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裕北伐前做了哪些准备?

刘裕北伐前做了哪些准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014 更新时间:2024/1/2 4:04:52

一、准备充足的北伐

公元416年8月,刘裕正式从建康出兵北伐后秦。

早在公元410年,刘裕灭了南燕之后,就想顺势灭后秦,只是后来东晋内部发生了卢循的流民起义,因此将灭后秦的想法暂时放下。刘裕将卢循镇压后,本以为可以空出手来对后秦用兵,又遇到占据荆州的先后两位刺史刘毅司马休之的不服。荆州是东晋的重兵集团所在,这个地方不服,刘裕就不可能放心北伐。于是刘裕又对荆州用兵,结果刘毅死,司马休之逃到了后秦。

完成对荆州用兵后,东晋已经形成了上下都团结在刘裕周围的统一阵线,长江上游的蜀地也被收复。在如此有利的形势下,北伐再次提上日程。刘裕对关中的战略态势,已经达成了三国时诸葛亮毕生追求而不得的目标,即占据荆州和益州,直捣长安。此时又传来一件让刘裕心想事成的事。

公元416年的正月,后秦伟大的雄主姚兴死了,他的儿子姚泓即位。姚泓即位前后,几个兄弟为皇帝位自相残杀,使得懂得站位和不懂得站位的文臣武将们被杀不少。姚兴的死本就是后秦的重大损失,这一番争权夺利之后,后秦急剧衰弱。于是,雄才大略的刘裕开始了他的北伐征途。

刘裕北伐后秦,不仅仅是他东晋和后秦的事,还有北魏的事,实际上是一出东晋、后秦和北魏的三国演义。只不过当年的三国演义是东吴和蜀汉联合抗击北方强大的曹魏,而此时的三国演义,则是北方的后秦和北魏联合抗击南方的江东。

后秦国主姚兴死前的3个月,即公元415年10月,也许姚兴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就将女儿西平公主送到魏国联姻。魏国国主拓跋嗣将姚兴女儿纳为夫人,“宠遇甚厚”。两国演出了一场典型的孙刘联盟。

对后秦和北魏的联盟,刘裕心知肚明,他清楚打后秦不难,只是担心北魏的干涉。于是他一边警告北魏不要管闲事,一边又进行了战略上的调整。刘裕此次北伐,不以步骑兵为主力,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水军为主力。北方平原是骑兵的天下,步兵居于弱势,而以水军为主力,就使得骑兵对步兵的优势难以发挥。

二、气吞万里如虎地灭后秦

刘裕北伐的前锋部队分左中右三路:

右路军:以冀州刺史王仲德为总指挥,从山东地区西进,开通巨野一带50年前桓温北伐时用过的航道,沟通泗水和黄河,之后,向黄河南岸的北魏据点逼近。

刘裕并不想和北魏开战,可是为了保障泗水、黄河航道畅通,必须拔除北魏在黄河南岸的据点。中路军:以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领的水军溯汴水向西北运动,攻占汴水沿线,负责掘开石门水口。西路军:以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率领的步兵从淮泗之间向许昌、洛阳开进。

刘裕主力紧随三路前锋之后,他的舰队从建康水路进入淮河和泗水,之后进入彭城(今徐州)停驻,等待泗水和黄河河道的开通。在刘裕驻留彭城期间,前方捷报频传。

西路军王镇恶和檀道济部占领许昌;中路军沈林子部占领仓垣(今河南开封);右路军王仲德部占领滑台。王仲德部占领的滑台属于北魏,因此北魏国主拓跋嗣亲自向刘裕交涉。刘裕告知拓跋嗣只是借道,“欲假道于魏,非敢为不利也”。拓跋嗣摄于刘裕军的雄壮,不敢主动进攻,只是严加防备。

西路军王镇恶、檀道济部于10月打下了洛阳。按照刘裕的命令,打下洛阳之后应该原地待命,带刘裕大军到后再行动,可是王镇恶为了抢攻,开始西进。第二年即公元417年正月,泗水和黄河航道疏通,刘裕主力离开彭城出发。

2月,王镇恶部攻克渑池,抵达潼关;中路军沈林子打到蒲坂(今风陵渡)。由于蒲坂“薄阪城坚兵多”难以攻克,因此中路军沈林子和西路军王镇恶部会合,两军联合攻打潼关,可是久攻不下,形成相持。

刘裕主力进入黄河后,拓跋嗣担心刘裕乘势进攻自己,在黄河北岸布置了10万步骑。晋军被水漂到北岸的船只,“水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被北魏军队俘获后全部杀死。于是刘裕命令晋军登北岸和北魏军作战,以却月阵击退北魏军。7月,刘裕大军抵达潼关,他没有进攻潼关,而是先打蒲坂,将蒲坂攻破后,由王镇恶率领水军从黄河入渭,直抵长安。

王镇恶的水军在渭河行使并未受到抵抗,原因是后秦人没有见过南方“无人驾驶”的“蒙冲小舰”,“行船者皆在舰内,秦人见舰进而无行船者,皆惊以为神”。最终王镇恶攻破长安北门,后秦国主姚泓投降,“泓将妻子、群臣诣镇恶垒门请降”。

至此,后秦国灭。9月,刘裕进了长安城。

三、突然中断的北伐和大一统计划

关中自古就是形胜之地,可攻可守,刘裕得此地,就可以据此为基地北伐中原,完成西晋以来的再次大一统。刘裕雄才大略,他当然看得到关中的战略价值,以长安为基地继续北伐也是他的本意,“公欲息驾长安,经略赵、魏”。而得到长安后,刘裕已经在为统一华夏做着准备,他准备立刻迁都洛阳。

自东汉以来,洛阳就是中原帝国的正统国都,洛阳的地理对正朔认同极为重要,前燕甚至还出现了以地理奉正朔的论调,因此得洛阳者得正统。

刘裕迁都的想法被王仲德劝止:“士卒思归,迁都之计,未可议也”意思是大家都想回家,所以暂时不要谈迁都的事。刘裕认为有理,暂时搁置了迁都的事。可是,刘裕进长安三个月后,即公元417年11月,他的态度突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他不再北伐,也不再着手迁都,而要着急回建康了。

四、放弃北伐的表象和深层次原因:

刘裕着急回建康的表面原因,因为刘穆之死了。刘穆之是刘裕的第一谋士,相当于刘裕的诸葛亮,和刘裕同是京口人。当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时,刘穆之就来到了他身边。

刘穆之对刘裕尽心辅佐,帮着刘裕“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而且勤勉敬业,称得上鞠躬尽瘁。谋士就是用来帮助建功立业的,谋士的死,反而让英雄的刘裕放弃北伐和大一统的伟大事业,似乎说不通。

实际,刘穆之的死固然是刘裕放弃北伐的直接原因,而深层次原因,乃是刘裕的北伐动机。刘裕这次北伐前秦,本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即通过立功,获得“加九锡”的地位,为代晋称帝打基础。

从曹魏开始,“加九锡”者必称帝已经成了铁律。刘裕的这个目的,已经似“司马昭之心”,为东晋路人所知。

刘裕打下洛阳后,没有收到朝廷给他“加九锡”封赏,顿时大怒,专程派左长史王弘回建康问责。因此刘裕北伐的目的,连他的对手都看得清楚明白,大夏王赫连勃勃在刘裕打下长安后说:“裕不能久留,必将南归”。

刘穆之是刘裕在后方的可靠保障。刘穆之死,刘裕担心“根本无托”,后方极有可能不稳。刘裕本人猜忌心甚重,他的成功是通过京口北府兵获得的,此时他远离京城千里之外,担心京口再出一支北府兵,配合朝廷的反对力量破坏他代晋称帝的计划。相比称帝,北伐已经居于次要。

五、长安失守的根本原因

刘裕虽然停止了北伐,其实并不影响他巩固关中地区。只要派遣得力将领,上下齐心,凭借关中百姓们对汉室的归心,守好关中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刘裕还没有称帝,就开始着手借刀杀人,让北伐的悍将们火拼。根本原因,还是刘裕本人过重的疑心。刘裕的性格是“轻狡无行”,即狡猾而且说了不算,加之又是武将起家,因此对功勋武将有本能的不信任,担心这帮武将步他的后尘。刘裕返建康前,留下他12岁的次子刘义真领一万兵镇守关中,让王镇恶、王修、沈田子等一帮将领辅佐。

王镇恶是王猛之后,家本就在关中,此次又是攻破长安的首功,因此在关中人的心中极有威信,如此就引起刘裕手下南方将领的嫉妒和不信任。参军沈田子认为自己也在峣柳大战中立了功,对王镇恶就很不服气。

沈田子和一帮南方将领对刘裕说,王镇恶是关中人,又深得关中民心,因此不可信。意思是王镇恶有可能在长安自立。

刘裕没有否定沈田子的说法,而且说只要王镇恶有异动,你们就可以杀他。还私下悄悄对沈田子说:“锺会不得遂其乱者,以有卫瓘故也”要沈田子做卫瓘,自然就是授予沈田子可以临机杀人的特权。刘裕更对沈田子鼓励道:“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惧王镇恶!”刘裕不是平息沈田子的嫉妒,反而鼓励沈田子杀人。

结果沈田子杀了王镇恶,本人又被王修所杀,最终王修又被刘义真所杀。如此这般,外敌还没有来,自己先杀了个光。刘裕不得不让刘义真撤回,而刘义真撤回时又对关中百姓大肆抢掠,于是,关中人心背离。

一年以后,即公元418年11月,长安城被赫连勃勃的大夏攻破,宣布刘裕北伐的失败。

刘裕回到建康就被“加九锡”。半年之后刘裕杀了皇帝,又过了一年半,即公元420年6月,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标签: 刘裕

更多文章

  • 秦朝汉朝的刑法都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朝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开始的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而刑法作为管理国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深受当权者的重视。我们都知道,刑法诞生于一种国家内部需要加强管理的环境下,它是法律的边界线,以令人恐惧的刑罚方式来约束百姓己,从而使国家处于稳定安全的状态之中。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最令大家瞩目的刑法属于秦朝与汉朝,前者

  • 甲申之变的具体经过 甲申之变李自成做了哪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甲申之变

    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随后派军北上,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

  • 甲申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甲申之变

    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随后派军北上,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

  • 如何评价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有哪些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末农民起义

    历史评价正面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很大优越性,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没,使明军疲于奔命。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督抚与武臣存在矛盾,军政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在具体战役中往往

  • 明末农民起义的具体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农民起义

    经过陕北举义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明朝藩王对农民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比其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争的地区。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以陕西为中心,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

  • 明末农民起义的直接起因 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从天启七年(1

  •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从天启七年(1

  •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实力如何?鲁国最后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鲁国

    鲁国(前1032年前249年),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由此,周朝的诸侯国中,鲁国不仅是爵位较高的诸侯国,比如秦国君主是伯爵,楚国君主是子爵,而且,鲁国的君主是周公的后人,所以和周王朝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基于此,在周代的众多诸侯国中,鲁国是姬姓&ldquo

  • 北宋赐酺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北宋

    汉唐以来,奖赏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奖赏成为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宋代,全国有重大的庆祝活动。发生了皇帝的婚礼、解放后、生日等重大事件。大臣出使,重要大臣病逝。依此类推,它可能会得到奖励。这些赏赐不仅是君主对臣民的赐予和赏赐,也是控制臣民的重要手段。历代帝王都深谙此道,宋代帝王也不例外。纵观宋代,历

  • 春秋时期“弭兵会盟”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弭兵会盟

    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为了争夺中原霸主的宝座,晋楚争霸主要有三次大战: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鄢陵之战时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前557年晋国在湛阪之战再次击败楚国。前546年弭兵之会后,晋楚大体平分霸权,晋国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