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恩荫制度”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恩荫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591 更新时间:2024/1/21 13:28:29

所谓冗官冗兵现象,就是指士兵人数众多、军队规模过于庞大,机构繁杂人数众多、多是无用的官职。而这一现象在宋朝异常严重,甚至成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个难以根除的“毒瘤”。

说宋朝经济强大、百姓生活幸福这确实是事实,但宋朝也是长期积贫积弱的朝代,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中,在这一点上能与之匹敌的寥寥无几。

两种极端的现象都在宋朝出现了,因此许多人对宋朝的评价都褒贬不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着募兵制的王朝,这也导致许多士兵在军队里滥竽充数。

拿着国家的补贴却每天混日子,国家对军队的投入也是一笔大数额。而过多的官员都处于闲置的状态,拿着高额俸禄却碌碌无为。

而导致后者出现的原因,就是恩荫制度,而这也是除科举制度以来规模最大、最正规的入仕制度。但是相比起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恩荫制度却有失公允了。

对于许多贫困家庭的书生来说,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恩荫制度是很早前就出现了的世袭制度,宋朝大多数官员的职位都是靠世袭家族中祖辈、父辈的官职。

换句话说,如果家族中有入仕为官的祖辈或父辈,那么一众儿孙辈的孩子就不需要担心入学、入仕的问题了。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宋朝的官场上。

见到许多有血缘关系的官员,甚至和诗人、大儒等也有密切联系。比如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这祖孙三辈,都出任了宰相一职,与恩荫制度脱不开关系。

无独有偶,诗人王安石、及其胞弟王安国、和其叔叔王霈叔侄三人,皆在朝廷上担任了重要的职位。这种恩荫制度在宋朝长期存在,导致冗官现象越来越严重。

可是想要改变这种制度,势必会影响到许多家族的利益。王安石在变法时就提出了要取消恩荫制度,极力提倡唯才是举,但是此举也令他得罪了不少官员。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写下了与恩荫制度有关的内容,故事虽短但极具讽刺意味。内容是皇帝在某地巡察,当地有个人生活极其贫困,穷到连一日三餐都吃不起。

这样的人本与仕途无缘,可是只因为他捉到了一只皇帝喜欢的蛐蛐,就得到了众多赏赐。不仅如此,就连当地的县官等职员,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赏赐。

其实恩荫制度并非只在宋朝存在,在此之前的汉朝也曾实行过恩荫制度,但是范围较小,只限制在同胞兄弟及自己的儿子身上。

唐朝将恩荫的范围扩大了些许,子孙以及曾孙都可以受到家族长辈的恩惠。这些朝代将恩荫制度控制在了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但是到了宋朝就有些不受控制了。

近乎疯狂的恩荫制度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一位老臣下位或去世后就可以推恩二十余人,除了自己的直属儿孙外,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皆可被推恩。

以一换二十的交易,令宋朝朝廷在这场博弈中举步维艰,占据主导地位的则是各大世袭家族。说是皇家掌管着天下,但立于朝堂之下的众多官员大多是来自同一家族。

各个家族垄断了朝廷大部分的职位,还会联合着一起排挤孤立无援的官员。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真正有才华的学子求官之路。

就算有机会进了宦海,最后也会被其他大臣针对。大臣家族的后辈依旧担任着重要职位,而贫苦的普通老百姓仍然家徒四壁。

踏踏实实的寒窗苦读,却比不过家里有一个大臣祖辈或父辈,属实令人心寒了。若推恩上来的是能人志士也可以,事实是许多闲职上的都是世家大族的纨绔子弟。

他们自身的学识不够,眼界也非常有限,只是依靠着祖父辈的恩荫,即使在职位上无所事事也没人敢多说一句。

不需要为了求官而寒窗苦读,在优越的环境下生活,长大后也不比为了科举而苦恼。恩荫制度之所以可以存在这么长的时间,就因为这是一种皇室笼络世家大族人心的好办法。

但是恩荫制度慢慢腐蚀了官宦体系,腐败贪污现象层出不穷,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该制度已经形成了难以根除的“毒瘤”。

世家子弟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勾结在一起,致使朝廷之上党派斗争屡禁不止。而那些靠自己真才实学考上来的官员,会被其他家族共同排斥。

宋朝后期的行政效率明显降低,社会矛盾加剧,整体多呈现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为国家混乱埋下了祸根。

越到后期朝廷管理越混乱不堪,恩荫制度甚至逐渐模糊了对推恩人选的年龄限制。所以很多年龄甚小的孩童已经有了官职,不过孩童不会去上任,只是领每个月的俸禄。

一个家族如此做后成功了,就会有许多家族争相效仿,久而久之留给真正有才学的人的机会就不多了,这也间接阻断了宋朝廷“吐故纳新”的道路。

恩荫制度备受推崇,封建主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了这项制度的不公平,使得民间怨声载道。讽刺的是,大臣的后辈依旧可以继续为官,可低阶级的平民百姓想要往上爬几乎无路可走。

民怨积压已久,宋朝三百多年里多次的民间起义都是因为社会矛盾的加剧。有了宋朝的前车之鉴后,之后的朝代虽然也有恩荫制度的实行,但是规模都在合理范围内,并无越界的政策。

标签: 恩荫

更多文章

  • 唐朝中后期宦官权力变大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

    唐朝的中后期,宦官的权力开始膨胀,宦官在军权,政权,以及财政等方面,都开始越发的膨胀。在每一个朝代建国的初期,宦官都是不参与朝政,不干涉军事的。但是自从唐朝天宝年间之后,宦官的权利就大了起来,他们开始逐渐的越发的插手朝中事务,甚至拉帮结派,祸乱朝堂。从天宝年间开始,之所以唐朝的宦官开始越来越厉害,最

  • 唐朝时期审美的标准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

    古代审美与现代审美有着天壤之别,说不清道不明古人的审美观究竟是什么样,但只要人们一提到唐朝审美,十有八九都说:“当然是以胖为美,杨玉环多胖啊!”那么唐朝时期为什么以胖为美呢?1、唐朝时期审美的标准是什么?根据历史记载,唐朝是以胖为美。唐代繁荣昌盛,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

  • 唐朝牛李党争有什么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

    唐朝末期时间,宦官专权把持朝政,朝臣们只能靠攀附宦官来求得官运亨通。这些依附宦官的朝臣分为两派,争斗不息,史书称为“牛李党争”。所谓“牛李党争”,就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首的“李党”

  • 牛李党争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背景政治唐太宗时期,统治集团内出现了一种浓厚的“民主”气氛和许多敢于直言极谏,专折廷

  • 五代十国和东汉末年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五代十国

    如果一定要把中国的古代史浓缩为两个王朝的历史,那么创造巅峰盛世的汉唐无疑是首选。不过古语有云:“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个强大王朝结束之后,中华大地都曾陷入过空前的战乱与分裂之中,但同样是乱世,两段分裂割据的时代又各有什么不同?这其中历史的演进又遵循怎样的逻辑?1、

  • 北魏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

  • 夺门之变成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政变事件,后世许多人认为“夺门”事件违背了礼制,其严重程度仅次于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然而与历史上其他政变所不同的是,“夺门之变”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一切都

  • 明朝重用宦官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用宦官理政的朝代,相比于唐朝宦官一手遮天的局面,甚至能够做到肆意立君废君,所以历代王朝都禁止宦官干政,为什么唯独明朝皇帝反其道而行之,大力重用宦官呢?制衡文官势力明朝在朱元璋开国初期,朝廷对待文官和武官都一样不分左右。但是到朱高炽登基后,朝廷便开始重文官轻武官了,因

  • 秦始皇在位期间在政治与军事方面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始皇

    嬴政,即秦始皇,,又称赵政、祖龙,也有吕政一说,秦庄襄王嬴异人之子,生母是赵姬,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继承王位,时年十三岁。前238年

  • 秦庄襄王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秦庄襄王有什么轶事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庄襄王

    嬴异人,即秦庄襄王,嬴姓,秦氏或赵氏,名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嬴柱之子,秦王政之父,战国时期秦国第三十任国君,在位约3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秦庄襄王陵位于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