的原因,虽

  • 蕲年宫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蕲年宫之变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初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偷情。他见秦王嬴政日渐年长,怕被发现,想离开太后,但太后淫欲之求不止,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与之行乐。不久,太后便怀孕了,于是欺骗秦王嬴政,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嬴政信以为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