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东北扶余国的历史由来

古代东北扶余国的历史由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275 更新时间:2024/1/23 5:51:17

国,又作“夫余国”等,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的扶余人政权,是朝鲜半岛北部与今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一个扶余人政权国家。前期城在长春市宽城区小城子村,一说吉林省吉林市,后期王城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其国故城叫濊城,本属濊貊之地。

夫余统占其中的地盘,自称是“亡人”。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此外,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东胡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这是扶余名称的另一解释。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东北南部的貊族开始大迁移。一部分北移与濊族接近。当时,东北共有四个古族系:东北南部为古商族(汉族)系;东北西部为东胡族系;东北东部为肃慎族系;东北中部为濊貊族系。“夫余”首次见于中国史籍记载是《史记·货殖列传》:“(燕)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山海经·海内西经》载:“貊国在汉水(今辽河)东北,地近燕,灭之”燕以其地置二龙湖古城。

燕秦汉魏都曾在辽水以东建立障塞,为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构建的辽东郡军民镇戎体系。燕国障塞是燕国点线式长城体系的一个特点,比如辽西郡著名的赤峰市境内狗泽的狗泽都、辽宁省境内水泉的阳安都、大凌河的白庚都、酉城都;辽东郡著名的辽河的襄平、江海的上下障、吉林省境内辽河源头的四平二龙湖古城及吉林省境内鸭绿江中上游右岸的通化市、白山市,存有大量的长城遗迹。这些长城,还是以“点线式”障塞形制为主体,构成了历史上中原王朝统辖东方渔猎诸族藩属的大本营。

燕塞襄平侯城二龙湖古城真番障塞线考古调查新发现据史籍献记载,战国燕是最早在东北地区拓疆治边、修筑长城、设置郡县的中原国家。《史记·朝鲜列传》亦记载:“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从中可知辽东郡治襄平城(今辽阳市区古城)是通真番障塞朝鲜障塞的两条交通主线的枢纽。

首次在吉林省通化市浑江中游及支流富尔江、蝲蛄河、大罗圈沟河两岸崇山峻岭上和沟谷隘口间,新发现和新了战国秦汉时期180余处(段、道、墩、座)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征的“塞垣”“列燧”“列障”“列堡”“列隘”及“列城”遗址。使沈阳抚顺通化集安临江(含朝鲜慈城郡)长白(含朝鲜惠山市)之间的障塞72连成完整的一线,此线已发现障塞设施总数超过300处(段、道、墩、座),长度达850公里,其主要形制为“点线式”障塞结构,仅“鸭绿江长城”中上游段形制为“线条式”长垣结构与“线段式”短垣结构。终点则是辽东郡真番障塞。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长春地区从原来的单民族聚居区,发展为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史籍《后汉书·东沃且传》、《三国志·沿传》都记载当时在长春一带濊族等多个民族活动的情况。

西汉初年,扶余人成为长春地区的主体居民。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史称扶余国。其前期和后期的王城就在今吉林市和长春市农安县一带。扶余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东汉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

扶余国的都城是扶余王城,扶余族所建,吉林市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之一。扶余王城是木栅城。城市形状是圆形。扶余王城分前期和后期。前期王城在吉林市,后期王城在长春市农安县。西晋以后扶余国势衰落。公元285年西部鲜卑族入侵,扶余王自杀,扶余国第一次灭国。第二年晋武帝派兵帮助复国。公元346年扶余王城由喜都迁到农安。

470年南部高句丽族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个。493年,北部勿吉族(满族先民一支)入侵,扶余王逃到高句丽,其国灭亡。扶余建国600多年。农安一带为高句丽所占领,又统治了200多年。到了唐朝时期,为防唐朝征讨,高句丽沿辽河南起营口,北至农安修筑了一道长长的土垒,史称千里长城。

北魏至唐初,东北东南部为高句丽疆域,原来的扶余故都为高句丽的扶余府。668年,唐破高句丽,这时属唐的河北道。由渤海都督府管辖。713年,肃慎族的后裔粟末靺鞨在其首领大祚荣的率领下,建立了渤海国,并设5京15府62州,在原扶余都城所在地设立扶余府(一度又称为书山府、隆州府),定为国都,其下辖有扶州、仙州。后迁都“敖东城”,但扶余府仍为渤海国文化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经济文化发达人口稠密,总人口已近50多万。

标签: 扶余国

更多文章

  • 回纥汗国的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回纥汗国

    汉文史料中“回纥”一词来自古回纥文,回鹘之名来源于部落韦纥、乌护。788年,回纥改名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韦纥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天山一带。回鹘一度作为突厥汗国的臣属。突厥汗国强盛时,回纥部落臣服突厥。回纥汗国(74

  • 唐朝唐隆政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背景

  • 大理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理国

    在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家族显赫,乃是大理国的皇室。大理国的位置在目前我国云南地区,说到这可能就有小伙伴们会问了,为何云南不是归中原政权管理呢?而是自己建立了国家叫大理。事实上这根云南的地理环境以及某些特殊原因有关。在唐朝的时候,在大唐的帮助下,云南小国南诏统一了云南地区,直到晚唐的时候,南诏才被大理所

  • 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及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景之治

    话说推翻秦朝暴政之后,又爆发了许久的楚汉战争,后来刘邦获胜成立汉朝,刘邦也被称为汉高祖。虽然刘邦上任之后励精图治,但是国家,百姓都苦于战乱,很难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元气,经济萧条,民生哀怨!刘邦死后。刚成立的国家又经历了系列的小规模动荡,史称诸吕之乱,在经历了这些动荡使得刚得到恢复的国家又面临的极大的危

  • 清朝的升官制度历史介绍 “进士”和“举人”哪个更容易升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进士

    清朝时,知县属于级别较低,却又不可或缺的官职。知县属于从七品,作为县级行政区长官,知县是清朝少数跟民众直接打交道的官员。在它上面的官职都是依靠公文推动公务,而非实际执行。对于知县来说,他们需要负责地方的钱粮赋税、刑名治安等事务。知县这个群体颇为重要,如果这些人出问题,再好的政策也无法执行。一般而言,

  • 古代鲜卑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鲜卑族

    华夏文明史上出现了很多游牧民族,包括匈奴、突厥等等,这些民族曾经都给中原王朝带来过伤害,不过随着战争的出现,这些民族大部分都被消灭了。拿匈奴来说,从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始,匈奴就走向了下坡路,到了汉宣帝时期就更是如此了。在华夏历史上,秦朝、汉朝都被匈奴不断的侵扰,到了汉朝时期,才将匈奴打败。不过这时候的

  • 民国时期军阀及军阀割据产生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民国

    民国军阀是指在20世纪初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义上归属“中央政府”领导,但他们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势力并为扩大自己的势力采用各种手段,以军队作为主要政治资本的势力,在其势力强大时即成为当时中国的正式主导政府(即北洋政府)。在实质上依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割据势力。中国共产党

  • 曹魏的政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魏

    曹魏作为三国政权之一,国家人口众多,地域广大。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魏国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制度。但曹丕的制度设立却为日后留下隐患,使之无力抵抗司马氏夺权。曹丕登基后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同时,限制宦官、

  • 曹魏的法律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魏

    法制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没有法制社会将会乱了套。三国时期虽然混乱,但律法还是齐全的,《魏律》是三国时魏国的法律。魏明帝时下诏改定刑制,命陈群、刘劭等人参酌汉律制订《新律》。早在东汉末年,曹操就明确提出“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的法律思想,强调在东汉末年那种天下大

  • 曹魏军队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曹魏

    军队是军事实力的保障,曹魏时期的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魏的中军略等于汉代的南北军,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所以《历代兵制》认为“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依然把魏的中军称为南北军。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军相比,魏中军的作战任务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