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域长史府和西域都护府的区别

西域长史府和西域都护府的区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68 更新时间:2024/2/12 13:06:21

西域长史府,官署名,东汉时设置,是魏晋两朝在西域的前哨阵地,西域长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非常完备,对地区实行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建置沿革

西域长史府,西汉末年,窦融见“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乃得为张掖属国都尉。融大喜,即将家属而西。既到,抚结雄杰,怀辑羌虏,甚得其欢心,河西翕然归之。东汉初年河西窦及凉州马归汉,107年东汉罢西域都护府,123年以班勇为西域长史,此后三通三绝,西域一直以长史行都护之职,治柳中城(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三国魏移治海头城(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西北岸楼兰遗址)。辖境相当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塔里木河流域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以南、塔什干以东地区。三国魏时,蜀汉诸葛亮欲西征西域,南下南中孟获,东联辽东公孙氏,姜维亦欲西征《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诸葛亮集》:“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

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继灭蜀后又灭吴国,统一中原,继而投入西域的经营。西晋对西域的管辖沿袭了曹魏旧制,仍在楼兰设立西域长史府,还有戊已校尉和宜禾都尉协同工作,管辖西域;在高昌设立戊已校尉,领导屯田戍守。西晋在鄯善置鄯善郡,楼兰文书还显示,鄯善则有“长史、司马、主簿、功曹、录事、兵曹、书佐、门吏诸称”。西域长史府设有长史、司马、主薄、从郎中、录事、兵曹、功曹、仓曹、水曹等官职。西域长史向西域各国转达中央政府和敦煌太守的命令,迎送并保护中央派往西域去慰问各国的特使,反映西域各国情况,迎送西域各国进京朝贡的使者,维护西域南道与中道商队的安全。

晋武帝死后,先后发生“八王之乱”,因司马懿屠辽东,内置并州等错误战略,慕容鲜卑、南匈奴乘机南下,后又灭西晋,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凉州刺史张轨以窦融为榜样建立河西前凉政权,前朝在楼兰的西域长史归顺前凉。不久,前凉发兵征讨割据高昌的戊已校尉赵贞,并在高昌设郡,成为高昌首次出现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也是中原汉人政权在高昌正式设郡之始。高昌郡下设高昌、田地、横截、高宁等县,县下设乡、里,各设督邮、啬夫等职。前凉还保留了前朝西域官职,西域长史(或称西域都护)、戊已校尉、伊吾都尉、玉门大护军,与敦煌郡、晋昌郡、高昌郡同属前凉沙州刺史统辖。前凉还派凉州大马先后征服鄯善、龟兹、焉耆、尉犁等,西域并降。鄯善王元孟献女,号曰美人,张骏迎娶元美人封为前凉妃,于阗、车师前部恢复遣使进贡。

376年,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灭了前凉,西域随之归入其统治。此后西域动荡不已。前秦对西域采取安抚之策,使西域10余国前往前秦长安朝贡,其中鄯善、车师前部王“请依汉制都护故事”,愿引军安定动荡的西域。383年,汉氐混血吕光率大军赴西域,恢复前朝对西域的统治。期间,因前秦攻东晋,淝水大败,中原大乱,前秦王被杀,吕光在返还至河西时,便在姑藏(今武威)建立后凉政权。此政权命短,于403年亡于后秦,国土三分为北凉、南凉及西凉。西凉王李暠在前秦时官拜高昌侯,西凉建立后据有高昌郡,并于高昌郡置五经博士。今在高昌古城遗址出土有418年的衣物,写有“高昌郡高昌县都乡孝敬里民韩渠妻”,可为一证。后又出现了由沮渠蒙逊后裔建立的后北凉和以张轨为榜样的汉人李暠后裔建立的后西凉政权,两者相互攻伐并争夺西域的局面。

由于东晋偏安江南一隅,真正管理西域的只有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从329年前凉在高昌设郡始,到430年北凉称臣于北魏,前后100余年。十六国北凉段业置西戎校尉府。

西域长史

东汉后期统领西域诸国长官。秩禄未详。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以军司马班超为西域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西域长史始于此,时未置西域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又以班超为都护,以徐斡为长史,长史之职略如副都护。安帝永初元年(107),都护、长史皆罢。东汉延光二年(123),复以班勇为西域长史,治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执行都护任务。自此遂以长史行都护职,至灵帝时连任不绝。其姓名见于史册,章帝时有班超,和帝时有徐斡、赵博,安帝时有索班、班勇,桓帝时有赵评、王敬,灵帝时有张晏。长史驻地不一,班超、徐斡驻疏勒,索班驻伊吾,班勇驻柳中,赵评、王敬驻于阗,余不详。以后魏、晋、前凉也有李柏等人任此官,治楼兰故城(今新疆罗布泊西北)。

官职机构

东汉的班超在保持西域政权稳定、交通畅达,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儿子班勇从小在西域长大,也是东汉时期在西域的著名活动家。公元123年,班勇出任西域长史,先是率领500名兵士屯驻在柳中城(今吐鲁番境内),第二年,班勇又率士卒驻屯楼兰。

班超像

从楼兰古城发现的大量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和汉文文书中,最早的年号是三国时魏少帝曹芳嘉平四年的,即公元252年;属于曹魏时期的木简还魏元帝曹奂的景元四年、五年和咸熙二年、三年、五年等木简(相当于公元263~268年);西晋时期的木简有泰始二年、四年、五年、六年(相当于公元266~270年);最晚的是建兴十八年(公元330年)的,此外还有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的。可以确认魏晋时期在西域地区仍设有西域长史,负责处理这一地区的行政、军事事务,楼兰城则是西域长史府的所在地。

西域长史府,是魏晋两朝在西域的前哨阵地。西域长史府的规模,可能是介于郡、县之间,同时又具有军屯的特点。出土的木简简文中记录的西域长史府下的属官有:长史、主簿、功曹史、兵曹史;还有录事掾(yuàn)、仓曹掾、功曹掾、监量掾、监仓掾;铠曹、水曹、帐下将、伍百、马下、领下、消工等。上述的官职中,有些是专管屯田的官吏。

西域长史在行政上隶属于凉州刺史节度。但由于凉州州治(武威)相对楼兰较远,实际上是受敦煌郡直接管辖。到了前凉时期,将西域长史归入沙州,成为内地行政组织的一部分了。

在西域长史治所内,有完整的行政机构,其衙署在楼兰城内占据中心的位置,规模较大。西域长史对楼兰城和楼兰地区的居民实行户籍控制,设司法刑狱,建立邮行网,社会生活有明显的汉族色彩。

西域长史府下设有军队,除屯田外,还负责维护社会治安。总之,西域长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非常完备,对这一地区实行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魏晋时期,在楼兰屯田的规模很大,士卒们开垦荒地,修渠筑坝,种植各类作物,使当年楼兰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由于引水灌溉是维护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命脉,所以那时常以兵士守堤防卫。在楼兰城外,考古队员们在楼兰古城外边找到了人工渠道的痕迹,并且在城外密集的雅丹地形中发现了古代的农田和灌渠。只是星转斗移,沧海桑田,昔日的农田和绿洲,已完全沦为荒漠了。

考古发现

中国考古工作者还曾得到了这样一枚木简,其正面文字是:

将张佥部见兵廿一人

大麦二顷已截廿亩

下糜九十亩溉七十亩

小麦卅七亩截廿九亩

禾一顷八十五亩灌廿亩莇九十亩

背面文字是:

将梁襄部见兵廿六人

大麦六十六亩已截五十亩

下糜八十亩溉七十亩

小麦六十二亩溉五十亩

禾一顷七十亩,莇五十亩。

溉五十亩。

这枚木简记载的是屯田将张佥领士兵21人,共种田512亩;将梁襄部领士兵26人,共种田379亩;所种的粮食有:大麦、小麦、禾(即粟)、糜。简文中还清楚地写明了这些农田已灌溉过的有多少,已锄过的有多少等等。

楼兰城中发现的木简中,年代最晚的是建兴十八年(公元330年)的木简。“建兴”是西晋愍帝司马邺的年号。“建兴”年号只用了4年,而楼兰城中却出现了建兴十八年的木简。在新疆的吐鲁番地区还发现过建兴三十六年和建兴四十八年的柩铭和木简。西晋在公元316年便被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政权灭亡,西晋皇室司马氏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立司马睿为皇帝,改元建武,大兴。中国北方则形成了各路豪强割据一方的局面,包括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吐鲁番、楼兰地区等都在原西晋凉州刺史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的势力范围内。张轨及其子张实仍保留了建兴的年号,考古工作者在楼兰、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建兴年号的实物,就是这一历史的反映。

隶属敦煌

“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於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出使罗马

班超转战于西域时,曾于公元97年,遣属吏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至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都城和椟城,后历阿蛮、斯宾、于罗,而抵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欲渡。安息西界船人对他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一二岁者,故入海皆赉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海上女妖塞壬),数有死亡者。”安息国王一口咬定说到罗马必须渡海而且正常出海要坐三年船并且各种危险,因轻信当地人之言论,甘英听罢放弃西行,甚为可惜。

标签: 西域

更多文章

  • 王莽新朝历史介绍 新朝存在多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新朝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朝代,为西汉外戚王莽所建立。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为国有,无土地者由国家分配,一夫百亩,目的是解决西汉后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但是完全无法执行;禁赏奴婢;推广国营事业;改革币制等。唯新朝政令繁

  • 东汉统一战争地图 东汉统一战争顺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汉

    东汉统一战争是指东汉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十二年十一月,光武帝刘秀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的战争。战争背景割据状况更始元年(23年),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新莽王朝反动统治后,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和历史局限,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样,整个中国依旧陷于混战状态。然而人民渴望平息战乱,恢复安

  • 西汉末绿林军起义历史介绍 绿林军都有哪些首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绿林军

    绿林军(lùlínjūn),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绿林豪杰起义军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市境内)绿林山一代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因其驻扎在绿林山,故称这支义军为“绿林军”。新莽地皇四年,绿林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年号

  • 西汉末赤眉军起义历史介绍 赤眉军都有哪些首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赤眉军

    赤眉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赤眉军于天凤五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东莒县)起事,首领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与政府军对抗。几年之间发展到数万人,其中主要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因此以口头传令为主。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和卒史等名称,大多延用汉朝乡官的名称。赤眉

  • 王莽改制的内容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莽

    王莽改制(公元8年-公元23年),又称为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了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托古改制”措施。初始元年(8年),在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

  • 汉高祖消灭异姓王地图 消灭异姓王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异姓王

    消灭异姓王,指的是刘邦称帝后,消除异姓王的整个过程。汉初异姓王的封地总面积超过了汉郡,他们拥有武装,行政自主,名为汉臣,实为汉廷不能控制的独立王国。汉高祖及其统治集团先后铲灭韩信、彭越、英布,其他几个异姓王也相继被杀、被废,仅存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解除了异姓王对汉朝的威胁。汉初封地布局图从前202

  • 西汉“白马之盟”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刘氏诸王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一种盟约,也是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刘邦立下白马之盟画作起因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为了打败项羽,采取拉拢其他诸侯王的外交策略,从而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在战后不得不与这些与他结盟诸侯王分享果实。而且在战争中,汉王刘邦迫于形势又把手下一些战功卓著的将领封

  • “临朝称制”的历史由来 临朝称制的女性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临朝称制

    临朝称制是中国西汉时期吕后所开辟的,指的是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

  • 汉匈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汉匈战争的过程及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匈战争

    汉匈战争,又称汉匈百年战争,指西汉初年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双方各有胜负,前后历经130余年。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36年,西汉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战争期间双方战争和和亲交替进行,战争结果是汉朝将匈奴本部逐往戈壁沙漠以北;而匈奴南北分裂后,迁往西域的北匈奴也被西征的汉军击败。1.第一阶段:胡强汉

  • 西汉“诛吕安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西汉

    诛吕安刘发生在汉高后八年(前180年),也就是西汉建立后的第二十三年一直到汉孝文帝即位的66天,这期间连续发生两场政变:诛吕政变和安刘政变,诛吕安刘是总称。皇太后吕雉驾崩前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吕产为相国,执掌汉朝军政大权。吕雉同时任命宿将灌婴为大将军发兵镇守荥阳,以防东方刘氏诸王起兵篡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