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878 更新时间:2024/1/19 4:24:17

朱常洛,即明光宗、泰昌帝,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号泰昌,在位仅一个月,又被称为“一月天子”。他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长子,生母是孝靖皇后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常洛在万历十年出生,从小不得父爱。身陷党争和皇权交替问题,经历了国本之争、梃击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驾崩后,正式即位,年号泰昌。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积极改革,罢除矿税、榷税,拨乱反正,重振朝廷纲纪。沉湎酒色,纵欲淫乐,导致身体日益羸弱。泰昌元年(1620年),因病病逝,史称“红丸案”,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为光宗,谥号为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中的庆陵。

为政举措

废矿税

朱常洛即位后便下令罢免全国范围内的矿监、税使,停止任何形式的的采榷活动。矿税早为人们所深感厌恶,所以诏书一颁布,朝野欢腾。

饷边防

朱常洛即位后,便借皇帝遗诏的名义,发内帑百万犒劳边防将士,由大内银库调拨二百万两银子,发给辽东经略熊廷弼和九边巡抚按官,让他们犒赏将士;并拨给运费五千两白银,沿途支用。朱常洛还专门强调,银子解到后,立刻派人下发,不得擅自入库挪为它用。

补官缺

朱常洛先命令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侍郎二人为礼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随后,将何宗彦等四人均升为礼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用卸官归田的旧辅臣叶向高,同意将因为“上疏”立储获罪的三十三人和为矿税等获罪的十一人一概录用。召回在万历一朝因为上疏言事而罢免的官员,像袁可立、邹元标、王德完等一些正直敢言的大臣都是在这一时间被起用的。

历史评价

《明史》赞曰: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标签: 明光宗

更多文章

  • 武则天改唐为周后为何迁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把都城迁往洛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大唐天下已经成了“大周”天下的政治原因,二是洛阳更有利于得到物资补给的经济原因,三是洛阳也是繁华大都市的基础设施原因。接下来,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其一:武则天称帝后,改唐为周。武则天称帝后,改唐为周,原来的大唐天下成

  • 宋英宗赵曙“濮议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英宗

    治平三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英宗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皇上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不过是多了太后的签押。曹太后一直与

  • 赵曙濮议事件的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曙

    濮议,是宋英宗时代对生父尊礼濮安懿王赵允让的讨论,那么赵曙濮议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曹太后的态度怎么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即位次年(治平二年),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

  • 宋英宗赵曙登基亲政期间都干了些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英宗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份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中国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父、母丧后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再议。治平元年(1064年),京畿、宋、亳

  • 刘裕北伐前做了哪些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裕

    一、准备充足的北伐公元416年8月,刘裕正式从建康出兵北伐后秦。早在公元410年,刘裕灭了南燕之后,就想顺势灭后秦,只是后来东晋内部发生了卢循的流民起义,因此将灭后秦的想法暂时放下。刘裕将卢循镇压后,本以为可以空出手来对后秦用兵,又遇到占据荆州的先后两位刺史刘毅和司马休之的不服。荆州是东晋的重兵集团

  • 秦朝汉朝的刑法都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朝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开始的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而刑法作为管理国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深受当权者的重视。我们都知道,刑法诞生于一种国家内部需要加强管理的环境下,它是法律的边界线,以令人恐惧的刑罚方式来约束百姓己,从而使国家处于稳定安全的状态之中。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最令大家瞩目的刑法属于秦朝与汉朝,前者

  • 甲申之变的具体经过 甲申之变李自成做了哪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甲申之变

    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随后派军北上,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

  • 甲申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甲申之变

    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随后派军北上,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

  • 如何评价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有哪些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末农民起义

    历史评价正面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很大优越性,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没,使明军疲于奔命。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督抚与武臣存在矛盾,军政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在具体战役中往往

  • 明末农民起义的具体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农民起义

    经过陕北举义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明朝藩王对农民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比其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争的地区。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以陕西为中心,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