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政治、经济和文艺方面杨炎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在政治、经济和文艺方面杨炎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361 更新时间:2024/1/19 10:00:45

杨炎(727年781年),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人。唐代宰相、财政学家,“两税法”的创议者和推行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杨炎早有文名,进入河西节度幕府。唐代宗时,历任兵部郎中、山南副元帅判官、礼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受宰相元载提拔,迁吏部侍郎。元载被杀后,贬为道州司马。唐德宗李适即位后,受宰相崔佑甫举荐重新入朝,官至中书侍郎(后调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为宰卢杞陷害,调任左仆射,又贬为崖州司马,旋即坐罪赐死,时年五十五岁。杨炎在唐德宗年间参与财税改革、尤其是创立了两税法,对中唐政局起到积极作用,对后世也影响深远。然而他睚眦必报,又党附元载、陷害刘晏,故亦招致争议。其文集多已散佚,但仍有诗文若干篇传世。

主要成就

经济

两税法

唐朝初年,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到唐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这时,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官府不管实际情况,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至此,租庸调制积弊甚久。到唐肃宗至德年间,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而征收赋税的官吏借机对百姓进行侵夺,百姓无旬无月不在纳税,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姓百无四五。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两税法系将租庸调和户税、地税及各项杂征合并,统一征收,且以户税、地税为基础,一为户,一为地,课丁之名不存。户税系以资产等第为课税依据,无课户与不课户之别。两税法主要是以户税为基础,以人的资产为征课对象,“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是两税法的实质所在。

第二,征收的物品。以往日的户税、地税为基础,一为钱,一为谷粟。当时有所谓“两税斛斗、钱物”的说法,斛斗指两税法内的地税,钱物指两税法的户税。两税法系以户税为主,户税征钱,故两税也以钱为标准。

第三,征收的税率。两税法规定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现居为依据,交纳“居人之税”。至于行商按三十分之一纳税。两税法税率的计算基础,是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总数所应交纳的钱谷总额分摊到各州县,按各户贫富等级交纳。其中“田亩之税”部分,仍按上列规定缴纳谷粟,其余各税一律折合货币交纳,并以此为嗣后各年应交税额的标准。

第四,缴纳时期。分夏秋两季缴纳,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税,而租庸调则无此规定,此为两税法的特点,亦为其命名的由来。

两税法执行以后,有利有弊,从其有利方面而言:(1)简化税制。两税法代替了租庸调,将当时存在的各个复杂税种合并统一征收,使纳税项目减少,纳税时间集中,纳税手续简化。史称两税法实行后,“天下便之”。(2)扩大纳税面。租庸调纳税人只限于课户,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均须纳税。包括官吏、浮案客户及不定居的商贾在内。(3)按资产课税较之按人丁课税为合理。租庸调“以人丁为本”,两税法则以资产为差,符合纳税人负担能力原则。(4)两税法实行后,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权力。所谓“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在实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严重缺点,如财政上仍然入不敷出;随意加征,人民不堪其苦;人民纳税时,受实物货币折换的损失等。

对于两税法的推行,也有学者从政治斗争的角度进行理解,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杨炎与刘晏争夺财权的政治工具。就此,学术界存在争议。无论如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在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公赋独立

杨炎在财政方面的成就,还包括将国家岁入由人主私藏改归政府,划分国库与私库之别。唐中央财赋,本储存在太府寺所属的左藏库。由太府每年四季报告,尚书省的比部进行审核。安史之乱后,第五琦担任度支使、盐铁使,京城中豪绅很多,索取赏赐不加节制,第五琦无法制止。他就上奏朝廷,请将左藏所贮全部贮藏归大盈内库,由宦官来掌管,皇帝也认为如此取用方便。遂将租赋移贮宫廷的大盈内库,由宦官掌管。宦官中饱私囊,账目混乱,不可究诸,同时又将公赋变作皇帝的私财,弊端百出。杨炎拜相后,首先提出国家租赋不能变成皇帝私产,建议把大盈内库财赋仍拨归有关部门管理。德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重新设置左藏库,只是从中选择部分精致之物入藏大盈库。这样,就恢复了安史之乱前国家公赋与皇帝私藏分管的制度,维护了国家公赋收支独立的原则。

量出为入

杨炎在上奏德宗皇帝推行两税法的同时,提出了量出为入的理财思想。以现代财政学的眼光看,量出为入指国家按照财政支出的需要来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理财原则,其设想是在一定时期内,先计算好各种支出的需要,再以此为据安排财政收入征收额,将支出限制在事先规定的范围内,不致另辟新的收入。有学者认为,量出为入仅是杨炎的建议,在唐朝推行两税法时并未真正作为制税原则或财政原则加以实践,但这并不影响对其在经济思想史上的意义加以研究。

政治

裁抑藩镇

针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杨炎建议德宗裁抑藩镇、整肃吏治,以安百姓。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崔宁是盘踞川蜀十余年的地方骄藩,大历十四年(779年)入朝时本已授官、留置朝廷,但当年十月,吐蕃、南诏合兵犯蜀,德宗为救一时之急,拟令崔宁归镇督师,可能酿成放虎回山之弊。就此,杨炎力持不可,且分析利害,说服德宗另调中央禁军及他镇兵力入蜀救援。德宗依计而行,终于大败吐蕃、南诏,并顺势任命了新的西川节度使。西南就此稍安。此外,杨炎对于后来成为叛将的李希烈,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洞察力。

不过,杨炎在处理藩镇问题时的举措,因为带有政治斗争的私心,常常带有争议。例如其裁抑崔宁的举措,《旧唐书》即认为是出于对崔宁替刘晏辩白和危及自己的相权而产生的嫉恨;并记载称,崔宁出任灵州大都督时,杨炎亦安排若干将领对崔宁加以防备,并以此削弱崔宁的权势,结果也给杨炎招致了不少怨恨。

杨炎因嫉恨而将泾原节度使段秀实调离,更是产生了不良影响。德宗在听信杨炎的建议将段秀实调离原州后,另外任命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兼为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让他率军转移到原州驻扎,派遣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朱泚,御史大夫崔宁各统领士兵万人作为他的羽翼。同时下诏命令泾州将士准备筑城工具。泾州将士愤愤不平,不愿承担筑城的苦役,加之李怀光在担任朔方军帅时,法令严苛,接连杀死大将,泾州副将刘文喜就利用人们怨恨的心情,拒不接受朝命,上奏疏要求段秀实重新担任主帅,如不用段秀实就请用朱泚为帅,于是朝廷任命朱泚代替李怀光。可是刘文喜又不接受诏命。泾州有强兵二万,刘文喜以此拥兵自守,并请求吐蕃援助,发动叛乱,当时天热干旱,人心不安,许多朝臣请求赦免刘文喜,德宗不听,命令朱泚、李怀光等军进攻。《旧唐书》认为,如果不是泾州别将刘海宾斩杀了刘文喜,则将会酿成边患,杨炎则难辞其咎。

此外,杨炎在藩镇问题上的一些合理建议,也没有被德宗全部采纳。例如他力劝德宗不能让李希烈做大,但德宗并未采纳。在裁抑藩镇的问题上,杨炎成效不大,这也是一个原因。

荐举人才

杨炎在担任中书舍人时,礼贤下士,并且着力提携后进。被贬道州时,杨炎了解到李皋为人正直,等到出任宰相,便将李皋由潮州刺史(下州刺史,正四品下)提拔为衡州刺史(一说为上州刺史,从三品;[89]另说为中州刺史,正四品上)。后来,李皋又升任湖南观察使等官,任内多有政绩。樊泽在建中元年(780年)通过贤良对策的考试,也得到了杨炎的赏识和拔擢,后来成为将才,在平定李希烈之乱时立下功勋。令狐峘与杨炎有旧仇,杨炎在为相后却能不念旧恶,甚至在令狐峘陷害自己的行为败露后还加以解救。其他如杜佑、王锷、奚陟、沈既济等名臣或文士,也都曾得到杨炎的拔擢。

不过,杨炎心胸狭窄,又投身党争,一些得到他推荐或照顾的人与他有情谊,还有的曾贿赂他。同时,杨炎也陷害了包括刘晏在内的不少人才,给唐王朝造成了损失,也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

文艺

杨炎早年即以文学闻名,在陇西多有文作;重新出仕后,除了撰写恩诏得到称颂外,尤以《李楷洛碑》扬名。该碑是李光弼之父李楷洛的神道碑,就杨炎所作碑文,《全唐文》收录了《云麾将军李府君神道碑》和《唐赠范阳大都督忠烈公李公神道碑铭(并序)》两个版本。杨炎的传世诗作较少,但其中《流崖州至鬼门关作》一诗的文化意涵仍得到后世重视,流传千古。

诗文之外,杨炎还擅长绘画。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称,杨炎善于描绘“松石山水”,其画作可列为妙上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亦称赞杨炎善于山水画。

标签: 杨炎

更多文章

  • 三国曹魏曹丕总共讨伐了东吴几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丕

    曹丕,字子桓,曹魏开国皇帝。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孙权作为三国吴国的开国皇帝,很有意思,他和曹丕简直是一对欢喜冤家,孙权偷袭荆州,杀了关羽,和刘备闹翻了以后,刘备打他,他向曹丕称臣,等风头一过,就翻脸,可以说,翻脸比翻书还快,搞的曹丕很郁闷,后来,曹丕开始下

  • 南宋嘉定和议内容 嘉定和议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嘉定和议

    1208年(嘉定元年),金人与宋朝双方重定和约,史称“嘉定和议”。简介宋宁宗画像1207年,韩侂胄为了立功来保持相位,便轻率出兵北伐金,结果溃败。主和派杨皇后杀韩侂胄请和,1208年订立屈辱的嘉定和议。和议内容是上国书称金主为伯父,岁币银绢各三十万,又以三百万缗钱赎回淮、陕两

  • 金朝“世侯”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世侯

    世侯是指辽宋金元时期管理北方汉人的特殊制度。辽朝时指汉人佐命功臣及汉人世豪;宋朝指常胜军;金朝指猛安谋克、九公封建;元代指汉人万户、千户及百户。产生金朝末年,金朝内部矛盾重重。对契丹人而言,金有亡国之仇,且亡国之后又倍受金人欺凌,早思报复。而汉人处境更坏,对金人的反抗此伏彼起。早在蒙古建国之前,就已

  • 察合台汗国属于元朝吗 察合台汗国大汗世系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1222年-1683年)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所建。简介斡尔朵(宫帐)设在阿力麻里(中国新疆古地名,又作阿里马,“苹果城”之意,遗址在今新疆伊犁霍城阿力麻里境内东北端)境内的忽牙思。巴鲁剌思、札剌亦儿和克烈亦惕三部,是该汗国中蒙古族的主体,其统治者

  • 南宋“维扬之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宋

    维扬之变,南宋建炎二年(金朝天会六年,1128年)八月至建炎三年二月,金朝对南宋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的作战。建炎二年四月,金灭北宋后,南宋东京留守宗泽曾先后二十余次上表宋高宗,请求还京开封府,以定天下之心,北上收复失地。但被朝廷阻挠,宗泽忧愤成疾而卒。宗泽死后,宋朝以杜充为东京留守。杜充不信用义军首领

  • 南宋“苗刘兵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南宋

    苗刘兵变,(也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的名义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一场兵变。简介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

  • 岳飞北伐路线图 岳飞北伐最远打到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岳飞

    岳飞北伐,指的是1134年到1140年由岳飞指挥的军事行动。简介1127年靖康耻,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上书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湖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接着兵分两路,岳飞命部将张宪攻打随州,自己则率主力逼向襄阳府(

  • 绍兴和议签订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1141年签订的和议。简介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

  • 明太祖为什么从明朝建立开始就不断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太祖

    1369年(洪武二年),明军追击北元残余势力,俘虏丞相脱火赤以下一万余人,北元皇帝逃到漠北几百里外。1370年(洪武三年),明军再次北伐,于沈欲口大破元军主力王保保,俘虏文济王以及国公阎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韩扎儿等十万余人。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军越过长城,轻骑雪夜奔驰,偷袭元军大寨,最后

  • 朱元璋第一次北伐的具体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明朝为肃清蒙古胡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元惠宗自1368年北逃上都后一直逗留在明的边境地区,并二次南侵以图夺回原来的大都复辟。1369年六月,元惠宗迁都应昌府,和位于燕山的大都不过两三天的马上路程,形成了实在的军事威胁。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