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第一阳谋政策:推恩令

中国古代第一阳谋政策:推恩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174 更新时间:2024/1/20 3:54:54

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不少阳谋。比如种桑误国、围魏救赵等,但被称为历史第一阳谋的,无疑是汉朝的推恩令。

他让诸侯王自愿上钩,内部自行分解,他们没有用有效的方案进行破解。推恩令其实就是利用了人性的贪婪,他彻底勾起了诸侯王后代的权利欲望,这种欲望完全瓦解了诸侯王的权力体系。

汉景帝时期平定了七国之乱,并借此机会收回了七大藩王的封地,困扰了西汉几十年的藩王与中央对峙的内忧问题得到知道决,汉朝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央政权虽然有所加强,但是,仍然有部分诸侯国存在,他们拥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大军,仍然对汉朝中央政权造成一定的威胁。

而汉朝边境仍然不平静,北边有强大的匈奴,时常越境对汉朝边境进行劫掠,对汉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汉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汉武帝按照“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实施“推恩令”对藩王进行削弱。

01主父偃是“推恩令”的提议者

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不得志,他去过很多当时的诸侯国,比如北方的赵国、燕国等诸侯国,他到这些国家以后都不受注目。

后来主父偃就到了京城,找了大将军卫青还是没能混出头,最后主父一怒之下,给汉武帝刘彻写了一奏章汉武帝刘彻,刘彻一看奏章非常赏识,立即把主父提拔了。主父偃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提出来了一个政策,叫“推恩令”。

因为从汉文帝到汉景帝,特别是景帝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这个诸侯王尾大不掉,汉景帝最后是用军事手段把诸侯王镇压下去了。

汉武帝时期,重用了主父偃,他就提出来一个很高明的办法,将诸侯王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儿子再分给孙子,一层层地分下去,最终诸侯王的土地越来越小,就没有了与中央对抗的实力。

02“推恩令”的内容

“推恩令”就是要将诸侯王的领地分给自己的子孙,它不同于以往分封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推恩令”的制度下,诸侯王的每个儿子都拥有一份领地的继承权,经过几代的推恩最终每个诸侯王的领地可能就剩下几亩地了。

这个诏令很好地利用了人性,如果诸侯王拒不执行,还会引起其他儿子的不满,有可能自己的王位也保不住了。

这道诏令实施之后,汉武帝才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他将已经分封的小国管理权收归国有,各位王族只有享受封闭的财政赋税。

丧失了司法权、行政权。元鼎五年,汉武帝要求,在祭祀祖庙让全国的诸侯们进献相应数量的金子,诸侯王们将自己手上的金子上交之后,汉武帝以诚心不足将诸侯王贬为庶民,撤销了他们的封地。诸侯国的势力变小,再也无法和中央政府进行对抗。

03“推恩令”成功的原因

“推恩令”的成功,得益于汉朝中央政府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作战连战连胜,汉军的军事力量可谓是达到了顶峰。

反观诸侯国,在汉景帝时期平定了七国之乱的时候,一些比较大的诸侯国,被汉景帝收回了封地,诸侯国很难再对中央政府形成威胁。

这样中央强地方弱,中央就对地方形成了压制,地方就必须得听从中央的政令,汉武帝也就更有底气实行“推恩令”,这也是推恩令能够成功实施的重要原因

04“推恩令”对汉朝的影响

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一直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就是诸侯王的势力过于强大,他们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推恩令”实施之后由于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和嫡长子一样拥有对诸侯王领地的继承权,诸侯国的王国也就越分越小,从而加强了汉王朝的中央集权。

强化了皇帝对王朝的统治,“推恩令”之后,汉朝再也没有发生过诸侯叛乱的事情。其次,推恩令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地方的诸侯国无法与中央进行对抗,也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战争,百姓免受民不聊生之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推恩令”的实施是在汉朝中央拥有强大的势力下实施的一项削藩政策。主父偃晚年遇到英主汉武帝,并得到了重用。

他在任内朝顾问期间常常与汉武帝商量削藩之事,他用敏锐的目光发现的分封制下诸侯王的问题,抓住了人贪婪的本性。

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汉武帝果断采纳了主父偃的提议,对藩王实施了推恩政策,“推恩令”如同蛋糕一样,诸侯王的子孙共同分一个蛋糕,层层的往下分,这样蛋糕也就越分越小。

也就是说在推恩的政策下诸侯国一层一层的往下分,经历几代之后诸侯王的封地也就只有几亩地的大小。

失去了土地、人口、大军、资源的诸侯国就很难再对中央构成威胁,同时,由于消除了诸侯国这个大内患,也避免了内战的出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汉书》

标签: 推恩令

更多文章

  • 东汉廉政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汉

    廉政,即廉洁政治,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现象。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孟子认为:“(不义之财)可以无取,取伤廉。”阐明了孟子对廉与贪的道德价值取向。即廉洁政治,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现象。

  •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是如何建立的?嫡长子继承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西周建立初期,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天子在政治统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即将同姓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个地方建立诸侯

  • 春秋时期晋国婚姻婚俗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晋国

    人类婚姻发展的进程中,历经了蒙昧时期的血族婚、群婚等原始婚俗,形成了基于暴力手段的抢劫婚、妻姊妹婚,保护家族财产的夫兄弟婚、收继婚以及缺乏宗亲观念的一妻多夫婚、同姓婚等六种原始婚俗。再结合史料可以发现,这些存在于先周时期的原始婚俗在晋国婚姻婚俗中也有所体现,主要表现为烝报婚、战争掠夺女子等婚姻形态上

  • 东汉时期的“私人武装”有哪些类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东汉

    私人武装是东汉时期一个典型的历史现象,它包括地主豪强的私人武装和官僚军阀的私人武装两种类型,其中地主豪强的私人武装出现要早于官僚军阀的私人武装。一、私人武装成立的背景秦朝建立后,建立了全国性的土地私有制。但是自秦至西汉,由于“授田制”仍然存在,土地多由立下军功的军官或者贵族官

  • 中国古代哪几个朝代是大统一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古代

    我们总是说,中国从秦朝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总是交替出现,而统一的规模在每一个时代也不太一样。在传统的观念中,认为秦汉、西晋、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9个大一统时代,当这其中的统一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我们必须进行

  • 秦国统一六国用了多少兵马?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

    公元前221年,秦嬴政消灭了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嬴政终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帝国,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始皇帝。秦国能够统一中国不是偶然,这个虎狼国家自商鞅变法后就步入了富强之路,因此变得无敌于天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10年的时间里,秦通过大小战事一步一步地灭了韩、赵、魏等国家,最终一举

  • 中国古代监军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监军

    监军是一种古老的军事制度,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监军制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东周初期的齐国,齐景公曾经派司马穰苴带兵对抗燕国,但景公又并不信任穰苴。穰苴见景公有疑虑,主动提出让景公派其宠臣贾往监其军。(景公)派庄贾往,庄贾失期,穰苴按军法斩之,此乃监军之始也。这是有记载最早的监军。监军的角色此后一直延

  •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安石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

  • 王安石变法为何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安石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过程介绍 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北魏拓跋斯建国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鲜卑拓跋氏对联盟各部的支配权非常有限。鲜卑贵族势力一直存在,通过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咸文帝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