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军事家外交家定远侯:班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东汉军事家外交家定远侯:班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961 更新时间:2024/1/29 8:22:19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出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

秦汉时期,匈奴一直是中原以北地区的霸主,与中原政权摩擦不断,双方势力在西域的冲突此起彼伏,匈奴往往以西域为跳板进入河西地区掠夺汉朝边境。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骚乱,汉王朝无暇西顾,匈奴乘机统治西域,各族人民不堪敛税重苛的虐待。至东汉初年,西域十八国先后三次向光武帝请求内属中原,并表示愿以本国王子作为人质派往汉廷。然而,此时的东汉政权还不太稳定,加之国力有限,平定、统一西域的意愿还不是很强烈,所以并未派兵西征。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附东汉朝廷,西域自此主要由北匈奴控制。北匈奴得到西域的人力、物力后,实力大增,屡次进犯河西诸郡,使得边地人民不堪其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汉军实力大增,至汉明帝初年,明帝决定效仿汉武帝出击北匈奴。

班超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等人出兵攻打北匈奴,班超随军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生于东汉初年。其父亲班彪、长兄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年轻时心有大志,为人孝敬恭谨,善于审查事理,且博览群书,同样具有成为史学家的潜质,但他最终却“投笔从戎”,在军中任职。班超一到军旅中,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率兵进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与北匈奴交战。在清点战果的时候,唯独班超所率领的部队俘获较多,受到将军窦固与汉明帝的赏识,此时朝廷正好迫切需要一位有勇有谋的外交人员去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北匈奴,班超自然成为最佳人选。

班超和从事郭恂一起,带领部下36人前往西域诸国。他们最先来到罗布泊西南的鄯善国(位于今新疆东南部)争取国王的支持,当时北匈奴也在极力争取鄯善王。班超一行刚到鄯善国时,国王非常客气地接待了他们,但几日后突然冷淡下来。班超意识到“必有匈奴使者来”,从而导致鄯善王改变了态度,随后便用计得到了确实消息。他与同伴商议:“我等在绝域,欲立大功;而匈奴使者仅来了几天,国王就开始冷淡我们。若将我们送与匈奴,将难于活命。”并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趁夜杀掉匈奴使者”,大伙一致同意。当夜,班超带领手下突袭匈奴使者营帐。班超亲手格杀3人,其部下斩杀30多人,其余百余敌人均被烧死。班超次日向鄯善王展示匈奴使者首级,此举震撼了鄯善国人,鄯善国遂归顺汉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名句也得到千古流传。

龟兹国使

此后,汉明帝和将军窦固对班超的智勇更加欣赏,派他继续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窦固要给班超增加人手,为班超所谢绝。在应对突如其来的战争时,班超特别善于以少胜多,“以夷制夷”。在先后平定西域50多个国家的过程中,西域各国派出的部队逐渐成为班超大军中的主力,而汉族军人实际上并不是太多。30年的时间里,西域与汉朝断绝65年的关系逐渐恢复。直到公元102年,班超才从西域返回洛阳。

班超在西域30年,为巩固汉朝西部疆域、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班超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规模与影响力不亚于张骞出使西域。

政治方面,班超联合西域诸国,成功瓦解并驱逐了北匈奴势力,切断了匈奴“右臂”,西域诸国配合汉军主力迫使北匈奴主力西迁中亚,加速了匈奴余部与其他各民族的融合。公元91年,汉军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中亚。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日渐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东汉末年,周边各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最多,史称“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匈汉杂居”。

经济生活方面,班超出使西域期间,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虽然没有成功,但为以后打通欧亚交通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域的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豌豆等)、胡瓜(黄瓜)、胡葱(大葱)、胡萝卜等植物和骆驼、驴、马等优良畜种传入中原,内地的丝绸织品和铁器等工艺品、生产品则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东西方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地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西域的人口数量也得到大幅度增长。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从西汉时的0.33万户、1.93万人增至3.2万户、8.3万人,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从西汉时的0.4万户、3.21万人增至1.5万户、5.2万人,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也从0.151万户增至2.1万户。

班超出使西域

文化方面,班超出使西域后,恢复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汉语、汉文字在西域少数民族中得到进一步传播,许多西域国王还取了汉文名字,如焉耆王广、尉犁王泛等。楼兰(西域古国名,国都楼兰城遗址位于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等国的官府文书也基本上用汉文书写,各种公文的用语、程式开始参照汉朝的规章。至东汉末年,《战国策》、《九九术》等汉文典籍也传到了西域诸国。可以说,班超出使西域后,汉族人将自己的语言、文字、思想、生产技术、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再次带到了西域,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西域文化,汉文化成为西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 班超

更多文章

  • 北匈奴西迁的主要原因 北匈奴西迁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匈奴

    北匈奴西迁,公元73年至91年,东汉联合南匈奴持续发动对北匈奴的战争,耿夔将一部分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北匈奴则逐渐向西后退,直至顿河、多瑙河流域,并以南俄罗斯大草原为基地,对罗马帝国发动战争,是致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成因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北匈奴西迁路线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

  • 东汉白虎观会议时间 白虎观会议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白虎观

    白虎观会议,指的是东汉章帝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

  • 东汉“戚宦之争”出现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戚宦之争

    戚宦之争指的是东汉中后期约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历史背景东汉中期,众多皇帝昏庸不堪,沉迷玩乐,结果使皇后逐渐把持政权。且从和帝开始,所有君主皆年幼继位,使得太后可以利用“垂帘听政”的方法来控制政权,太后提拔其亲戚,结果外戚掌握了政权。皇帝成长后,太后交回政权,皇帝由

  • 东汉“燕然勒功”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燕然勒功

    燕然勒功,拼音yānránlègōng,也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封燕然山铭》是东汉

  • 西域长史府和西域都护府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西域

    西域长史府,官署名,东汉时设置,是魏晋两朝在西域的前哨阵地,西域长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非常完备,对地区实行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建置沿革西域长史府,西汉末年,窦融见“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乃得为张

  • 王莽新朝历史介绍 新朝存在多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新朝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朝代,为西汉外戚王莽所建立。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为国有,无土地者由国家分配,一夫百亩,目的是解决西汉后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但是完全无法执行;禁赏奴婢;推广国营事业;改革币制等。唯新朝政令繁

  • 东汉统一战争地图 东汉统一战争顺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汉

    东汉统一战争是指东汉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十二年十一月,光武帝刘秀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的战争。战争背景割据状况更始元年(23年),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新莽王朝反动统治后,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和历史局限,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样,整个中国依旧陷于混战状态。然而人民渴望平息战乱,恢复安

  • 西汉末绿林军起义历史介绍 绿林军都有哪些首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绿林军

    绿林军(lùlínjūn),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绿林豪杰起义军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市境内)绿林山一代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因其驻扎在绿林山,故称这支义军为“绿林军”。新莽地皇四年,绿林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年号

  • 西汉末赤眉军起义历史介绍 赤眉军都有哪些首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赤眉军

    赤眉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赤眉军于天凤五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东莒县)起事,首领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与政府军对抗。几年之间发展到数万人,其中主要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因此以口头传令为主。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和卒史等名称,大多延用汉朝乡官的名称。赤眉

  • 王莽改制的内容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莽

    王莽改制(公元8年-公元23年),又称为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了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托古改制”措施。初始元年(8年),在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