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中后期宦官权力变大的原因

唐朝中后期宦官权力变大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717 更新时间:2023/12/29 18:05:50

唐朝的中后期,宦官的权力开始膨胀,宦官在军权,政权,以及财政等方面,都开始越发的膨胀。在每一个朝代建国的初期,宦官都是不参与朝政,不干涉军事的。但是自从唐朝天宝年间之后,宦官的权利就大了起来,他们开始逐渐的越发的插手朝中事务,甚至拉帮结派,祸乱朝堂。

从天宝年间开始,之所以唐朝的宦官开始越来越厉害,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后来宦官开始担任军职,专典禁军和宦官监军制度的实行问题。

唐朝的时候一般来说,卫兵是应该由宰相来直接管理的,后来到了唐朝后期,随着府兵制的崩溃,所以渐渐地卫兵还是实力大不如前,甚至开始慢慢的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禁军开始日益强盛,甚至到了谁掌握了禁军,就意味着掌握了中央的军权的程度。由此可见禁军当时在唐朝中后期时期的地位,日渐壮大。

唐代的宦官的机构是内侍省,唐太宗早先就定下了规矩,内侍省不立三品官员。这就表明了宦官是不可能,也不允许有那么大的权力的。所以在玄宗以前,宦官的确都是内有什么权力的。但是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就到了宦官统兵,可以担任三品以上官职的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官宦李辅国在灵武拥立肃宗继位,当时他被任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至此之后,宦官的好日子就来了,宦官掌权的日子就此开始。后来李辅国被杀之后,代宗又选了一个人来担任元帅府行军司马的职务,但是好巧不巧的是,之后的这个人也是一位宦官,名叫程元振

再后来又有一位鱼朝恩,鱼朝恩的时候就不单单是元帅府的行军司马了,后来还被加封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典科禁军。其实到了鱼朝恩这里,宦官还都只是掌握了一部分军权,还没有形成一种惯例,还没有这个制度还没有成型,后来宦官专典禁军的制度的形成其实是开始在德宗时期。

因为越到后期,禁军的开始愈发的壮大,尤其是神策军完全都在宦官的控制之下。到了后期的神策军开始在朝堂上有着不一般的待遇以及地位。后期每一位宦官拥立登基的皇帝,上位之后,一定是少不了对神策军们的大大的赏赐,这是其他的军队所有没有的特别殊荣,而且就算是在日常的福利待遇方面,神策军也是要比其他的军队好出很多。

随着神策军的发展越发的壮大,无形之中就是加大了宦官的势力。既然手里握住了军权,那么即使是六根不全的“阉人”说话也是十分的硬气。掌握了军权之后的宦官,就在朝堂上也慢慢的有了力度。

唐朝后期,唐太宗在永泰年设置了枢密使这个职位,这个职位之门就是为了宦官所打造的职位,董秀为首任。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个跑腿传话的职位,权力并不大,但是后来因为逐渐接触政务越来越多,开始逐渐插手干预朝政,直到后来开始成为了宦官专政的有力途径。

不得不说,唐朝中后期的宦官的权力,的确是越来越大,但是其实也没有到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历史学家黄永年曾说过,其实唐朝宦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仍是家奴和主子的关系。只是中后期的时候有些皇帝是由宦官拥立的,有的时候某一派的宦官还会杀掉在位的皇帝,然后拥立他们自己所依附的皇子作为皇帝。

这样现象看上去好像十分吓人,看上去好像是宦官已经可以决定皇帝的人选了,其实不是。这只是宦官这一类的家奴开始参与到了皇室的内部纠纷,以及夺位夺嫡之争的战争中而已,以往来说干这些事的人都应该是皇帝皇子的亲信,或者宠臣,后来只是把这些人换成了宦官而已,宦官的权力被夸大,其实并没有那么吓人。

唐朝的宦官,其实并没有成功的废立皇帝,最接近成功废立皇帝的宦官,是一位名叫刘季述的宦官。虽然很接近成功,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唐昭宗很快复位,这位刘季述接近着就被杀了。

即便是只有这么一次,还是几乎到了末期,天下开始大乱,当时的刘季述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权力可言了,一开始只是作为皇太子的监国,后来想要假传昭宗之命退位为太上皇,让太子登基,但是后来被宰相崔胤联和禁军将领孙德昭给打败了,之后昭宗复位,刘季述被乱棍打死了。

上面提到的李辅国,算是第一个专权的大宦官,当时虽然李辅国极力的讨好唐肃宗,看似好像是得到了唐肃宗的青睐,才会得到了可以主权的机会,其实不是。如果要说到李辅国真正的靠山,应该说是张皇后,因为张皇后想要搞事。

所以总的来说虽然唐朝的宦官军权和权力非常的大,但是归根结底其实这些权力的来源还是依靠着讨好皇室才能拥有的,一旦宦官失去了皇室的宠信,失去了军权。那么即使是权力再大的宦官,最后的结局也只有死路一条。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唐朝时期审美的标准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

    古代审美与现代审美有着天壤之别,说不清道不明古人的审美观究竟是什么样,但只要人们一提到唐朝审美,十有八九都说:“当然是以胖为美,杨玉环多胖啊!”那么唐朝时期为什么以胖为美呢?1、唐朝时期审美的标准是什么?根据历史记载,唐朝是以胖为美。唐代繁荣昌盛,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

  • 唐朝牛李党争有什么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

    唐朝末期时间,宦官专权把持朝政,朝臣们只能靠攀附宦官来求得官运亨通。这些依附宦官的朝臣分为两派,争斗不息,史书称为“牛李党争”。所谓“牛李党争”,就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首的“李党”

  • 牛李党争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背景政治唐太宗时期,统治集团内出现了一种浓厚的“民主”气氛和许多敢于直言极谏,专折廷

  • 五代十国和东汉末年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五代十国

    如果一定要把中国的古代史浓缩为两个王朝的历史,那么创造巅峰盛世的汉唐无疑是首选。不过古语有云:“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个强大王朝结束之后,中华大地都曾陷入过空前的战乱与分裂之中,但同样是乱世,两段分裂割据的时代又各有什么不同?这其中历史的演进又遵循怎样的逻辑?1、

  • 北魏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

  • 夺门之变成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政变事件,后世许多人认为“夺门”事件违背了礼制,其严重程度仅次于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然而与历史上其他政变所不同的是,“夺门之变”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一切都

  • 明朝重用宦官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用宦官理政的朝代,相比于唐朝宦官一手遮天的局面,甚至能够做到肆意立君废君,所以历代王朝都禁止宦官干政,为什么唯独明朝皇帝反其道而行之,大力重用宦官呢?制衡文官势力明朝在朱元璋开国初期,朝廷对待文官和武官都一样不分左右。但是到朱高炽登基后,朝廷便开始重文官轻武官了,因

  • 秦始皇在位期间在政治与军事方面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始皇

    嬴政,即秦始皇,,又称赵政、祖龙,也有吕政一说,秦庄襄王嬴异人之子,生母是赵姬,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继承王位,时年十三岁。前238年

  • 秦庄襄王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秦庄襄王有什么轶事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庄襄王

    嬴异人,即秦庄襄王,嬴姓,秦氏或赵氏,名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嬴柱之子,秦王政之父,战国时期秦国第三十任国君,在位约3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秦庄襄王陵位于陕西

  • 西汉“推恩令”国策的利与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推恩令

    公元202年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正式称帝,定国号汉,史称西汉王朝。立国之后,刘邦为了表彰功臣部旧,先后分封了八个异姓王和九个刘姓王。与此同时,刘邦还沿用了秦朝时期的郡县制度,也就是说,刘邦建立西汉之初,国家是采用以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相结合的体制。表面上看,刘邦的分封制顺应了当时的需求,然而在另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