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义熙土断内容介绍

义熙土断内容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732 更新时间:2024/2/20 18:22:41

土断: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即以土著为断。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

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始。晋廷东迁后,侨人日回月徙,南方流民去来纷杂。

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成帝咸和中、咸康七年(341)、哀帝兴宁二年(364)和安帝义熙九年(413)多次实行土断。其中后两次分别由大司马桓温和太傅刘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及“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齐高帝建元三年(481)、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和陈文帝天嘉元年(560),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成效甚微。

西晋时已出现土断概念。晋初司空卫瓘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法。户籍都按住地编定,取消客籍户,选举由乡里评定。这是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病提出的。东晋、南朝的土断则是针对当时侨人和侨州郡而实行的政策。

历史由来

西晋末,人民大量南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他们只在这种侨立的地方机构登记,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为白籍,不算正式户籍,入白籍者不负担国家调役。侨人有的相对集中,有的居住分散,“十家五落,各自星处,一县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东届海隅”。

他们虽在侨县登记户籍,却不住在侨县寄治的地方。侨州和它所属的郡县也不是都在一处,有的相距很远,管理极为不便。侨州、郡、县开始也只是办事机构,并无实土,所以仅在晋陵(今江苏常州一带)一郡就有侨立的徐、兖、幽、冀、青、并六州的十多个郡级和六十多个县级机构。

流人初到,并无产业,为了安抚他们,凭借他们的武力为北伐资本,也不能不给以优复特权。但北伐多次失败,重返绝望,居处既久,人安其业。

侨人中的上层已多占有田园别墅;下层的除了沦为部曲、佃客者外,也通过开荒或其他手段取得少量土地,成为自耕农民。他们与当地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而且许多江南农民也逃亡而变成豪强私附。这些都不利于东晋政府的统治,因此东晋政权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便要实行土断政策。

中心内容

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此举,有利于政府制定统一的对民政策,缓和矛盾,打击豪强势力,维护统治秩序。

为了编定统一户籍,必须划定郡县疆界,取消一些流寓郡县,同时从南方旧郡县的领土中分割出一部分作为保留的侨郡县的实土。又调整其隶属关系,或把新获实土的侨郡县交旧州郡领导,或把旧郡县割归新立的侨州郡管辖,使州郡与所属郡县不至于相互隔越。

与此同时,清查隐匿漏户,把逃亡的农民和由豪强隐占的私属等人力资源清查出来,使之成为政府的赋役对象,这也是土断的重要目的,而在南朝后期更为侧重。

东晋的第一次土断是在成帝的咸和年间(326~334)。以后东晋及宋、齐、梁、陈历代都进行过土断,见于记载者共有十次。其中最著名的哀帝兴宁二年(364)由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以三月初一庚戌下诏。故名)和安帝义熙八年至九年(412~413)由刘裕(即宋武帝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都以严格执行见称。

庚戌土断时,晋宗室彭城王司马玄因藏匿五户被下狱治罪;义熙土断时,会稽大族亮因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处死。

标签: 义熙土断

更多文章

  • 新朝有哪些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新朝

    王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托古改制”的新政:他下令天下农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禁止买卖;无田者按一夫百亩受田,一户不满八人而土地超过一井(900亩)者,分余田给九族或邻里;设立五均,管理工商业,严格管制物价和加强税收,实

  • 王莽改制之五均六筦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五均六筦

    五均六筦是王莽新朝时对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这些措施于王莽即位的次年起,先后公布施行,合称六筦(筦,即管,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意),也称五均六筦。五均六筦施行了十几年,到地皇二年(公元21年)才准备废除,地皇四年(公元23年)时新莽政权就告败亡。

  • 王莽新朝历史介绍 AD8-AD23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莽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中国朝代名。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前45年。汉成帝时,王氏一家皆为侯,王莽善于钻营,逐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王莽原被封为新都候,所以国号叫“新”

  • 新疆地区古代消失的古国之康居国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康居

    康居国“去长安万二千里”,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种,在汉朝初年国势颇盛,拥有现在新疆北境以及苏俄的中亚之地。到了晋朝之时,他们对于中国仍然十分归顺,曾经遣使入朝。唐代,这个国家仍然继续存在,被称为康国。来自康居的胡旋女唐朝皇帝唐玄宗,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位皇帝。他耽于声色,任用奸相

  • “土木堡之变”的经过 明英宗朱祁镇为何要亲征蒙古瓦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改写明朝历史的莫大国耻。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举入寇,明朝大太监王振“挟帝亲征”,明英宗朱祁镇亲率数十万大军迎敌,结果遭遇惨败。八月壬戌(十二日),瓦剌兵追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内),混乱中明英宗被抓了俘虏,王振被乱军

  • 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高句丽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杨广三征高句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又不简单,因为大家也应该知道,这个杨广其实当时国内的矛盾已经比较大了,为什么还要去征服这个高句丽呢?而且不仅仅是一次,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很多人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是因为他嗜血残暴,好

  • 粟特人去哪了 粟特人是什么人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粟特人

    说道粟特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了不了解,这个民族曾经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活跃了有数百年的时间。粟特人将外部的技术带往内地,再将内地的原材料输入到西域地区。几乎是凭借着一己之力,长期维持着东亚以及内亚地区的频繁贸易。他们还曾经再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朝廷负责过外交、武器贸易、马政等一些重大事

  • 古代“官媒”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官媒

    导言官媒指旧时衙署中担任媒妁等事的妇女,代表政府行男女婚姻之事的机构,即官方的婚姻介绍所。官方的媒人,古代称作媒官、媒氏、媒互人等,最早出现在西周。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即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

  • 战国时期秦国“二十等爵位”爵位制度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爵位

    秦孝公五年(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这次变法使得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彻变革,不仅国力大增,且军队战斗力开始飞速提升。而秦军之所以战斗力如此强大,主要便是源于秦国独具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秦国的二十等爵位制,其实可以看作是对周朝阶层的进一步细化

  • 牛僧孺和李德裕两党“牛李党争”的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牛僧孺

    唐朝末期政客频繁内斗,分为两个党派,彼此之间朝事政事争斗不断,加速了唐朝的腐败和灭亡,牛李党争是一个统治集团内部阶层之间的互相争斗。唐朝末年,中央政府高级官员主要分裂为两个政客集团,一称牛党,一称李党,牛党的重要人物是进士出身的牛增儒、李逢吉、李宗闵;牛党的背景主要是科举出身,他们大都出身贫寒,靠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