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赵国的北向军事经略介绍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战国时期赵国的北向军事经略介绍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584 更新时间:2024/1/26 4:48:14

战国时期赵国北向军事经略从赵氏立国开始到赵悼襄王时期结束,这一战略伴随着赵国创立、发展强盛到衰败灭亡,数次的军事征伐与赵国国运息息相关,促使赵国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造成赵国消亡。

一、赵国北向军事征伐的作用

从战国前期的简襄之烈、赵烈侯的政治经济改革到战国后期的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赵国历任君主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都是一脉相承在防范中原诸侯国的同时向北方扩张势力,对赵国国势发展有重要作用。

1.促使赵国领土扩张、实力增强

北向军事经略政策是赵国掌权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符合赵国发展方式的军事战略,在北向军事征伐的推行中,赵国达到了开疆拓土、增强国家实力的目标。赵氏作为从老牌诸侯国晋国中分裂出来的新兴国家,所分得的土地人口资源有限,并且经过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战争,中原可以掠夺占领的土地基本被各个大国瓜分完毕,没有能被赵国轻易夺取的。

身处四战之地的赵国不仅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还要面对周边邻国不时的侵扰,为了拓展自己的疆域,只能向北边较弱小、土地更广大的中山、燕国与戎狄民族发动进攻,以此来扩张领土。

在列为赵君的统治下,赵国的北向军事征伐逐步推进完善,而赵国的土地也向广阔的北方拓展,代地、中山、楼烦、林胡等地都被赵国占有,军事实力也不可同日而语,在数次与邻国作战中胜利,与强秦相持,可见北向军事经略是赵国正确而又必要的选择。

2.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融合

赵国北向军事征伐不仅帮助赵国稳固了国家地位,还提升了国民认同感,促进北境赵民与戎狄民族的交流融合。首先,赵君不拘一格的任用具有戎狄背景的人才为赵国大臣,如肥义、楼缓、仇液等人。肥义曾多次与武灵王探讨国家政事“召肥义与议天下”,并且在支持胡服骑射改革的同时为赵王征略北地出谋划策。

楼缓和仇液也颇受重用,曾在赵君的信任下出使别国“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赵君对来自戎狄部族的贤才加以重用,不拘泥于华夷之防,体现出赵国文化与戎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次,赵襄子灭代国、赵武灵王攻掠胡地、中山国,获得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资源,如马匹、人口、耕地。

可以维护赵国北部边地百姓的安全,稳定北边社会秩序,给赵地百姓创造了广阔、平稳的生存环境,不必再经受戎狄的侵袭。最后,赵国北向军事征伐增强了赵国边地百姓与原胡人的经济文化交流,戎狄特色物产和赵地物产可以往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方的民族融合,有利于赵国对边地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利于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为后世王朝防御体系的建设奠基

北向军事征伐过程中,赵国建立的关塞、长城等防御设施有利于后世大一统国家对草原民族进行防备,完善国家的防御体系。尤其是匈奴民族在战国后期实力逐步强盛起来,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获得更多物资,加紧南下侵袭中原地区,赵国北方的长城、关塞就是防御戎狄民族的重要工事。

赵国的北长城建立在阴山一脉,直接与匈奴的活动范围相接,秦朝建立后新建和修缮了众多长城,赵国北长城就在其中,高阙塞等地都是与匈奴的作战的军事要地,即使是在汉朝,长城也是不可或缺的防备匈奴进攻的防御工事。

二、赵国北向军事征伐的问题

赵国的北向军事征伐在促进赵国发展壮大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隐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赵国国力衰败、国家灭亡。一方面,就赵国国内政治而言,北向军事经略的推行,促使国家大力发展军事,增强了国家军队作战力。但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国家实力发展不够全面,忽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足以巩固北向军事成果。

尤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国家军事实力达到顶峰,连年对外征战,虽然开疆拓土,国家威势一时大盛,但因为没有与军事实力相匹配的政治治理方式,后继任的君主治国能力也平平。赵惠文王时期由于李兑专权国力也有所损耗,继位的孝成王在政事上消极懈怠,不重用贤才反而亲近赵国贵族,不听取实用的良策,由此造成了国内贵族乱政、统治者膨胀自满,官僚体系没有完善等一系列施政问题。悼襄王在任时又因为失去了廉颇这一军事大将,数次被秦国军队围困,国家实力逐步衰败。

另一方面,就战国末期的国家形势而言,因中原地区发展空间不足,赵国将扩展势力的重心放在北方,在对邻国的防范上有所减弱,导致国家在战国末期面对邻国的频繁攻伐。秦国数次攻下赵城,“蒙骜伐赵,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燕国也经常趁虚而入,“燕王使剧辛将而伐赵”。

因为赵国此前将军事侧重点放在北方,在中原地区的部署防御有所疏忽,且北方的匈奴在战国末期已然强大起来,赵国很难在防范北方匈奴的同时以全部兵力去应对诸侯国频繁而又猛烈的进攻。虽在邯郸之战、鄗代之役中也能获得胜利,但随着军事力量连续不断的消耗,国家政治统治也难以维继,最终在秦国的政治离间和军事进攻中灭亡,北向军事经略的成就也随之光芒消减。

三、北向军事经略的国策

赵国的北向军事经略在赵氏正式成为诸侯之前就已经开始,赵襄子灭了赵国北边的代国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赵君在此并没有投入大量兵力而是采用了阴谋刺杀代君,但也充分体现出赵氏掌晋政之时就为赵国向北发展奠定了军事基调。而这一北向经略政策也贯穿了赵国的始终,与赵国的兴盛衰亡休戚相关。

从卿族到诸侯,赵氏诸位掌权人可谓付出了不小的努力,不论是伙同智氏消灭范氏、中行氏,还是与韩、魏一起消灭智氏,都表现出赵氏掌权者在其中展现的卓越政治见解和军事决断力。战国前期,赵国在兼并战争中不占优势,北向军事经略不能更好的开展,于是赵烈侯进行了政治改革,将赵国的政治首先稳固起来,为向北军事征伐积蓄力量。赵敬候时期由中牟北迁都城到邯郸,是赵国想要持续推行北向军事经略政策的信号和实际举措。

赵肃侯时期修建了南长城,将南部边疆的防御等级提升,赵国可以将国家军事发展重点放在北向军事征伐中,彻底为赵国后期继续施行北向军事经略奠定了重要基础。赵武灵王则通过北向军事经略将赵国国力推向了顶峰,胡服骑射从战略战术、服饰骑射上彻底改变了赵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因此,从赵简子到赵肃侯,赵国的北向军事经略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这是赵氏各位君主没有放弃的发展国家的最终意图和构想,客观上促使赵国兴起发展,而赵武灵王时期继承先王遗志,企图完成先王未完之功,从军事改革、军事防御到军事行动,将北向军事经略发展到极致,同时促使了赵国的繁盛。

但任何一场战争、一个军事战略都不可能只为国家带来益处,在促进国家发展进步走向兴盛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赵国因为向北方的邻族邻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伐,获得了战马、士兵等资源,为赵国参与诸侯间的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也获得了被征服人民的怨言,因此林胡、楼烦等地的胡人很多都向北逃跑投奔于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匈奴,也给了匈奴在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入侵赵北境的实力和机会。

虽然有李牧对匈奴进行了良好的军事防备,但在李牧被孝成王撤职期间,赵国北境士兵损失惨重、数战数败。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为赵国北向经略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但也使得赵武灵王沉迷于军事征伐,在政治上投入的精力减少,退位于惠文王后仍继续军事征战。而在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全民尚武,对军事非常重视,但却忽视了社会客观规律,军事实力的提升,需要配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而武灵王片面进行军事改革,对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都没有涉及。

即使国力在军事实力提高后大大增强,但物质基础并没有打好,攻占的北部边境土地因为气候和地质原因并不是非常肥沃、不适宜农业发展,也不能为军队提供大量的粮草补给,是战国晚期进行战争的短板。

对国家政治也没有提出改革完善的建议,政治的革新、政治的清明是国家运转最重要的方面,如秦国商鞅变法中对贵族食封、军功爵制度的改革,就改变了贵族世代承袭爵位掌权的政治状况,有利于秦国建立选用优秀人才理政的官僚政治。

虽武灵王本人善用人才,但却忽视了继任者的所面临的的政治局势,没有建立完善的政治管理体系,也导致了赵国走向贵族腐朽统治而非官僚人才治国的道路,直接造成了孝成王作出错误决策,使得赵国在争霸战争中损伤惨重,逐渐走向灭亡。

结语

赵国的北向军事经略政策历时久远,经过各位君主的努力,为战国后期的军事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因为赵国北向经略的目的是为了扩展领土、将赵国北部边疆的戎狄民族所建国家消灭,兼并其土地、人口等资源,以此来增强赵国实力,为与中原各诸侯国争霸增添砝码,故而军事征伐完全是赵国经营北方的集中体现。

中山国、林胡、楼烦自赵建国以来就逐渐对赵国威胁加深,还经常在赵国与其他诸侯国征伐时趁虚而入,进攻赵国北部边地,使得赵国北境不安稳,但又因实力弱于赵国不能尽占其土地,只能发起小型的侵扰,因此在赵国强大起来时,也是赵国北向扩张的主要敌人、容易进攻的对手。

燕国虽然在赵东北边境,但因自身实力弱又一向与赵关系缓和,起初并没有被赵国强势进攻,却败在了与自己的实力不相符的野心上,加快了自己军事实力的消耗,本就不够强势的国力更是雪上加霜。因此这些国家都是赵国北向经略的障碍,在赵国一朝军事实力强盛后,只能被削弱与征服,成为赵国发展路上的踏脚石。

标签: 赵国

更多文章

  • 隋朝与吐谷浑的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吐谷浑

    据《隋书·吐谷浑传》,隋朝建立之初,吐谷浑屡屡侵扰边境,于是隋文帝遣上柱国元谐率军数万击吐谷浑。吐谷浑“悉发国中兵,自曼头至于树敦,甲骑不绝”。此次征伐,隋军取得了胜利,夸吕远遁,“其名王十三人,各率部落而降。上以高宁王移兹裒素得众心,拜为大将军,封

  • 唐朝与党项族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党项族

    在陕西省出土的党项首领,拓跋守寂的墓志上,记载到这位民族首领“世雄西平”,“俗尚酋豪,力持刚悍,载炳前史,详于有随,名王弥府君,洎附授大将军宁府君矣”。西平郡,为隋大业初改鄯州所置。据《隋书·吐谷浑传》载,“开皇八年,其名王拓

  • 中国古代第一阳谋政策:推恩令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推恩令

    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不少阳谋。比如种桑误国、围魏救赵等,但被称为历史第一阳谋的,无疑是汉朝的推恩令。他让诸侯王自愿上钩,内部自行分解,他们没有用有效的方案进行破解。推恩令其实就是利用了人性的贪婪,他彻底勾起了诸侯王后代的权利欲望,这种欲望完全瓦解了诸侯王的权力体系。汉景帝时期平定了七国之乱

  • 东汉廉政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汉

    廉政,即廉洁政治,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现象。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孟子认为:“(不义之财)可以无取,取伤廉。”阐明了孟子对廉与贪的道德价值取向。即廉洁政治,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现象。

  •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是如何建立的?嫡长子继承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西周建立初期,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天子在政治统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即将同姓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个地方建立诸侯

  • 春秋时期晋国婚姻婚俗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晋国

    人类婚姻发展的进程中,历经了蒙昧时期的血族婚、群婚等原始婚俗,形成了基于暴力手段的抢劫婚、妻姊妹婚,保护家族财产的夫兄弟婚、收继婚以及缺乏宗亲观念的一妻多夫婚、同姓婚等六种原始婚俗。再结合史料可以发现,这些存在于先周时期的原始婚俗在晋国婚姻婚俗中也有所体现,主要表现为烝报婚、战争掠夺女子等婚姻形态上

  • 东汉时期的“私人武装”有哪些类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东汉

    私人武装是东汉时期一个典型的历史现象,它包括地主豪强的私人武装和官僚军阀的私人武装两种类型,其中地主豪强的私人武装出现要早于官僚军阀的私人武装。一、私人武装成立的背景秦朝建立后,建立了全国性的土地私有制。但是自秦至西汉,由于“授田制”仍然存在,土地多由立下军功的军官或者贵族官

  • 中国古代哪几个朝代是大统一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古代

    我们总是说,中国从秦朝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总是交替出现,而统一的规模在每一个时代也不太一样。在传统的观念中,认为秦汉、西晋、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9个大一统时代,当这其中的统一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我们必须进行

  • 秦国统一六国用了多少兵马?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

    公元前221年,秦嬴政消灭了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嬴政终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帝国,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始皇帝。秦国能够统一中国不是偶然,这个虎狼国家自商鞅变法后就步入了富强之路,因此变得无敌于天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10年的时间里,秦通过大小战事一步一步地灭了韩、赵、魏等国家,最终一举

  • 中国古代监军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监军

    监军是一种古老的军事制度,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监军制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东周初期的齐国,齐景公曾经派司马穰苴带兵对抗燕国,但景公又并不信任穰苴。穰苴见景公有疑虑,主动提出让景公派其宠臣贾往监其军。(景公)派庄贾往,庄贾失期,穰苴按军法斩之,此乃监军之始也。这是有记载最早的监军。监军的角色此后一直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