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由夏朝后裔建立的诸侯国分别是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由夏朝后裔建立的诸侯国分别是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606 更新时间:2024/2/9 0:18:49

一直以来,西方学者质疑夏朝的存在,考古又的确没有一锤定音的发现,然而根据史书种种记载,夏朝并非虚构王朝,甚至在夏朝之前中国还有虞朝,上古中国远比西方学者想象的更为发达。

之所以说夏朝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春秋战国时代,夏朝流传下来的诸侯国还有多个,其中一个周初被周武王封为公爵,且孔子还亲自考察过,甚至说出“夏礼吾能言之”。尤为重要的是,甲骨文中还真记载了这一个诸侯国!

夏朝,姒姓,大禹奠基,夏建立,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

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夏商汤的势力大,夏桀抵挡不过,边逃边战,最终在鸣条展开了一场大决战,史称“鸣条之战”。鸣条之战后,夏室覆灭,夏桀被商汤放逐于历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湖),并死于此处。

夏朝灭亡之后,族人大约分为三支:一是剩余势力主要留居中原,二是夏桀带着不少族人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三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司马迁认为匈奴祖先是夏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但现代考古发现匈奴并非夏人。

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还存在的夏朝后裔,名气最大的约有四支(匈奴夏人说除外),即越国、缯国、褒国、杞国。

1,《史记》记载:“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越国国君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大禹巡行天下,在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据说死后葬于此,因此夏少康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便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春秋时代,越国勾践最终击败吴国,还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2,开创我国史书纪传的先河之作《世本》记载:“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考古发现,夏代曲烈封地缯国当在河南方城八里桥一带。鄫国(缯国)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鲁襄公六年(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不过,历史上可能有两个曾国,一是在河南方城,一是在湖北随州。在河南方城,尤其是八里桥夏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夏朝文物,与二里头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钺是权力的象征,最早的主人应为曲烈。而在殷墟甲骨文中发现的湖北曾国,与商王朝是睦邻友好的军事同盟关系,这个曾国究竟有何来历,是否与方城迁移而来,目前学界还没有定案。

3,《史记·夏本纪》:禹“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褒氏……”清代嘉庆《汉中府志》载:“禹封其子为褒君,是有褒国。”立国与如今陕西汉中一带,经历殷商、西周,到东周初期亡国,延续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春秋初期,秦国将犬戎逐出关中之后,褒人更加势孤力单,遂为秦人所灭。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于是献出美女褒姒乞求投降,褒姒可以说是褒国最有名的历史人物。

这三个国家的存在,也说明商汤灭夏之后,夏朝王族并未全部被灭,其中不少散落在了中原之外。当然,以上三国是不是夏人后裔,证据链还不够充分,缺少商朝记载的这一环,而杞国是夏人后裔之说就要相对完整的多了。

《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

《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周武王伐纣之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夏禹之后裔,结果找到东楼公,便将他封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封杞国为公爵,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

周初分封诸侯时,被封公爵的非常稀少,只有宋国(殷人后裔)、虞国、虢国、杞国少数几个,而我们熟知的姜子牙齐国、周公旦鲁国都只是侯爵,后来秦庄公才被封为子爵,楚国也是子爵,吴国被封伯爵,因此周朝封杞国为公爵,绝对是非同一般的礼遇,说明了杞国来历非凡。

周武王时封杞,拜为列国,待为上公,礼遇极隆,但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落,杞国封号逐渐遭贬,在《春秋》等史书中,杞国国君时而被称为“杞候”、时而被称为“杞伯”,甚至被称为“杞子”,说明杞国国君的爵位越来越低。

根据史书记载,杞国始建于商初,是夏代残余王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但与越国、缯国、褒国三国一样,缺少商朝记载这一环节。那么,历史上的杞国到底存不存在呢?

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时期,杞国爵位是伯爵,武丁曾娶一位杞国的女子为妃,是其六十多个后妃之一。商纣王时期的卜辞,也记载有“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迄今为止,一共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可见,商朝时期杞国的确存在,唯一不能100%确认的是杞国与夏朝王族关系,因为甲骨文没有记载。

不过,尽管甲骨文没有说明杞国就是夏人后裔,但结合周武王对杞国的超规格礼遇,以及中国的“二王三恪制”的政治传统,不难推测杞国与夏人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也曾坚定地认为杞国就是夏人后裔。

周厉王时期(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杞国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打,无法在河南地区立足,国王杞谋娶公将杞国从杞县一带迁到山东避难,先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新泰一带。后来,列强入侵之下,杞国又两次迁徙,最终落脚于淳于(今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

总之,杞国虽然是公爵国,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国,经常遭遇入侵,被逼不得不四处流浪,《史记》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到:“杞国微小,其事迹不值得记载。”

春秋晚期,杞国虽小,微不足道,却有三件事值得一谈。

公元前572年,鲁国正卿季文子做媒,将杞桓公之女杞女嫁春秋霸主晋悼公姬周为夫人。后来,杞女为晋悼公生下一子,名姬彪,为晋平公,曾让晋国再度成为春秋霸主。

由于杞国是夏朝王族后裔,存有夏礼,意义非凡,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但由于杞国文献大多散失,因此《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感慨道:“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从孔子的话中,也可以佐证夏朝的存在。

第三件事叫“杞人忧天”,讲述的是杞人担心天塌下来,为此有所忧虑,寝食难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开导之语亦是古人宇宙观之体现),然后问答的双方都疑虑顿消,舒心地笑了。如今,杞人忧天是一个讽刺成语,但其实背后隐藏了杞人苦难经历,由此造成的国人忧患意识有关。

公元前445年,杞国最终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灭国,最可能的夏朝王族后人国灭。

及至秦始皇一统中国之时,“天街踏尽公卿骨”,六国王侯都被贬谪为凡人,夏朝后裔更是微不足道,就此彻底融入民间。

标签: 诸侯国

更多文章

  • 春秋时期诸侯国:毕国 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毕国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 西周为什么要组建宗周六师、成周八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西周

    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建立之前,华夏大地的政治模式一直都是那种类似部落联盟的方式,直到周朝建立后采取了分封制才算是解决了过去纷乱的局面。我们今人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不经意间以今人的视角来衡量古人的做法。至今在网络上依然有着周王室滥封诸侯,最终引起群雄逐鹿问鼎中原的尴尬境地。这样的说法,固然没有任何错

  • 中国古代“保甲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保甲制度

    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保甲制度,说实话小编反正是第一次听说了,所以不了解,那么这个保甲制度到底是什么制度呢?保甲制度的优缺点又是什么呢?感兴趣的跟随小编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期待大家的加入。1、什么叫保甲制度保甲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军事管辖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在宋朝时期开始流行起来,而且延续了

  • 明英宗“夺门之变”成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夺门之变

    大明景泰八年,文臣徐有贞、武将石亨和宦官曹吉祥等朝臣联手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明英宗至此复位。接下来听听历史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在执政水平上,对国家利弊上看,朱祁钰是强于朱祁镇的,朱祁钰在危难关头,力挽狂澜,拯救帝国于水火之中。他无疑是大明王朝的大功臣,但朱祁钰依旧也有很多处理不当的地方,直

  • 金熙宗执政前期与后期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金熙宗

    金熙宗完颜亶是金朝第三位皇帝,他执政初期时颇有明君之风,但到了后期因为不满皇帝干政而不理朝政,滥杀无辜,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女真不满万,满万则无敌于天下。”这句话是对女真恐怖战斗力的最好总结,我们看金国120年的历史历经九代帝王。平均每位皇帝在

  • 锦衣卫职位等级排名 明朝锦衣卫官职一览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锦衣卫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锦衣卫的事情,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锦衣卫还是挺有意思的,很多话说,其实锦衣卫也不复杂,也就是另外一种官职了,多的也不说了,下面给大家带来这个锦衣卫职位等级排名还有,锦衣卫的官职一览表,只针对明朝时期的,所以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明朝锦衣卫官职一览表(含等级排名)官职:指挥使(1人

  • 汉武帝临终前任命的托孤大臣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武帝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临终之时明确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佐时年八岁的汉昭帝。“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在汉昭帝时代,史书记载是“政事一决于光(霍光)”,汉宣帝时代是“诸事皆先关

  • 西周后期“宣王中兴”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周

    宣王中兴是指周宣王即位后,整顿朝政,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周宣王(?-前782年),姬姓,名静,一作靖,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人,周厉王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8年-前782年),也即西周倒数第二位君主。周宣王继位后,面对

  • 乾隆帝六下江南分别去了哪儿?乾隆帝下江南主要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隆帝

    乾隆一生六次下江南,分别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下江南每次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南巡期间,乾隆还在苏州

  • 瓦剌和鞑靼哪个是正统?鞑靼和瓦剌谁是蒙古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瓦剌,鞑靼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瓦剌和鞑靼的事情,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瓦剌和鞑靼到底哪一个是正统,其实就是说的这个鞑靼和瓦剌谁是蒙古正统,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算得上是比较细节的知识点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在明朝时期这个蒙古族分为了瓦剌和鞑靼。瓦剌就是西蒙古,西蒙古又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