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后期秦将李信攻打楚国为何失败?李信结局

战国后期秦将李信攻打楚国为何失败?李信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298 更新时间:2024/1/18 18:50:36

李信,字有成,槐里,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战国末期,关东六国已经很难再对秦国产生威胁,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进程中,楚国可以说是实力最为强劲,灭国难度最大的一个。然而,在秦始皇询问攻灭六国需要多少兵力时,秦国名将王翦表示至少需要六十万大军,而后起之秀李信则表示最多需要二十万。结果,李信率领二十万秦军攻楚却惨遭战败,众所周知秦法极为严苛,那么战败之后的李信结局又是如何呢?

李信乃秦军后起之秀,率军攻楚却先胜后败

战国末期,由于秦国对外战争相对频繁,再加上王翦、蒙骜等老将逐渐老去,以及秦始皇亲政前后朝局的剧烈动荡,因此秦国此时的军事人才缺口很大。于是,在秦始皇正式亲政以后,一大批年轻将领开始迅速受到重用,李信便是其中之一。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李信在秦国攻赵战争中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彼时王翦奉命率领大军进攻赵国,而李信则奉命出兵太原、云中,配合王翦围攻赵军,最终攻破赵国。

次年,“荆轲刺秦”事件爆发,秦始皇在得知燕国为主谋后,派王翦率兵进攻燕国。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李信率领先锋大军轻骑突进大败燕太子丹,随后又配合王翦攻破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

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李信以数千轻骑紧追燕太子丹,最终迫使燕王喜杀死太子丹,史书中对于李信的评价是“年少壮勇”。正是凭借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李信开始迅速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

在攻灭三晋和燕国后,秦始皇开始将战略重心调整向南方,于是便有一天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请将军估算一下需要调多少军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秦始皇又去问王翦,王翦则说,“非得六十万不可”。秦始皇便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李信的话是对的”,于是便命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军攻打平舆,蒙恬率军攻打寝丘,两人皆大败楚军,李信随后又攻克鄢郢。然而,就在李信打算乘胜追击之际,昌平君却突然以楚国公子的身份在郢陈起兵反秦,并得到了鄢郢附近楚国百姓和韩国百姓的响应,导致秦军退路被切断。

如此情形,李信不得不转向西北进攻侧后方的郢陈,并决定与蒙恬在城父会师。然而,就在李信回军之际,与李信正面作战的项燕,趁机率领楚军主力自后追击,前后夹击之下大败李信,攻入秦国两个军营,斩杀了七名都尉。

秦军战败之后,秦始皇大为震怒,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请求王翦付出,并调集了六十万大军。即便如此,王翦用时一年才击败楚军,俘虏了楚王负刍,之后又击杀项燕,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才彻底攻灭楚国。

李信虽败但另有原因,秦始皇并未严厉苛责

由于司马迁并未给李信单独列传,其事迹大多穿插于《史记·刺客列传》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等史料,记载实在不算多,但从有限的记载来看,李信攻楚败的应该算是挺惨的,但李信作为败军之将,秦始皇对于他的惩处并不算太重。

而秦始皇之所以如此做,我想应该是秦始皇意识到,李信之所以战败,责任并不全在于他,而是另有其他两个原因。

1、楚国外戚的临阵倒戈。从有限的记载来看,李信攻楚可以说是先胜后败,战争前期进展极为顺利,战局的转折点就在于昌平君的突然背叛,导致李信陷入了腹背受敌境地,这才有了李信撤军反攻郢陈,结果反被前后夹击的结果。

战国中后期,由于秦楚两国的长期联姻,秦国存在非常强的楚国外戚集团,前有秦昭襄王时期的宣太后和魏冉、芈戎集团,后有秦孝文王时期的华阳夫人、阳泉君集团,秦始皇时期的昌平君、昌文君同样如此。两人虽然出身楚国,但却长期在秦国为官,且在嫪毐叛乱事件中立下大功,因而极受秦始皇宠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将王贲攻楚,夺取郢陈等地,昌平君于是被秦始皇派去安抚新占领的郢陈等楚地。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李信率兵攻打楚国之际,昌平君却突然在郢陈起兵反秦,这是导致李信战败的重要客观原因,因而李信的战败可以说是有情可原。

或许正因如此,在王翦率兵第二次攻打楚国,并重新攻占郢陈之地,并俘虏了楚王负刍后,秦始皇回头就把同样是楚国外戚的昌文君给杀了。

2、秦始皇的用人失误。我们知道,从秦始皇攻灭韩国,拉开统一天下的序幕开始,秦国的统一战争步伐几乎从未停止,即使秦国的动员能力再强,在接连对外发动战争的情况下,秦国的用兵压力恐怕也是极为严重的。

就战争进程而言,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相对较为顺利,但这并不代表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就是一帆风顺,虽然六国已经很难对秦国造成威胁,但民间对秦国的反抗却几乎从未停止。而就在秦国发兵攻楚前夕,原韩国的都城新郑地区便爆发了反秦叛乱,而也正因如此,秦始皇不得不留一部分兵力来巩固已占领地区,这同样加剧了秦国调兵的压力。

秦始皇选择不用王翦而用李信,恐怕也与此有关,毕竟要调用六十万军队攻楚,即使秦国国力再强,压力也太大了。此外,王翦等老将的逐渐老去,以及秦始皇正式执政后需要提拔一批新的将领,恐怕也是秦始皇选用李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李信的战败,可以说也是有秦始皇用人失误的因素在,这恐怕也是秦始皇在得知李信战败后,亲自跑去向王翦道歉的原因。

或许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秦始皇对战败的李信并未太过苛责,只是予以了降职处分。而在之后秦国攻打辽东和攻灭齐国的战争中,仍然允许其率兵出征,虽然仅仅是作为王贲的副将,但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并未彻底放弃李信。

此外,由于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距离战国末期太过久远,很多资料已经难以考证,因此对于部分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分记载极为模糊,例如战国四大名将的出生日期全都不详,甚至连汉高祖刘邦的出生时间都无法确定,而除了非正常死亡的白起和李牧之外,正常死亡的王翦去世时间同样没有记载。因此,由于《史记》并未提到李信之死,那么李信大概了应该是善终了。

标签: 李信

更多文章

  • 大宛国是如今的哪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宛国

    说起大宛国,这是我国历史上西域地区的一个邻国,其国境范围就是如今的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三个国家交界处的费尔干纳盆地。古代大宛国的都城贰师城就是如今土库曼斯坦的阿斯哈巴特城。如今汗血宝马的主要产地就是土库曼斯坦以及周边地区,这些位置在古代都属于大宛国的疆域之中。在古希腊马其顿的亚历

  • 样式雷家族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样式雷

    相信大家看了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后都是一致的好评,确实从剧情到演员到服道化都是特别用心的大制作。其中有一段剧情,二爷为了开山造隧道在当时的情况来讲难度比较高,所以请了个德国的建筑师,结果被告知不能接受二爷的委托,实力不够。这可急坏了二爷,但是洋人发现二爷家住的王府倒是别致,或许找到王府的设计师可

  • 晋朝开国后为何司马炎的开国第一策是封建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晋朝

    这里的封建,不同于现今历史教材中说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古代,封建是指天子把国土分封诸侯,让自己的子弟叔伯以及一些功臣到各地建立藩国,来拱卫皇权的一种措施。中国封建制度的标杆,当然是西周王朝。周武王一统天下之后,分封诸侯,据说当时有三四百个诸侯国,而到了春秋时代,依然有一百多个国家,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就

  • 达斡尔族礼仪文化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达斡尔族

    达斡尔人讲究礼仪,这种礼仪虽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但在内容上更具有社会性,体现了整个民族较高的道德水平。在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达斡尔族礼仪的基本内容概括为:有优良传统,尊老敬老,真诚热情,团结向上,展现全民族顽强进取的精神风貌。达斡尔族尊老的习俗在吃饭、家庭生活、散步、集会等各种场合无处不在。比如

  • 鲁国是被谁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鲁国

    战国初期,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虽然在战国时期,除了战国七雄还有不少诸侯国。但是,在激烈的

  • 宋太宗为何能轻易消灭北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太宗

    前因1.刘崇建立北汉:公元951年(后周广顺元年),刘崇得知儿子死讯后在太原继位,继承后汉,史称北汉。2.宋太祖灭南唐: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北宋军攻克金陵(今南京),南唐国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3.吴越国纳土归宋:公元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吴越国灭亡。后果高梁河

  • 宋灭南唐之战始末 南唐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唐

    前因后周进攻南唐:公元955年12月,五代十国时期的周世宗发兵进攻南唐,战事一直持续到958年,南唐最终战败,从此衰落。后果1.宋太宗灭北汉: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灭亡。2.宋太祖雪夜访赵普:宋太祖曾雪夜访赵普,制定出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

  • 戊戌变法慈禧太后为什么与光绪帝决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慈禧太后

    戊戌变法慈禧为什么与光绪决裂?最让慈禧不能容忍的是,光绪召见新军统帅袁世凯,试图抓军权。而慈禧也没有闲着,6月15日,也就是戊戌变法进入到第5日,慈禧要求光绪连下三道上谕:一、下令免去帝师翁同龢的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职务,逐回原籍;二、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三、任命慈禧亲信

  • 戊戌变法背景简介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

  •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改革运动。其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理论没被国人完全接受,因而缺乏指导作用,缺乏说服力;对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够得力,变法力量单薄,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变法领导者对变法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第二,行动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改革方式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