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起变法的历史背景介绍 吴起变法的国君是谁?吴起变法内容介绍

吴起变法的历史背景介绍 吴起变法的国君是谁?吴起变法内容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126 更新时间:2023/12/12 9:18:38

吴起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吴起为令尹,接着对楚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一系列改革的变法运动。

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

但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吴起被射杀,变法以失败告终。

吴起画像

事件起因

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奴隶制刚刚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地主阶级力量增强,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吴起变法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楚国地广人众,能够调集百万大军,在战国七雄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一直萎靡不振。

楚悼王继位后,连年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不断丧失土地。在极其窘迫的形势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礼贿赂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和魏、赵、韩讲和。

直接起因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楚悼王很想有一番作为,但苦于缺乏变法图强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

吴起来到楚国,为楚悼王分析楚国的弊端,并指出要扭转这种局面,只有“明法审令”,尽快变法革新。对吴起分析的种种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触,于是先任命吴起为宛守,防御韩、魏。一年以后,晋升为令尹,主持变法。

主要内容

“明法审令”,实行法治。

吴起总结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经验,深知法治的重要性,故他在变法中制定法令,公布于众。为确立法治的权威性,吴起还采取“倚车辕”(《韩非子·内储》)的办法,即立一车辕,有能够搬动的予以奖赏。为使思想认识和舆论一致,吴起还禁止纵横家进行游说,“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战国策·秦策三》)。

吴起宣读变法内容

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

《淮南子·泰族训》说:“吴起为楚减爵禄之令。”《说苑·指武》说:“(吴起)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实行均其爵、平其禄政策,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授予爵禄,以解决分配不公,提高将士和新兴封建势力的积极性。

在此同时,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韩非子·和氏》),即解决“封君太众”的问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史记·吴起列传》)。

“卑减大臣之威重”(《史记·蔡泽列传》),整顿吏治。

吴起认为,“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政治两大弊端,故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又削弱大臣威权,“禁明党以励百姓”,禁止大吏结党营私,奖励百官尽忠守职,不超越所规定的权力。

同时,吴起还着手整顿吏治。一是“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战国策·秦策三》),杜绝权门请托之风,廓清吏治。二是“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战国策·秦策三》),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计较个人得失,立志为变法的新兴政权效力。三是“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裁减冗官,选贤任能,罢除无能无用之辈。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

据《吕氏春秋·贵卒》载,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余,臣不得而为也。”

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吴起变法“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史记·吴起列传》),以“争利于天下”(《说苑·指武》)。所以,在变法中,“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史记·蔡泽列传》),即注意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禁止丁民游手好闲,不务耕作。在此同时,收减百官和封君子孙的俸禄,以保证军队得到给养,加强训练。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吕氏春秋·义赏》),提高了筑城工程的质量,加强了郢都的建设。

事件结果

吴起推行变法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

然而,吴起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发动叛乱,包围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吴起讲述变法利弊

事件影响

吴起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经过变法运动,楚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尤其是在军事上,主要表现为:

向北伐魏救赵,收复了被三晋占领的陈国、蔡国故地,将势力扩展到黄河岸边;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伸至江南,占有洞庭、苍梧之地。

当时,诸侯各国皆畏服楚国,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此外,其变法的思想和理念,也间接地影响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事件评价

吴起变法,符合楚国国情,旨在富国强兵。任用贤能,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

吴起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却在楚国贵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吴起变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如《韩非子·喻老》云:“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淮南子·人间训》云:“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绝禄。”这些现象,与吴起变法中的“封君三世收其爵禄”的条文相合,应该说是吴起变法以后出现的

标签: 吴起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也称田陈篡齐。中国古代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了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陈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田氏代齐事件介绍公元前532年,陈国公族

  •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古代

    常见的就有土葬、水葬、崖葬等区别,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风俗文化。但是,有一点是共有的,那就是天气。无论你身处哪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面临的天气,总归就是那么几种,而其中最讲究的天气莫过于雨天了。或许,因为雨水和泪水都是水的关系,每当身边有人离世,人们总喜欢将雨天对应到自己的心情,好似天也在帮自己哭泣一般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才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战国

    人才,在某个方面有高超才能的人,便称之为人才。人才对古代君主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君主要治理自己的国家,就必须要任用人才。可是选拔人才,却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条条框框,比如说汉朝时期的举孝廉,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及其以后的科举制度,这些都是选拔人才的标准,俗称为条条框框。

  • 如何客观评价宋朝的“士大夫”阶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士大夫

    北宋是自汉唐盛世之后的另一个盛世王朝。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可见宋朝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宋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得益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皇帝的治国理念。北宋建国之初,为了防止国内形成军事割据势力而威胁中央政权,宋太祖采取了以

  • 明朝卫所世袭以及军队补充兵员规定都是谁制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

    沈溍是明朝初年的一个知名的大臣,官至兵部尚书,出生在江浙行省杭州路钱塘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人。关于其早些年的经历,史书上没有记载太多,所以我们后人也无从知晓,只知道他于洪武十八年的时候,以中乙丑科二甲第二十二名进士的优异成绩进入朝廷做官,屡有政绩,后来逐渐被累迁为兵部尚书。在朝廷之中,沈溍是以为

  •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胡服骑射”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

  •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将相和”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由3个小故事组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作品介绍故事介绍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

  • 南明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弘光帝朱由崧为何会被推上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南明

    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死国,北都沦陷,消息传到南京后,各方大为震惊,然而天子蒙凶,事关重大,不可不察。四月二十五日,崇祯死讯最终确认,“壬午北信报确,史可法约南京诸大臣出议”。国不可一日无君,显然,当务之急是择立新帝。然而,根据迫切现实需要和长远政治考虑,在迎立福王抑

  • 春秋晚期吴国灭亡原因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吴国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春秋时期的最后大国之一,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吴王夫差在位22年,也算个有作为的一代皇帝,他带着吴国走了一趟过山车,由强盛走向衰败,最终成了吴国的末代之君。自古以来人们都将吴国的灭亡怪罪于他的贪色,也就是中了越国用绝世美女西施美人计,关于他们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数

  • 七国之乱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七国之乱被平定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七国之乱

    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即汉景帝,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54年,已经和平了很多年的西汉王朝,突然迎来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忽然以晁错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