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末张鲁为何能盘踞汉中二十多年?

东汉末张鲁为何能盘踞汉中二十多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40 更新时间:2023/12/26 2:31:19

汉灵帝光和七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因为朝廷内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又无力管辖地方势力,在这个复杂的乱世,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人物,在各路割据势力中,一个割据政权最为特殊,他就是割据汉中的张鲁政权。

张鲁,字公祺,本是沛国丰邑人。他是西汉张良的十三世孙,也是因为这个关系造就了他不一样的身份,为什么说他最为特殊,主要是因为张鲁政权可以说是当时唯一的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当时的张鲁既是宗教领袖也是政治领袖。他的祖父张道陵曾在鹄鸣山中学道,之后创建了教会信徒入教,需要缴纳五斗大米,被称为“五斗米道”,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

在张陵死后,张衡继行其道。张衡死,张鲁成为第三任天师。后张鲁通过其母与刘焉家的关系,被刘焉任命为督义司马,领兵夺取了汉中,并在刘焉的授意下截断斜谷道,杀害朝廷使者。194年,刘焉病死,刘璋继任,随后刘璋以张鲁不听调动为由杀了张鲁的母亲及全家人,以庞羲为巴郡太守。与刘璋决裂后的张鲁自号“师君”,用他的鬼道教化百姓,在汉中建立起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割据汉中时,实行以五斗米道为特征的无为之治,他教以诚信为本,教人为善,一时间张鲁统治尤为坚固,汉中局势在多年时间内保持了大体稳定。建安十六年,曹操出兵讨伐马超韩遂等西凉军阀,不少人逃往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五斗米道进一步扩大,张鲁在汉中二十多年,信徒众多,成为汉末一支颇有实力的割据势力。

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亲征汉中,张鲁想要投降曹操。但张鲁弟张卫不听,率数万人马坚守阳平关,为曹操所破。临行前张鲁让人把府库里的东西清点好,封好粮仓财物,曹操对张鲁的行为深加赞许,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同时还加封张鲁的五个儿子为列侯,食邑一万户,并替自己的儿子曹宇娶张鲁女儿为妻。张鲁也于建安二十一年去世,谥号原侯,葬于邺城东。

标签: 张鲁

更多文章

  • 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 三国鼎立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示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

  • 中书省的主要职权 中书省最高长官是什么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简介中书省是古代政权体系中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叫做熟拟,亦称熟状拟定,有详拟定稿之意。中书熟拟送呈皇帝,皇帝只亲览批阅,御印可其奏,称印画。经此手续后,便可降出奉行。即是说,皇帝对政府所下一切最高命令有其同意权,宰相出旨,只求皇

  • 三国曹魏“九品中正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简介九品中正制一直到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 三国历史之蜀汉历史介绍 蜀汉历代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蜀汉

    蜀汉(公元221263),即季汉(西汉、东汉的延续),三国之一,刘备建立,国号为“汉”,共历二帝,四十三年。简介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

  • 三国历史之东吴历史介绍 东吴历代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东吴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也称东吴、孙吴,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历史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孙坚任长沙太守,曾带兵参与讨伐董卓。191年(初平三年

  • 曹丕伐吴为何大败 曹丕伐吴战死多少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丕

    曹丕伐吴,是魏文帝曹丕曾在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两次入侵敌国东吴。简介曹丕伐吴形势图三国时期,曹魏开国之君魏文帝曹丕曾于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二次入侵敌国东吴,起因是当吴名义上还是魏的附庸时,吴主孙权拒绝将儿子孙登作为人质送往魏廷。这些入侵被分为两部分。第一波

  • 三国东吴“二宫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二宫之争主要参与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二宫之争

    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发生于三国时期242年-250年,东吴孙和与孙霸之间争夺太子之位的政治事件。简介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孙权改立第七子孙亮为太子。背景赤乌四年五月(241年),孙权长子孙登逝世。

  • 东汉“明章之治”出现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明章之治表现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指的是中国古代东汉汉明帝、汉章帝的统治时期。背景汉明帝刘庄聪慧异常,勤学好读书,天赋很高。年幼时就能读懂《春秋》和《尚书》等儒家经典。光武帝十分宠爱他,并改立他为皇太子。57年二月,光武帝去世,太子刘庄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平”,是为汉明帝。汉明帝即位后,没有辜负光

  • 东汉军事家外交家定远侯:班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出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秦汉时期,匈奴一直是中原以北地区的霸主,与中原政权摩擦不断,双方势力在西域的冲突此起彼伏,匈奴往往以西域为跳板进入河西地区掠夺汉朝边境。西汉末年,王莽篡位,

  • 北匈奴西迁的主要原因 北匈奴西迁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匈奴

    北匈奴西迁,公元73年至91年,东汉联合南匈奴持续发动对北匈奴的战争,耿夔将一部分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北匈奴则逐渐向西后退,直至顿河、多瑙河流域,并以南俄罗斯大草原为基地,对罗马帝国发动战争,是致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成因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北匈奴西迁路线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