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丕伐吴为何大败 曹丕伐吴战死多少大将

曹丕伐吴为何大败 曹丕伐吴战死多少大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236 更新时间:2024/1/18 22:25:23

曹丕伐吴,是魏文帝曹丕曾在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两次入侵敌国东吴。

简介

曹丕伐吴形势图

三国时期,曹魏开国之君魏文帝曹丕曾于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二次入侵敌国东吴,起因是当吴名义上还是魏的附庸时,吴主孙权拒绝将儿子孙登作为人质送往魏廷。这些入侵被分为两部分。第一波进攻在222-224年,直至曹丕下令总撤退。第二波也是最后一波则在225年。

背景

在蜀汉皇帝刘备于猇亭之战败于孙权军前,孙权从归顺曹丕之举中得益,寄望曹丕能在他与刘备的冲突中相助。但对孙、曹双方而言,此举都不得人心,以14年前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孙权方为尤甚。孙权被曹魏封为吴王,吴因而被视为魏的附庸国,孙权及其部将也为此感到不自在。而当刘备关键性地败于猇亭后,孙权军中更认为和魏联盟不再是吴政权存留的保障,已经没有必要。孙权也显示出了计划提前结束联盟的迹象。

曹丕画像

随着时间的发展,曹丕维持吴蜀敌对关系的计划也随着孙权和刘禅重建联盟而破产。在一次意图改善和孙氏关系的尝试中,他要求将孙权长子孙登送到洛阳为人质。但孙权拒绝了,后来对曹丕道歉,称儿子尚幼,未曾娶妻,父子之情难舍,一旦离乡会水土不服。曹丕没有发作,也没有按下此事。但曹丕很快再要求孙登入质,再遭拒绝。

魏吴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化,最终曹丕攻打孙权。孙权屡次派使节和谈,皆未遂。不久,孙权于222年十月建号,宣告和魏脱离臣属关系。

222年秋,魏征东大将军曹休率舰队沿资江而下直至吴建威将军领丹杨太守吕范指挥把守下的洞口要塞。吕范迁前将军。魏军初期的努力使其在对吴战斗中取得成功,吕范遭遇大风翻船,死数千人,于是败于洞浦。但吴扬威将军孙韶和建武将军徐盛率领的援军使魏水军的进攻陷入僵局。曹休命镇东将军臧霸追敌,不利,将军尹礼被吴偏将军全琮与徐盛枭首。战斗在223年晚春结束。

战役

江陵之战(223年)

曹真画像

在更远的长江西面,魏上军大将军曹真、左将军张郃、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从襄阳攻打吴治下的荆州要塞。魏帝曹丕也亲临宛城以助声势。223年正月,张郃败吴将孙盛,吴军溺死数千人,张郃于是夺据江陵中洲。曹真和夏侯尚破孙权军于牛渚屯,围江陵。吴左将军诸葛瑾率援军到,被夏侯尚击退。江陵吴军在征北将军朱然统领下,多得病,能战者只有五千人。但朱然面对曹真长达六个月的攻势无惧色,反而激励将士,乘隙攻破魏两屯。夏侯尚想乘船入渚中安营搭设浮桥,议论此事的多以为江陵必破。侍中董昭却认为此举犯兵家大忌,魏军精锐将处险境,一旦再加上江水暴涨,夏侯尚军就自身难保了。于是曹丕诏夏侯尚赶紧出渚,在吴人攻击下,魏军勉强得脱。赶来援救的吴平北将军潘璋已制作荻筏,计划点上火顺流而下,烧毁夏侯尚浮桥,因夏侯尚退军,也就没有实行。十天后江水果然大涨,曹丕叹服董昭审慎。魏营又为瘟疫所苦,曹丕命诸军解围撤退。

濡须之战(222-223年)

第三次入侵并非指向长沙或荆州地区,但离吴王孙权更近。孙权已故部下折冲将军甘宁曾帮助占领魏在扬州的前哨、在今巢湖东湾的濡须,魏大司马曹仁因而率步骑数万攻濡须。曹仁扬言攻打羡溪,诱吴濡须督朱桓分兵相救,再派大军径奔濡须,真正攻打羡溪的其实是散骑常侍蒋济。朱桓还没追回派往羡溪的军队,曹仁已经杀到。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诸将害怕,但朱桓却自认为用兵胜过曹仁。朱桓偃旗息鼓,示弱,诱曹仁来攻。曹仁派儿子曹泰攻濡须城,将军常雕、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攻打朱桓部曲妻子所在的中洲。蒋济认为不可,曹仁不听,亲率万人留在橐皋为曹泰等人后援。朱桓派别将击常雕,亲自拒曹泰,曹泰烧营而退。朱桓斩杀常雕,生擒王双,魏军溺死及被杀者千余人。

曹仁最终也随其余诸军一同撤退。

蕲春之战

魏前将军张辽屯合淝,深为东吴所忌,但在本次伐吴之战中,于222年病亡。而曹仁也在回师后不久于223年三月过世。

先前吴戏口守将晋宗叛投魏,被任命为魏在长江以北的新要塞蕲春的太守,数次侵吴,想袭击安乐救走被作为人质的家属。孙权恨晋宗,223年六月,命吴后将军贺齐攻之,虽然天气极热不利行军,但贺齐还是成功攻破蕲春,俘获了晋宗。

曹丕两幸广陵

224年八月,曹丕治水军,九月至广陵。吴人很害怕,在徐盛(已迁为安东将军)建议下沿江从石头城到江乘一路设疑城,一晚上就完成了。曹丕隔江望见,认为东吴有人才,未可图,魏军也感到忌惮,于是退军。

225年八月,曹丕再出舟师,十月行幸广陵故城阅兵,士兵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和建业(今江苏南京)隔长江相对。但孙权严守,加之冬季天气大寒,结了冰,船不能入江,因此曹丕迎战孙权取胜的希望渺茫。他叹气,下令撤军。孙韶派部将高寿率敢死者五百人抄路夜袭曹丕,曹丕大惊,高寿获其副车、羽盖而还。

标签: 曹丕

更多文章

  • 三国东吴“二宫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二宫之争主要参与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二宫之争

    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发生于三国时期242年-250年,东吴孙和与孙霸之间争夺太子之位的政治事件。简介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孙权改立第七子孙亮为太子。背景赤乌四年五月(241年),孙权长子孙登逝世。

  • 东汉“明章之治”出现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明章之治表现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指的是中国古代东汉汉明帝、汉章帝的统治时期。背景汉明帝刘庄聪慧异常,勤学好读书,天赋很高。年幼时就能读懂《春秋》和《尚书》等儒家经典。光武帝十分宠爱他,并改立他为皇太子。57年二月,光武帝去世,太子刘庄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平”,是为汉明帝。汉明帝即位后,没有辜负光

  • 东汉军事家外交家定远侯:班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出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秦汉时期,匈奴一直是中原以北地区的霸主,与中原政权摩擦不断,双方势力在西域的冲突此起彼伏,匈奴往往以西域为跳板进入河西地区掠夺汉朝边境。西汉末年,王莽篡位,

  • 北匈奴西迁的主要原因 北匈奴西迁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匈奴

    北匈奴西迁,公元73年至91年,东汉联合南匈奴持续发动对北匈奴的战争,耿夔将一部分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北匈奴则逐渐向西后退,直至顿河、多瑙河流域,并以南俄罗斯大草原为基地,对罗马帝国发动战争,是致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成因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北匈奴西迁路线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

  • 东汉白虎观会议时间 白虎观会议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白虎观

    白虎观会议,指的是东汉章帝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

  • 东汉“戚宦之争”出现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戚宦之争

    戚宦之争指的是东汉中后期约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历史背景东汉中期,众多皇帝昏庸不堪,沉迷玩乐,结果使皇后逐渐把持政权。且从和帝开始,所有君主皆年幼继位,使得太后可以利用“垂帘听政”的方法来控制政权,太后提拔其亲戚,结果外戚掌握了政权。皇帝成长后,太后交回政权,皇帝由

  • 东汉“燕然勒功”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燕然勒功

    燕然勒功,拼音yānránlègōng,也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封燕然山铭》是东汉

  • 西域长史府和西域都护府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西域

    西域长史府,官署名,东汉时设置,是魏晋两朝在西域的前哨阵地,西域长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非常完备,对地区实行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建置沿革西域长史府,西汉末年,窦融见“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乃得为张

  • 王莽新朝历史介绍 新朝存在多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新朝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朝代,为西汉外戚王莽所建立。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为国有,无土地者由国家分配,一夫百亩,目的是解决西汉后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但是完全无法执行;禁赏奴婢;推广国营事业;改革币制等。唯新朝政令繁

  • 东汉统一战争地图 东汉统一战争顺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汉

    东汉统一战争是指东汉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十二年十一月,光武帝刘秀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的战争。战争背景割据状况更始元年(23年),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新莽王朝反动统治后,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和历史局限,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样,整个中国依旧陷于混战状态。然而人民渴望平息战乱,恢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