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检籍制度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检籍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955 更新时间:2023/12/12 18:57:23

检籍是南朝、齐时期大规模的户籍清查。东晋南朝大量编户,平民不堪政府沉重的赋役剥削,被迫在户籍黄册上弄巧,或虚报年龄,假称疾病;或增损籍状,冒充士族,以获取士族才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

从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开始,为了保证赋役对象,进行大规模的户籍清查。其原则是尊重真正符合规定条件的士族,清除在户籍上为父祖添注爵位以假冒士族者,查实逃亡、隐籍、托庇、称疾的人户,根据人户现状审定户籍。

晋、宋以降,由于户籍登记多作伪失实,如窃注爵位,虚报岁数,身强而称疾,人在而托死,增损三状,贸袭万端,或因户存之书已绝,已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役收入。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始行检籍。指南齐时别置版籍官,又置令史,限每人每日须捡出数巧,查实逃隐、称疾、诈冒士族者,其该从原有籍状,此称为“却籍”;而被定为却籍者悉充远戌。但由于官吏舞弊,以致应却而不却,不却却反却,由是民怨四起,或逃亡避罪。

永明三年(485年),就有富阳人唐寓之率众反检籍。永明八年(490年),停检籍,并以宋末所注之籍为正。

南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复杂得很。士族享有许多特权,不交租,不纳税,不服役,还可以合法地占有佃客,半合法地招集部曲。庶族要交租服役,作为一个阶层来说,即使在齐朝,政治上所受到的待遇,高门也不能比。

例如:寒门免官,还免不了要挨一百大板。就整个南朝来说,失掉了往日显赫声势的高门,害怕这颓势急转直下,顽固地想维持长期形成的优越地位;寒门呢,却千方百计,不断地挤到士族的行列中去。

皇帝和这两个阶层的愿望,都有些矛盾。南朝统治阶级内部一起一伏的斗争,便是这样引来的,“检籍”正是这种斗争的表现。

南朝统治阶级内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便是庶族中的富人采取各种手段挤到士族的行列中去。因此,南朝历史中,就有了所谓的“检籍”。“检籍”是检查户籍的简称。

南朝的户口籍,用黄纸书写,叫做“黄籍”。一家一户,人口多少,祖上做过什么官,任过什么职,有过什么军功,和哪些人家结过亲,是僧还是道,如此等等,都被详细记载在“黄籍”上。“黄籍”是政府区别士族和庶族的根据,也是剥削民众的根据。士族和有军功的人,不负担国家的赋役,和尚道士也被免除了赋役的负担。

后来沈攸之在荆州起兵和萧道成作对,据说也因把徭役加在士族身上失掉了“民心”,沈攸之失败,后任刺史到了荆州,一天当中,便遣散了服役的士人三千齐高帝萧道成对“检籍”工作,十分重视,即位的第二年(480年),便指派玩之主持这个工作,对“黄籍”进行清查。

武帝时设立“检籍”的专门机构,建立专门的“检籍”工作制度;清查出来的冒牌士族,被罚到边远地方去作戍卒。

485年,三吴地区(现在江苏南部、浙江东部,当时最富庶的地方)的富人,一时结集了三万多,在唐寓之领导下,发动了一场反对“检籍”的武装叛乱。

乱事很快地被压平了,但“检籍”工作也随着缓和下来。过了5年(490年),齐武帝又下了一道命令,宣布恢复宋朝末年的户籍,被罚到边疆去成守的人,也得到赦免,回了本乡。

显然,皇帝不愿意在“检籍”的风波中淹没自己。但是,这并不是说,朝廷和庶族富人的斗争已经停止。梁、陈两朝皇帝的留心“谱学”,梁武帝整理百家士族和东南士族的“谱系”,依然是防止庶族富人冒名士族的斗争的继续。冒牌士族一天一天增加,普通老百姓的负担便一天一天加重,南朝政权的不稳定,从这里也可以得到一种说明。

标签: 检籍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义熙土断”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义熙土断

    义熙土断,指的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三月的土断,时任太尉的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逐渐失去作用,国内人民和实际户口很不一致,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因而请求再次实行土断。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除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其他流寓郡县大

  • 南朝刘宋中央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南朝

    晋末的北府兵在刘宋初由东晋徐、兖二州控制的方镇武力变成由皇帝直接指挥的中央禁军,由中央领军将军、护军将军、中领军、中护军、屯将军等武官统领,中央尚书台(省)下的五兵尚书或皇帝所亲信的寒门掌握的某些机构如制局监秉承皇帝旨令,掌管军官任免及军队调动,中央禁军也因此被称为台军。台军的构成及地域来源虽然在宋

  • 南朝刘宋军事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朝

    南朝时期,无论是宋齐梁陈诸政权的频繁易代,还是各政权内部的皇位变动,不管是中央政权从门阀政治向皇权的复归,或是南朝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人事调动、制度更易,南朝的中外军都在这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肇端于曹魏的中外军,至南朝时期,由于皇权的振兴和其他历史条件的变迁,其涵义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

  • 王莽改制之王田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田制

    王田制的名称取法于《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莽诏书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

  • 义熙土断的背景和处理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义熙土断

    义熙土断,指的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三月的土断,时任太尉的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逐渐失去作用,国内人民和实际户口很不一致,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因而请求再次实行土断。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除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其他流寓郡县大

  • 义熙土断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义熙土断

    土断: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即以土著为断。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

  • 新朝有哪些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新朝

    王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托古改制”的新政:他下令天下农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禁止买卖;无田者按一夫百亩受田,一户不满八人而土地超过一井(900亩)者,分余田给九族或邻里;设立五均,管理工商业,严格管制物价和加强税收,实

  • 王莽改制之五均六筦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五均六筦

    五均六筦是王莽新朝时对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这些措施于王莽即位的次年起,先后公布施行,合称六筦(筦,即管,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意),也称五均六筦。五均六筦施行了十几年,到地皇二年(公元21年)才准备废除,地皇四年(公元23年)时新莽政权就告败亡。

  • 王莽新朝历史介绍 AD8-AD23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莽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中国朝代名。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前45年。汉成帝时,王氏一家皆为侯,王莽善于钻营,逐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王莽原被封为新都候,所以国号叫“新”

  • 新疆地区古代消失的古国之康居国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康居

    康居国“去长安万二千里”,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种,在汉朝初年国势颇盛,拥有现在新疆北境以及苏俄的中亚之地。到了晋朝之时,他们对于中国仍然十分归顺,曾经遣使入朝。唐代,这个国家仍然继续存在,被称为康国。来自康居的胡旋女唐朝皇帝唐玄宗,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位皇帝。他耽于声色,任用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