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历史事件介绍 七国之乱的经过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历史事件介绍 七国之乱的经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746 更新时间:2024/2/10 14:41:29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七国之乱的经过

诛杀晁错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汉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但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军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汉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击败吴楚

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汉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王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吴军溃散后,楚王刘戊自杀而死。

平定叛乱

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胶西王不听。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在赵地,郦寄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出兵相助。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七国之乱结果

七国之乱,西汉中央政权获得了绝对胜利。这次叛乱,从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

七国之乱后续影响

七国之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诸皇子为诸侯王;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诸侯国虽仍然存在,但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平叛战争的胜利,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得西汉王朝的实力愈发强大,汉族人对匈奴的反攻,也逐渐拉开序幕,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原诸侯王势力下百姓艰苦的生活,让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盖向全国,可以说为后来汉武帝时代的雄风和多年战争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标签: 七国之乱

更多文章

  • 诸葛亮6次讨伐魏国为何都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为千古名相,诸葛亮无疑是后汉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宰辅之一。就连跟诸葛亮有仇的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也不得不表示由衷的敬佩:“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 明朝名将戚继光抗倭成功后是怎么备守北方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戚继光

    戚继光,明朝著名抗倭名将,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当代,人们受到当代影视作品等影响,一提到戚继光,就会想到他驰骋海疆,肃清倭患,以至于他的其他成就被忽略。戚继光于1553年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防御倭寇,逐渐得到重用,直至1585年受到弹劾

  • 辽朝后期“十香词冤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辽朝

    萧观音,辽朝女诗人,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被辽道宗誉为女中才子。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萧观音自幼容貌清丽,聪慧秀逸,个性内向纤柔,文采出众,精通诗词、音律,还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萧观音也是辽代的女诗人,她的传世作品虽然只有15首,却已在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

  • 清朝后期占据新疆的阿古柏是怎么被左宗棠打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阿古柏

    说到晚清时期,左宗棠不是力求要出征抢回新疆,毕竟新疆是我们自己的疆土,怎么能随便任人宰割呢?即使是割地赔款,也一定要收复新疆。但是最后的结果左宗棠确实是收复了新疆。那么阿古柏是怎么被打败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说到关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问题,在当时的情况还是比较艰难的,毕竟距离是比较远的,而且

  • 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后为何定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丕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为魏王,同年十月,改国号为魏,是为魏文帝。下面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魏国(220年12月265年12月),三国时期的国家,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ldq

  • 三国曹魏“高平陵之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高平陵之变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从不缺少贤臣的美谈。无论是春秋时期的管仲、商鞅、范蠡等人;还是楚汉时期的范增、张良、萧何等人;还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荀彧、陆逊等人。都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有关贤臣的一段佳话。但是与以上这些贤臣形成鲜明对比的“乱臣贼子”也是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三国时期最大赢家

  • 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称霸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穆公

    秦穆公是秦国人士,曾称霸西戎,是春秋五霸之一,在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五张羊皮当然不能帮秦穆公换来霸主地位,但秦穆公却用五张羊皮换来了一个人,正是在这个人的辅佐之下,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使得秦国开始真正崛起,而秦穆公也最

  • 蜀汉后主刘禅做太子时期有几位心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禅

    刘禅,即蜀汉怀帝,字公嗣,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下面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太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对于太子来说,虽然看似距离皇帝只要一步之遥,但是,真的想要顺利坐稳皇帝的宝座,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太子李建成就败给了秦王李

  • 春秋战国时出现过几个代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代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今天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

  • 清朝后期“刺马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刺马案

    在清末同治九年,发生了一起大案件,两江总督和封疆大吏马新贻被刺杀的案件,可以说当时震惊了朝野。这件事情发生在同治九年的7月26日的上午,当时马新贻刚好在校场阅兵结束,在返回督府的路上,然后被一名叫做张文祥刺客所杀。刺客在刺杀之后并没有逃走,反而还高喊道:刺客就是我张文祥!然后让那一队怕死的卫士将其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