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重文抑武的目的及措施内容介绍

北宋重文抑武的目的及措施内容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377 更新时间:2024/1/28 11:37:19

重文抑武、国家贫弱,一谈论起宋朝,大家对它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这样。

确实,自从唐朝时期的蕃镇割据引起的国家灭亡,再经过五代十国时的分裂与战乱之后,宋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本身又是在军士拥戴下成为皇帝的,由史、由己让赵匡胤以及后来的继承者都时刻警惕军队这把双刃剑,甚至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直接将“重文教,轻武事”定为了基本国策(《续资治通鉴长编》)。

在这一国策之下,宋王室空有“收复北方失地”的祖训,但由于武力值较低,造成整个宋朝时期并没有像秦、汉、隋、唐等朝代一样的赫赫战功。

燕云十六州等失地一直没有收回,在北方先有辽、后有金的经常性威胁、进犯边境,在西方又有西夏兴起屡次侵犯边疆,对这些国家采取守势,甚至以“结为兄弟之国”、“岁币”等形式花钱买平安。后期直接被北方大草原上后发兴起的蒙元颠覆了政权。

那宋朝的“重文抑武”,重文能重到什么程度,抑武又能抑到什么程度呢?

抑武

一是杯酒释兵权。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事情了,赵匡胤在自己即皇帝位后的第二年直接夺了高级将领的军权,不再赘述。

二是立下祖训:军人不能掌权。把各地方节度使召集到了京城,赐给了宅第后就让他们在京城居住。让朝中的文人到各个地方“知州军事”,管理起各地的民政和军事等事务。把节度使演化成一种虚衔,成为武臣的最高等级,但不再有实际权力。

三是将精锐士兵集中在中央,老弱士兵留地方。在全军中筛选在身高、力气、速度等方面有优势的士兵做为“兵样”,送到各地,以此为标准选拔出最精锐的士兵,归于中央,名为“禁兵”,是皇帝的卫军。而留下的老弱者则为“厢兵”,是地方兵,平时也没人操练他们,也就是做做劳役罢了。

就这样,朝廷通过收回高级将领的军权、召回节度使不准其再管民政和军事、把精锐军力收归中央,宋朝的统治者逐步站稳了脚跟,并且也解决了蕃镇割据的隐患。可以说宋朝的统治者为推动“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贡献了力量。

但这种军事主官不管兵,管兵的又不知军事的模式最终带来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弱化,长期在北、西方的少数民族的铁蹄下苦苦挣扎。

重文

而对比武力方面被抑制,在对待文人、文官方面宋朝则比其他朝代要优厚的多。

一是优待士大夫,让文人永远压在武人的头上。其实这一点跟上面说的军人不能掌权是一个道理。赵匡㣧对文官宽囿、容忍或者说放纵到什么程度?

从他和宰相赵普的对话中就可看了出来:“朕今用儒臣,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就是说他要用文官去治理地方,这些人就是都在贪污什么的,也比不上武将所造成的祸害的十分之一。

后来他又把“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当作祖训放在了太庙里,要求后代子孙遵守。就连宋徽宗被俘虏到金国的时候,还派人对赵构说一定要遵守这个祖训。

二是给予科举以无上荣光。相比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宋代的也是太幸福了。考生一考中进士即可当被纳入官员体系,可以当官了。而唐朝的即便是考中进士,只是在官牒上予以登记,也就是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取得了任职资格,但有资格也不意味着能够做官,还需要在吏部参加考试(科举是由礼部主导的)。

就这样也有很多人需要经过多次考试才能通过。但是就是通过了考试,也只能是在京畿之地任个小官。通不过的只好去地方做一些最低等的差事。只有在这些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扎实有效的成绩,才能转入正式的仕途。

不只这样,宋朝比起唐朝来,每次科举时的进士名额也要多的多,后来到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干脆确定只要能参加殿试的进士都不落榜。

三是全方面提升官员们的福利待遇。《廿二史札记》形容当时优待官员“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意思是对官员的恩典和赏赐生怕有哪做不到位或者让官员感觉不满足的,而不去想这些钱财是来自于百姓不留一些剩余。

官员的俸禄有正俸、䘵粟、职钱、从人衣粮、冬春服,甚至茶酒、调料、柴火木炭、牲畜饲料也一点不拉。对到京城之外做官的官员有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由于不能带家眷而养家的添给。就连官员退休也有祠䘵,以示皇帝对退休官员的恩典。

此外还可能随时有对官员各种因功、外放等额外的恩赏。还有荫子荫孙、荫亲甚至荫门客等各类的恩荫。

讽刺的是虽然武将的权力被收回,但是由于唐末藩镇的积重难返,外有强寇的巨大压力,没有实现像秦、汉、隋、唐等朝实现天下一统之后的军队大的复员,还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军队,并且由于所募之兵实行终身制。

随着时间的增加,兵员就越来越多,但需要在军队养老的人也越来越多,军队虽然人数不断在增加,但实力却是下降了,所以只能再去增加员额,形成了一种怪圏,宋太祖开国时全国仅20万军队,但仅仅过了一百余年,到了宋英宗时期则有近120万的军队,数量扩张了6倍。

而文官则在宋朝优越的扶持政策下,更是发展到了巨大的数量。庞大的军队和文官队伍造成的冗兵冗官,兵员终身制,官员有优渥的待遇,给朝廷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想方设法提高税赋来增加收入,但还是跟不上飞快增加的支出。

宋英宗朝与太宗朝比,收入增加了六倍,太宗朝时还能多剩余大半,而英宗时却不够花费的。

纵观宋朝的抑武重文,虽然想抑制武人,但却没有办法缩减兵员,战斗力却十分低下。

想提高文治,但给文官的权力过大、待遇过高,文臣后期过于重视撷取自己的利益,而不为国家出力。

这些冗兵冗官就像两只巨大蚂蝗趴在宋朝本就虚弱不堪的肌体上,吸吮着国家的精血,更是加速了宋朝的灭亡。

标签: 北宋

更多文章

  • 北宋和吐蕃的关系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北宋

    《天龙八部》中,说北宋时天下五分,有辽、宋、金、西夏、吐蕃五国,吐蕃国师鸠摩智,亦是书中的重要角色。而真实历史中,北宋时,在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的河湟地区,确实兴起了一个吐蕃人建立的强大政权:青唐吐蕃。其首领”唃厮啰“,是唐朝时吐蕃王朝的王室后裔。他向宋朝称臣进贡,受封为河西节

  • 北宋大事年表介绍 北宋发生了哪些历史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以其建都于北方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北宋乃由后周末帝禅让赵匡胤开始,统治了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以南一带的以汉族人为主体的生活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及西夏对峙

  • 宋朝幕职与诸曹官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

    宋代州郡行政属官的设置及其职能看,宋代幕职、诸曹官的特点有以下三点:一、与唐朝州官相比,宋代地方行政属官人员有所减少。如幕职诸官由数十人、十数人减为不超过五人,诸曹官由六曹参军且每曹不止一员减为五员以下,一般各在四员以下。因为宋代州级官员的职能有了专项分类,幕职诸曹官以与百姓接触较多的税籍、狱讼、赈

  • 宋朝诸曹官及其职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诸曹

    宋代州级行政属官由幕职官和诛曹官两部分组成,诛曹官有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和司户参军。在官阶体系中,录事参军与县令并称令录;司理、司法、司户三参军称“判司”,与县主簿、县尉并称判司簿尉,系选人最低阶层。在职事官体系中,作为州郡属官,诸曹官分掌户籍、赋税、仓库出纳、议法断

  • 宋朝州级幕职官的主要职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

    宋代州政丛杂,军政、民政、财政、刑狱、上下文移、赈恤灾伤、布宣教化、察举官员,无所不与,“以一守令之身而下兼众曹之事,非材闳力钜,谁与共此凛凛哉。”特别是刑狱繁多、财税任务重的州郡,知州、通判不能事必躬亲,必须借助属官才能有所作为。(一)幕职诸官及其职能总体上,宋代幕职官&l

  • 宋朝州级属官体制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

    宋代州级政府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一环,而州级行政属官是佐助正副长官贯彻中央政令,处理日常政务,保证完纳税粮,尤其是办理日常司法政务的主要官员。宋代州级属官体制承袭于唐末五代,但又有较大的改组,呈现出人员减少,司法政务繁重等时代特点,在化解民间纠纷,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和加强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过程中,起

  • 南宋“三司使”官职历史介绍 三司使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司使

    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后,财务行政渐趋繁杂,乃特简大臣分判度支、户部、及充任盐铁转运使,分别管理财政收支、租赋与盐铁专卖事务。后唐明宗亍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委任宰相一人专判度支、户部与盐铁转运使事务。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三使并为一使,称三司使,总揽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事务。北宋沿设,三司使

  • 南宋“枢密院”官职历史介绍 枢密院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枢密院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宋史·职官志二》说: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又《通考·职

  • 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宋

    南宋时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所谓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专制主义则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主宰一切。秦汉时代,

  • 南宋“祠禄制”职官制度历史介绍 祠禄制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祠禄制

    祠禄制是两宋特有的职官制度,隋唐未兴,明清不继,是宋朝佑文政策的产物之一,它虽可以溯源至唐代的宫观使制,但性质却颇不相同。唐代的宫观使,是实际执掌宫观事务的宫观官。而宋代的祠禄官,虽叫做“监某庙”、“提举某宫观”,却与宫观事务没有太大关系,&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