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燕然勒功”历史事件介绍

东汉“燕然勒功”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138 更新时间:2023/12/22 1:25:59

燕然勒功,拼音yānránlègōng,也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封燕然山铭》是东汉永元(汉和帝年号,西元89年)年窦宪率领军大败北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纪功的摩崖文字,由随军出征的中护军班固撰文,宣扬了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最后一场大战的战绩与汉朝的德威。后以“燕然勒功”作为建立或成就功勋的典故。

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于2017年8月15日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

言原文

蒙古国杭爱山考古现场,齐木德道尔吉供图。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燕然勒石记功德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白话译文

大汉永元元年秋七月,国舅、车骑将军窦宪,恭敬天子、辅佐王室,理国事,高洁光明。就和执金吾耿秉,述职巡视,出兵朔方。军校们像雄鹰般威武,将士们似龙虎般勇猛,这就是天子的王师。六军俱备,及属国南单于、乌桓、氐羌侯王君长等人,共三万骑。战车疾驰,兵车四奔,辎重满路,一万三千多辆。统以八阵,临以威神,铁甲耀日,红旗蔽空。于是登高阙,下鸡鹿,经荒野,过沙漠,斩杀“温禺鞮王”,用其血涂鼓行祭;用“尸逐骨都侯”的血来涂刀剑之刃。然后四方将校横行,流星闪电,万里寂静,野无遗寇。于是统一区宇,举旗凯旋,查考害传图籍,遍观当地山河。终于越过“涿邪山”,跨过“安侯河”,登燕然山。践踏冒顿的部落,焚烧老上的龙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愤,光耀祖宗的神灵;下以稳固后代,拓宽疆域,振扬大汉的声威。此所渭一次劳神而长期安逸,暂时费事而永久安宁。于是封山刻石,铭记至德。铭辞说:威武王师,征伐四方;剿减凶残,统一海外;万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丰碑;广扬帝事,振奋万代。

创作背景

东汉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驾崩,年仅10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窦宪成为国舅,很快即被起用为侍中,控制大权。窦宪专横跋扈,无视朝廷法律,随意杀人。齐殇王的儿子都乡侯刘畅,因章帝丧事来朝吊问,乘机讨好了窦太后,得到一个宫内职位。窦宪怕刘畅受宠,妨碍他专擅朝政,竞派人将他刺杀。后来,事情暴露,窦宪被关在宫内,等候治罪。窦宪请求率军北征匈奴以赎死罪。当时正逢属国南匈奴请兵攻伐北匈奴,朝廷便拜窦宪为车骑将军,率大军出塞。窦宪北征匈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的。班固不知其中内情,随军出发,任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

大军从朔方三路北袭,窦宪遣各部将,率精骑万余,在稽落山(今蒙古达兰札达加德西北额布根山)大破北匈奴军队,前后俘获招抚匈奴部众二十万人,穷追北单于直至燕然山,大获全胜。窦宪与副将等登上远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并刻石纪功,颂扬汉军出塞三千里,奔袭北匈奴,破军斩将的赫赫战绩。

《封燕然山铭》被认为是我国有史记载的“边塞纪功碑”的源头,后世以“燕然勒功”这一成语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也泛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发现过程

历代以来,发现《封燕然山铭》石刻之事有多次记录,包括清代名将左宗棠部下张曜所访得之拓片,但具体位置一直未被确认。清代以来,在离杭爱山不远的新疆天山的东部,接连发现了汉与匈奴战役往后留下来的石刻,有些间隔燕然勒铭的年代只有四年。

1990年,两位牧民在蒙古国杭爱山南麓避雨时发现了一处汉字摩崖石刻,经当地有关专家几经研究,但一直未能成功释读。2014年,蒙方把这一情况告诉中国内蒙古大学著名蒙古学家齐木德道尔吉,并邀请他到蒙古国进行实地考察。2017年7月下旬,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和内蒙古大学专家组成联合考察队,来到蒙古国中戈壁省德勒格尔杭爱县对摩崖石刻进行实地考察。

2017年8月15日,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东汉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石刻位于蒙古国中戈壁省偏西南杭爱山一支脉(当地称此山为InilHairhan,北纬45°10′403″,东经104°33′147″,海拔1488m)向西南突出的红色岩石上,摩崖石刻宽1.3米、高约0.94米,离地高4米多。石刻凡260余字,考察队已成功释读其中220余字。

铭文意义

为确认北匈奴西迁提供确切的地理路径信息

内蒙古大学教授齐木德道尔吉认为,由于历史上中国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在地名等传承上语言不同,造成北方许多历史地理信息无法与今天的称呼对应,给研究和还原历史造成了不少困难。

对于北匈奴的西迁,也有了确切的地理路径信息。东汉永元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获得大胜,几乎全歼了北单于主力。当时,随军的班固写了《燕然山铭》。这在《后汉书·窦宪传》中有清晰记载。然而,古代没有经纬度的概念,原来的燕然山也是很大一片山脉,因此,《燕然山铭》的石刻具体地点在哪里一直没人知道。燕然山一战历史上非常著名。此战后,北匈奴脱离了漠北高原,往西远遁。

《封燕然山铭》是中国边塞记功碑的源头

窦宪破北匈奴之战

北京大学教授朱玉麒指出,我国的古人比较偏好用文字的办法把功勋记载在石刻上,至今能够看到最早的纪功石刻是石鼓文(石鼓文之前必定还有)。公元前八世纪左右的中国,就有记功石刻出现了。晚清时期的叶昌炽在《语石》中,依据功用,把纪功碑分出了几种类型,如秦始皇东巡刻石,也是纪功,但它不是为了留念战役的成功。战役成功的留念碑仅仅纪功碑的一种,叶昌炽归纳为“边庭诸将之纪功碑”,也可以简称为“边塞纪功碑”,由于许多的战役是发生在远离本土的边塞,发生在西域的战役留下的纪功碑,也简称“西域纪功碑”。

关于边塞纪功碑,如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源头,是《封燕然刻石》。如今蒙古高原上的杭爱山,史书上称燕然山。东汉时期发生在汉与匈奴之间的许屡次战役中,永元元(89)年在这个地方有过一场决议性的战役,使匈奴脱离了漠北高原,往西远遁。作为汉军统帅的车骑将军窦宪为了纪念这一场首要的战役,把记载成功的文字刻在了杭爱山的摩崖上,史称《封燕然山铭》。

虽然《封燕然山铭》被长期湮没,但其文字被记载在《后汉书》中。在我国历史上,相似这种边塞战役还有许多,所以这最早的“燕然刻石”就在后来唐诗宋词的边塞吟咏中传扬不停。假设对比一下,分外有意思:唐代是“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李峤《饯薛大夫护边》),人还没有抵达边关,就能够推想到这将来的战役必胜,必定能够提笔来写燕然勒铭的续篇;而宋朝呢,最有名的比方,便是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现已驻扎在了西北边关,还觉得是“燕然未勒归无计”,一点点没有凯旋的信仰。唐诗宋词,的确有它各自的年代气息在里边。

作者简介

班固(画像)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长子。九岁能文。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为父守丧时期,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建初年间基本完成。汉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章帝时,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他参与谋议,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借机捕他入狱,后于永元四年(公元92年)死于狱中。他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标签: 燕然勒功

更多文章

  • 西域长史府和西域都护府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西域

    西域长史府,官署名,东汉时设置,是魏晋两朝在西域的前哨阵地,西域长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非常完备,对地区实行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建置沿革西域长史府,西汉末年,窦融见“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乃得为张

  • 王莽新朝历史介绍 新朝存在多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新朝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朝代,为西汉外戚王莽所建立。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为国有,无土地者由国家分配,一夫百亩,目的是解决西汉后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但是完全无法执行;禁赏奴婢;推广国营事业;改革币制等。唯新朝政令繁

  • 东汉统一战争地图 东汉统一战争顺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汉

    东汉统一战争是指东汉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十二年十一月,光武帝刘秀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的战争。战争背景割据状况更始元年(23年),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新莽王朝反动统治后,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和历史局限,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样,整个中国依旧陷于混战状态。然而人民渴望平息战乱,恢复安

  • 西汉末绿林军起义历史介绍 绿林军都有哪些首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绿林军

    绿林军(lùlínjūn),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绿林豪杰起义军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市境内)绿林山一代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因其驻扎在绿林山,故称这支义军为“绿林军”。新莽地皇四年,绿林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年号

  • 西汉末赤眉军起义历史介绍 赤眉军都有哪些首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赤眉军

    赤眉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赤眉军于天凤五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东莒县)起事,首领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与政府军对抗。几年之间发展到数万人,其中主要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因此以口头传令为主。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和卒史等名称,大多延用汉朝乡官的名称。赤眉

  • 王莽改制的内容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莽

    王莽改制(公元8年-公元23年),又称为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了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托古改制”措施。初始元年(8年),在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

  • 汉高祖消灭异姓王地图 消灭异姓王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异姓王

    消灭异姓王,指的是刘邦称帝后,消除异姓王的整个过程。汉初异姓王的封地总面积超过了汉郡,他们拥有武装,行政自主,名为汉臣,实为汉廷不能控制的独立王国。汉高祖及其统治集团先后铲灭韩信、彭越、英布,其他几个异姓王也相继被杀、被废,仅存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解除了异姓王对汉朝的威胁。汉初封地布局图从前202

  • 西汉“白马之盟”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刘氏诸王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一种盟约,也是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刘邦立下白马之盟画作起因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为了打败项羽,采取拉拢其他诸侯王的外交策略,从而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在战后不得不与这些与他结盟诸侯王分享果实。而且在战争中,汉王刘邦迫于形势又把手下一些战功卓著的将领封

  • “临朝称制”的历史由来 临朝称制的女性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临朝称制

    临朝称制是中国西汉时期吕后所开辟的,指的是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

  • 汉匈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汉匈战争的过程及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匈战争

    汉匈战争,又称汉匈百年战争,指西汉初年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双方各有胜负,前后历经130余年。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36年,西汉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战争期间双方战争和和亲交替进行,战争结果是汉朝将匈奴本部逐往戈壁沙漠以北;而匈奴南北分裂后,迁往西域的北匈奴也被西征的汉军击败。1.第一阶段:胡强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