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太祖为什么从明朝建立开始就不断北伐?

明太祖为什么从明朝建立开始就不断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83 更新时间:2024/1/19 19:41:56

1369年(洪武二年),明军追击北元残余势力,俘虏丞相脱火赤以下一万余人,北元皇帝逃到漠北几百里外。1370年(洪武三年),明军再次北伐,于沈欲口大破元军主力王保保,俘虏文济王以及国公阎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韩扎儿等十万余人。

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军越过长城,轻骑雪夜奔驰,偷袭元军大寨,最后在蒙古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俘虏北元残余势力八万人。蒙古从此一蹶不振,分裂为鞑靼/">鞑靼、瓦刺、兀良哈三大部。

明太祖北征或称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针对北元的十三次军事行动。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从此开始长期的对北元的军事讨伐。

背景

稳定北疆

明朝建立后,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仍然统治着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全国许多地区如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仍归元朝统治,明朝时刻感到重大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北伐蒙古残余势力,明朝政府为了进一步统一蒙古地区,稳定北部边疆,[6-9]在洪武时期,多次出兵蒙古。先后十三次北伐遁入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

战略要地

同时亚欧大陆由于帕米尔山结的存在极大阻碍东西方的交流。中原想要到达欧洲,只能通过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但北方情景就截然不同,随着纬度半径不断减小地貌也越平整,是北大西洋暖流以北受到北冰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区域,骑兵可以一路从岭北杭爱山快速机动到喀山汗国境内,仅仅只有3000多公里,远不如东汉首都洛阳到西域喀什的距离。

所以历史匈奴远遁欧洲、蒙古西征欧洲看似很远,其实难度和岭北机动到杭州是一样的,任何势力从岭北右臂打欧洲,据上攻中原是相当方便。

从岭北出土的遗迹以及突厥碑文证实汉唐曾在这里设置过统治机构,但汉唐都以为这地方不适合耕种,忽必烈却建五卫,每卫万人,其中屯田者2000人,屯田军与其他军人为二与八之比。京师六卫,每军抽兵士二人屯田,以供兵士八人之食。

这就说明,十分之二屯田,即满足其余十分之八的粮食需要。之后,其他各卫抽调的屯田军有多有少,都与2000户相去不远,虽然中原有的地方屯田军人数要高出,但还是少数。历史上中原军民不断打走一波总会有另一波不知名的游牧民族从蒙古高原渊源不断的涌下,为此元朝从岭北扼守北方成为重中之重。

元朝百年来通过农牧互补把和林打造成“生殖殷富埒内地”的大元雄关,朱元璋与他的谋臣武将正是深知利害,朱元璋毅然北征。

标签: 明太祖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第一次北伐的具体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明朝为肃清蒙古胡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元惠宗自1368年北逃上都后一直逗留在明的边境地区,并二次南侵以图夺回原来的大都复辟。1369年六月,元惠宗迁都应昌府,和位于燕山的大都不过两三天的马上路程,形成了实在的军事威胁。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

  • 朱元璋第二次北伐的具体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又称岭北之战。此战结果,徐达的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第一次北征沙漠,将东北方面之元嗣君爱犹识理达腊和陕甘方面的元将扩廓帖木儿压缩到和林(今蒙古乌

  • “靖康之耻”发生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靖康之耻的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公元1127年)是金朝于北宋宋钦宗靖康二年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事变背景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起兵反辽,并建立金朝。在金军打击下,辽朝统治摇摇欲坠。北宋历代皇帝一直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从

  • 伪满洲国存在了几年 伪满洲国成立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后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伪满洲国”。简介1931年9月-1932年2月日本侵占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后,成立“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rd

  • 北宋“元祐更化”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又名元祐党争,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一大事件。简介元丰八年(1085)春,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赵煦(宋哲宗)即位,年仅十岁,其祖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元祐更化,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十余年后,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背景元丰八

  • 北宋“绍圣绍述”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绍圣绍述

    绍圣绍述,宋哲宗恢复神宗时各项新法的事件。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神宗母太皇太后高氏病死,宋哲宗赵煦亲政。哲宗对守旧派的专横无君久已不满,因此亲政后召见新党。标榜恢复“先帝遗业”,以“绍述”(继承)其父神宗成法为名,于元祐九年(1094年)四

  • 洪武之治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洪武之治

    军事上,明太祖再次统一中国。洪武元年(1368),明军虽然消灭元朝,但全国依然存有不同的割据势力。1371年,明对割据四川的夏政权用兵,从长江沿线和关中两个方向进攻夏,夏政权不敌明军,夏灭亡。在云南,昆明被元梁王割据,大理则被段世占据;1381年,傅友德率军攻打云南,梁王不敌,兵败自杀,1382年蓝

  • 北宋官制结构图介绍 北宋官制等级 北宋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北宋

    北宋官制,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复杂的。北宋官制主要分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两大类。简介在北宋统治区域内,也还有不少节度使,他们既有土地,又有人民、甲兵和财富。在北宋中央政权中,还有一批在后周时同赵匡胤地位相当的禁军将领,他们都手握重兵。赵匡胤是靠他们的支持才夺取后周政权的,但又害怕这些人也用同样手

  • 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影响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初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酒宴威逼利诱高阶军官交出兵权的一次政治事件。简介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后来,“杯酒释兵权”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发生背景在结束五代十国

  • 金匮之盟是真实存在么?金匮之盟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俗称金柜之盟,说的是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一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背景赵光义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金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