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监军制度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监军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36 更新时间:2024/1/19 20:04:18

监军是一种古老的军事制度,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监军制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东周初期的齐国,齐景公曾经派司马穰苴带兵对抗燕国,但景公又并不信任穰苴。穰苴见景公有疑虑,主动提出让景公派其宠臣贾往监其军。

(景公)派庄贾往,庄贾失期,穰苴按军法斩之,此乃监军之始也。

这是有记载最早的监军。

监军的角色此后一直延续,秦国太子扶苏为啥和蒙恬搭档去抵御匈奴,从军事角度看也是出任的监军角色。

不过这时期的监军,并没有制度化,多半是临时设立而不是常设,监军开始制度化,是从东汉开始。

光武帝刘秀自己是将领出身,深知控制军队的重要性,并且刘秀称帝后,手下将领还不断反叛,比如建武元年(25年)的冯愔反叛,建武二年彭宠叛乱,建武三年张丰叛乱,建武十八年史歆叛乱等,层出不穷。对光武帝来说,控制军权就更加重要。

从刘秀开始,监军被加以制度化,在光武帝时期,刘秀设立的监军以监军使者为主,如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侍御史、中郎将这些都可以出任监军。到了明章之治后,天下逐渐太平,出任监军的以中郎将居多。

中郎将是皇帝身边的直属将领,派到地方属于临时性,终究还是要回到中央的。读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到了汉末,中郎将就是一个个手握兵权的将领,直接指挥作战,那么问题来了,本来监军的中郎将亲自打仗,监军去哪了?

这时候,东汉的监军制度已经崩塌了,原本应该监军的中郎将们自统大军,这些中郎将许多蜕变成了一个个军阀,肢解了大汉帝国。

监军中郎将是如何变成军阀中郎将的,这要说到东汉州郡的兵制。

在西汉时期,州郡都是有自己兵力的,这就是“州郡领兵”。刘秀复汉后,削弱了地方的兵权,虽然郡兵没有被完全罢除,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被削弱了,如:

是岁,初罢郡国都尉官。《后汉书·光武帝纪》

中兴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续汉书志》

这些都是削弱地方军权的措施。

为什么要削弱地方军权呢,大致有三个原因。

一是州郡兵在西汉末期表现出来的实力让人担忧,比如刘秀封神的昆阳一战,王莽一方正是征发的郡兵,人数占绝对优势却不堪一击。

二是经过长期战争,人口大减,需要恢复生产,裁撤的人口正好充实到地方从事生产,为国家恢复生机。

三是削弱地方实力。虽然东汉本身是以豪强立国,但刘秀本人更清楚豪族的危险性。东汉从始至终都在设法削弱地方豪强,从官员的任官回避到军队的削弱州郡兵力,都是遏制豪门的手段。

事物都有两面性,州郡减兵,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有其消极的意义。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乱象丛生,王朝已经到了崩塌的边缘。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黄巾军起义,在黄巾起义爆发后,原来的东汉监军制度就彻底崩溃了,主要原因也有三点。

一是黄巾起义爆发突然并且面广量大,州郡来不及反应,中央更来不及反应,来不及第一时间派出中郎将到地方监军。

黄巾起义的规模,在史料中的记载是:

二月,角等皆举兵,往往屯聚数十百辈,大者万余人,小者六七千人。

由于没有监军,地方的反应是:

州郡仓卒失据,二千石长吏皆弃城遁走,京师振动。

虽然黄巾军势大,毕竟是农民军而不是正规军,战斗力有限,州郡虽然减兵,但也仍旧保有一定数量的郡兵,领兵的地方官员们弃城逃走,这正是没有监军所导致。

此后,黄巾军主力被击败,但余波未平。从中平二年(185年)到中平四年,黄巾军余部和各地的盗贼们蜂拥而起,起义遍地,各地自行镇压,朝廷无暇顾及,更派不出监军。

这是其一。

朝廷派不出监军还有第二个原因。黄巾军起义后,由于州郡兵力不足,朝廷需要大量征兵,这时候招募的兵力,以家兵为主。

所谓家兵,就是豪族们的私人武装,在灵帝光和元年时就有记载,如名将朱俊就有家兵两三千人:

《后汉书·朱俊传》:“光和元年,即拜俊交趾刺史,令过本郡简募家兵及所调,合五千人,分从两道而入。”

司隶校尉袁绍斩杀宦官时,也是带的家兵,“将家兵百余人,抽戈承明”。

朝廷招募来征讨黄巾的主力,正是豪强们率领的自己的家兵。比如曹操的大将臧霸:

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

曹操招募臧霸时,直接收编了他的整个团队。

除了曹操阵营,孙坚、刘备在起兵时候,也都有自己私人的部曲,关羽、张飞也就是刘备的家兵。

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余人,与州郡合讨破之。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家兵不同于中央的直属军队,也不同于州郡的兵力,他们的本质上私人军队,趁黄巾之乱得以迅速发展,黄巾军虽然被镇压,局势并不稳定,这些军队也成为豪强们安身立命的本钱,“部曲从其主耳”,家兵听从的是主人的命令,他们虽然名义上接受朝廷节制,但只有主将能指挥,即使有监军也无法发挥作用,这时候朝廷的监军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使监军制度从名义上的存在变成彻底崩溃的,是中郎将职权的变化。

在黄巾起义之前,监军中郎将本身就已经出现了变化。

一是由原来主监将领变成主督州郡。二是监督范围和监军权力扩大,最多记录达到了监督三个州。三是中郎将领兵权有超过监督权的势头,如皇甫规持节监关西兵,“亲人庵庐,巡视将士”,这是将军的职责,而后面更直接记载皇甫规“出身数年,持节为将”,这已经是相当于将军了。

到了黄巾起义爆发后,中郎将们被派遣到四处,这时中郎将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监军身份。

以右中郎将朱俊为例。他在镇压韩忠时,亲自披甲上阵,率兵作战,这是将领的职责。

贼复以韩忠为帅,众号十万,据宛拒(朱)俊。俊身自披甲,将精卒乘其东北,遂得入城。

皇甫嵩同样如此,“既破黄巾,威震天下”。

平定黄巾后,朝廷对他们的军功进行了肯定,并拜朱俊为右车骑将军,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正式承认了他们的将军身份。

到这里,本来是监军的中郎将们军权实职化,成为了手握重兵的将军。如果中郎将本身还忠于汉室,他们会交出军权,回到中央任职,比如皇甫嵩。如果这些中郎将有异心,就将失去制约,比如曾被拜为中郎将的董卓。

中郎将们亲自领兵作战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面所说的兵源的变化。中郎将们,包括州郡一级的州牧、刺史、太守们在长期征战中发展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对朝廷阳奉阴违,成为了事实上的军阀。

所以,在平定黄巾之乱中,功勋卓著的汉末三杰卢植、皇甫嵩、朱儁,选择回京交出兵权,有野心的董卓却失去制约,最终为害,这也是监军制度缺失所导致。

由此可见,到了汉末,朝廷派出的监军本来就已难以发挥作用,随着黄巾之乱带来的局势动荡,原本名存实亡的监军制度就彻底崩溃了。

东汉监军制度的失败,源于制度的漏洞、朝廷控制力的下降和帝国实力的削弱,这些都是新兴势力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所在。

所以在其后的三国时期,魏蜀吴军中都有监军制度,里面要属魏国的最为完备,为曹魏的军事力量监管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钟会叛乱时,就是靠的监军卫瓘迅速平定。

关于曹魏监军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我另外一篇文章:钟会叛乱,为什么很快就被杀了,因为曹魏军中有一项制度。

标签: 监军

更多文章

  •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安石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

  • 王安石变法为何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安石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过程介绍 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北魏拓跋斯建国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鲜卑拓跋氏对联盟各部的支配权非常有限。鲜卑贵族势力一直存在,通过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咸文帝四个

  • 明朝按察使司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按察使

    提刑按察使司主管一省的司法事务,有按察使、副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其内部分设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由于“都、布、按三司鼎立之制”,致使对地方突发事件处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明中后期提刑按察使司贪腐现象严重。

  • 中国古代“教令权”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教令权

    教令权,中国古代传统孝道与伦理的重要体现,在中国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封建社会末期旧的法律体系彻底瓦解,教令权也消失在法律制度之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古代的教令权,指的是家长对子孙进行教育、命令的法律权力。其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其主体主要是祖父母、父母。其中祖

  • 南唐后主李煜在经济方面的举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煜

    李煜继位时,由于李璟时期多次战争连绵,南唐国削势弱,国库空虚,但李煜爱民如子,诏令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与民生息;取消李璟时设置的诸路屯田使,将各郡屯田划归州县管辖,将屯田所获租税的十分之一作为官员俸禄,称为“率分”,此项政策推行后,既增加了赋税,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

  • 古代言谏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言谏

    “言谏”指下级对上级提出意见建议,甚至进行批评指责。“参谋言谏”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言谏制度以匡正君失为目的,是封建专制制度自我调节、自我补救的一种机制古代不少开明君主都会让下级畅所欲言,并制定相关的言谏制度,鼓励进谏,然后虚心接纳批评意见,纠正错误,避

  • 如何评价蕲年宫之变?蕲年宫之变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蕲年宫之变

    蕲年宫之变,指的是发生在公元前238年秦始皇诛杀长信侯嫪毐的事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事件意义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吕不韦自杀。嬴政全面掌握了国家权力。事件评价吕不韦推荐嫪毐给赵姬,得以从危险的男女关系里脱身,但嫪毐势力的扩张造成了权力的冲突。致使嫪毐败亡的原因,虽

  • 蕲年宫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蕲年宫之变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初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偷情。他见秦王嬴政日渐年长,怕被发现,想离开太后,但太后淫欲之求不止,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与之行乐。不久,太后便怀孕了,于是欺骗秦王嬴政,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嬴政信以为真没

  •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着急削藩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允炆

    朱元璋去世后,孙子朱允炆登基了。可是登基后没有多久,他便开始急不可耐的削藩了。而且其手段不可谓不果断。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九个藩王中就有五个人先后被削。不过却也错过了最佳时机,使得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举打进了南京。其实在很多人看来,朱允炆占据着巨大的优势,那么他为什么要急于削藩呢?其实要说起来,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