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 三国鼎立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示意图

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 三国鼎立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示意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603 更新时间:2024/1/21 3:10:13

三国鼎立(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形势

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

1.先理强,后理弱

先是以“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这不仅是针对巴蜀豪强,而且也包括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入川的外地将领权贵。如:鼓羕有功劳,但也因为有过失而被诸葛亮流放;杨洪“忠清宽亮,忧公如家”,被擢升为蜀郡太守。这个政策后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基本上形成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社会局面。理强的另一项政策是恢复盐铁官营。盐铁早在秦汉时期就是巴蜀地区的主要生产部门,后逐渐为当地的豪强所垄断,这严重地影响了蜀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鉴于此,刘备和诸葛亮入川后,便恢复盐铁官营,设司金中郎将专管盐铁生产,严禁私家开采煮铸,后来“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其次是“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者,无尽民财”如:诸葛亮注意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对于“国之所资”的都江堰工程,征发一千两百名壮丁进行维护,以保证当地的农田灌溉。

诸葛亮

2.实行屯田制

针对地域狭小的蜀汉来说,最大限度的发挥劳动力的作用,非常重要。诸葛亮因地制宜,除在巴蜀以北的汉中地区实行兵农合一的屯田外,还在关中的部分地区屯田,“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蜀汉的经济问题。

以上两项经济措施的实行,使巴蜀、汉中出现了一派“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的繁荣景象。因此,蜀汉便具备了与东吴、曹魏相抗衡的经济实力。

东吴方面:孙权采取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相比曹魏来说,东吴遭受的战乱破环较轻,经济也没有受到较大破坏,且因躲避战祸北方大量的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如:孙权推广的两牛一犁的“耦耕法”改变了东吴不少地区采用的原始“火耕水耨法”,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有的地方亩产水稻有三斛之多。

东吴也广行屯田,有民屯、军屯两种形式,孙权在政策上也明确规定屯田士卒“不服他役,春惟知。他的这些政策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发展了生产。

东吴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扩大了海外交往和域外贸易。如:赤乌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和诸葛直率兵1万,经过台湾海峡到达夷州(今台湾省),开始了古代大陆与台湾进行经贸交流的先河。东吴的使臣还远至林邑(今越南)、扶南(今柬埔寨)等东南亚诸国。“其海外交往范围辽阔”,“近者三五千里,远者两三万里”。由此可见,东吴针对自己的经济特点和地理环境,实行的经济措施不仅发展了自身的经济实力,而且具备了与曹魏、蜀汉三足鼎立的经济实力。

综上所述,无论曹魏和蜀汉,还是东吴,三方都立足于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经济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恢复和发展了当地的经济,而且形成了经济均衡发展的三大区域,成为三方形成鼎立的经济基础。这是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

曹操

3.三国鼎立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存在,是由各方面条件造成的。政治上,曹操团结了中原的地主豪强,孙权以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为支柱,刘备则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操虽占有廣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这些就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原因。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而这只是暂时的分裂,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况且三个国家谁也不敢懈怠,竞争成为最好的动力催化剂,有了竞争,进步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所以三国鼎立局面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标签: 三国鼎立

更多文章

  • 中书省的主要职权 中书省最高长官是什么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简介中书省是古代政权体系中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叫做熟拟,亦称熟状拟定,有详拟定稿之意。中书熟拟送呈皇帝,皇帝只亲览批阅,御印可其奏,称印画。经此手续后,便可降出奉行。即是说,皇帝对政府所下一切最高命令有其同意权,宰相出旨,只求皇

  • 三国曹魏“九品中正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简介九品中正制一直到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 三国历史之蜀汉历史介绍 蜀汉历代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蜀汉

    蜀汉(公元221263),即季汉(西汉、东汉的延续),三国之一,刘备建立,国号为“汉”,共历二帝,四十三年。简介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

  • 三国历史之东吴历史介绍 东吴历代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东吴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也称东吴、孙吴,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历史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孙坚任长沙太守,曾带兵参与讨伐董卓。191年(初平三年

  • 曹丕伐吴为何大败 曹丕伐吴战死多少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丕

    曹丕伐吴,是魏文帝曹丕曾在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两次入侵敌国东吴。简介曹丕伐吴形势图三国时期,曹魏开国之君魏文帝曹丕曾于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二次入侵敌国东吴,起因是当吴名义上还是魏的附庸时,吴主孙权拒绝将儿子孙登作为人质送往魏廷。这些入侵被分为两部分。第一波

  • 三国东吴“二宫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二宫之争主要参与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二宫之争

    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发生于三国时期242年-250年,东吴孙和与孙霸之间争夺太子之位的政治事件。简介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孙权改立第七子孙亮为太子。背景赤乌四年五月(241年),孙权长子孙登逝世。

  • 东汉“明章之治”出现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明章之治表现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指的是中国古代东汉汉明帝、汉章帝的统治时期。背景汉明帝刘庄聪慧异常,勤学好读书,天赋很高。年幼时就能读懂《春秋》和《尚书》等儒家经典。光武帝十分宠爱他,并改立他为皇太子。57年二月,光武帝去世,太子刘庄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平”,是为汉明帝。汉明帝即位后,没有辜负光

  • 东汉军事家外交家定远侯:班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出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秦汉时期,匈奴一直是中原以北地区的霸主,与中原政权摩擦不断,双方势力在西域的冲突此起彼伏,匈奴往往以西域为跳板进入河西地区掠夺汉朝边境。西汉末年,王莽篡位,

  • 北匈奴西迁的主要原因 北匈奴西迁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匈奴

    北匈奴西迁,公元73年至91年,东汉联合南匈奴持续发动对北匈奴的战争,耿夔将一部分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北匈奴则逐渐向西后退,直至顿河、多瑙河流域,并以南俄罗斯大草原为基地,对罗马帝国发动战争,是致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成因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北匈奴西迁路线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

  • 东汉白虎观会议时间 白虎观会议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白虎观

    白虎观会议,指的是东汉章帝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