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第二次北伐的具体经过

朱元璋第二次北伐的具体经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938 更新时间:2024/1/18 19:19:41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又称岭北之战。此战结果,徐达的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第一次北征沙漠,将东北方面之元嗣君爱犹识理达腊和陕甘方面的元将扩廓帖木儿压缩到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以北地区,暂时减轻了明朝北边压力(参见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

至明洪武五年初,塞外各地的故元势力,经过年余休养生息,再趋活跃,东自开元(今吉林农安),西至甘肃、宁夏北部以及各塞要地,均为故元势力所控制,且不断南犯。

明朝君臣对故元的态度出现分歧,朱元璋主防,魏国公徐达主攻。经过讨论权衡,朱元璋接受主攻意见,于明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5万人,分三路出征。

朱元璋的作战方针是:以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趋和林,扬言急趋和林,实则缓慢进军,诱元军出战而歼灭之;李文忠为东路,出居庸关经应昌(今在内蒙古阿巴哈那儿旗辖境)趋和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冯胜为西路,出金兰(地点不详,疑为金县、兰州之合称)趋甘肃,以疑元军,使其不知所向。

这一战略部署,以中路为正,东、西两路为奇,奇正并用,三路合击。中路军于二月二十九日进至山西境内,徐达以都督佥事蓝玉为先锋,先出雁门关,败扩廓帖木儿游骑于野马川(即胪朐河,也即今克鲁伦河,位于今中蒙边境)。

三月二十日,蓝玉又败扩廓帖木儿于土剌河(即今土拉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扩廓逃去,与元将贺宗哲联合,在岭北(元朝岭北行省,包括今内蒙古东部、北部、黑龙江一部、蒙古和俄国西伯利亚中部的广大地区,这里具体为何地,不详)一线抵御明军。

五月初六日,徐达兵至岭北,轻敌冒进,骤然交战,被元军击败,死万余人,被迫敛军守塞。七月十一日,偏将军汤和在断头山(今宁夏宁朔东北约300里处)败绩,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西路军进至兰州以后,颍川侯傅友德率骁骑5000败元将失刺罕于西凉(今甘肃武威)。

进至永昌(今属甘肃),再败元太尉朵儿只巴于忽剌罕口,获辎重牛马甚众。然后与冯胜主力会师,败元兵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斩首4000余级,擒其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著等人,军威大振。

六月初三日,逼降元将上都驴,获吏民830余户。师抵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故元守将伯颜帖木儿举城降,继败元军于别笃山口(地址不详),获元平章长加奴等270人及马驼牛羊十余万头。元岐王朵儿只班遁去。傅友德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北),又败元军,获金银印、马驼牛羊2万头而还。

东路军于六月二十九日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闻讯而遁,获牛马辎重无算,经哈剌莽来(今蒙古洪戈尔)至胪朐河。李文忠留部将韩政守辎重,亲率大军轻装急进,在土剌河、阿鲁浑河(即今鄂尔浑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一带与元将蛮子哈刺章激战数日,元军败退,获人马以万计,明军亦死伤不少。

李文忠率师追至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元兵复集拒战,李文忠见元军气势甚锐,乃敛兵据险自固并张疑兵,元军惧有伏兵,不敢逼近,遂引军而去。李文忠班师而还。十月二十四日,西路军冯胜班军回京。十一月,因塞外苦寒,一时难以作战,遂令中路军徐达、东路军李文忠班师。

第二次北征中的三路明军,基本是各自为战,没能按照战前制订的策略配合,因此按所遇对手的强弱,命运各不相同。孤军深入到达北元首都和林一带的中路军和东路军都被北元拼死反击而损失很大。此战,主力中路军战败,东路军得失相当,仅西路军获胜,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轻敌冒进及辽东粮食基地依然在纳哈出手中。

标签: 朱元璋

更多文章

  • “靖康之耻”发生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靖康之耻的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公元1127年)是金朝于北宋宋钦宗靖康二年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事变背景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起兵反辽,并建立金朝。在金军打击下,辽朝统治摇摇欲坠。北宋历代皇帝一直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从

  • 伪满洲国存在了几年 伪满洲国成立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后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伪满洲国”。简介1931年9月-1932年2月日本侵占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后,成立“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rd

  • 北宋“元祐更化”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又名元祐党争,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一大事件。简介元丰八年(1085)春,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赵煦(宋哲宗)即位,年仅十岁,其祖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元祐更化,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十余年后,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背景元丰八

  • 北宋“绍圣绍述”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绍圣绍述

    绍圣绍述,宋哲宗恢复神宗时各项新法的事件。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神宗母太皇太后高氏病死,宋哲宗赵煦亲政。哲宗对守旧派的专横无君久已不满,因此亲政后召见新党。标榜恢复“先帝遗业”,以“绍述”(继承)其父神宗成法为名,于元祐九年(1094年)四

  • 洪武之治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洪武之治

    军事上,明太祖再次统一中国。洪武元年(1368),明军虽然消灭元朝,但全国依然存有不同的割据势力。1371年,明对割据四川的夏政权用兵,从长江沿线和关中两个方向进攻夏,夏政权不敌明军,夏灭亡。在云南,昆明被元梁王割据,大理则被段世占据;1381年,傅友德率军攻打云南,梁王不敌,兵败自杀,1382年蓝

  • 北宋官制结构图介绍 北宋官制等级 北宋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北宋

    北宋官制,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复杂的。北宋官制主要分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两大类。简介在北宋统治区域内,也还有不少节度使,他们既有土地,又有人民、甲兵和财富。在北宋中央政权中,还有一批在后周时同赵匡胤地位相当的禁军将领,他们都手握重兵。赵匡胤是靠他们的支持才夺取后周政权的,但又害怕这些人也用同样手

  • 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影响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初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酒宴威逼利诱高阶军官交出兵权的一次政治事件。简介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后来,“杯酒释兵权”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发生背景在结束五代十国

  • 金匮之盟是真实存在么?金匮之盟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俗称金柜之盟,说的是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一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背景赵光义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金匮&

  • 西夏立国200年中出现了几次“母党专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母党专政

    母党专政,汉代吕后就曾临朝称制八年,西夏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夏毅宗与夏惠宗时期时,夏廷对内进一步巩固统治,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夏毅宗继位时年幼,由其母没藏太后与没藏讹庞专政。当时辽朝辽兴宗再度攻打西夏,最后西夏向辽朝称臣。没藏太后荒淫好色,多次勾结外人,其中李守贵与吃多己多次争宠。

  • 辽朝“重元之乱”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重元之乱

    重元之乱亦称“滦河之变”,是辽皇族内部争夺帝位的事件。滦河之变,是辽皇族内部争夺帝位的事件。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重元父子及其同党四百余人乘道宗往太子山(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秋捺之机,发动叛乱,进攻道宗行宫。重元自立为皇帝,任萧胡睹为枢密使。由于南院枢密使耶律仁、耶律乙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