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都城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明朝都城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941 更新时间:2023/12/28 2:29:27

一,朱元璋的定都计划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代,定都南京。早在1533年,朱元璋就攻陷了南京,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初步建立了政权。朱元璋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此后,朱元璋凭借江南的富庶,南京的龙盘虎踞,成功地削平南方诸侯,推翻元代。

但是朱元璋对定都南京还是不太满意。朱元璋认为,金陵虽然是龙盘虎踞之地,但是历代在此定都的朝都是短命王朝、偏安王朝,其寓意不好。朱元璋认为想进一步控制北方,就必须迁都北方。

朱元璋最初考虑的都城分别是开封和自己的家乡凤阳。洪武元年,朱元璋就下令以汴梁(开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第二年,又在凤阳建设中都,同时命令江南富豪迁居于此。但是,开封和凤阳久经战乱,破败不堪,已经无法承担首都的重任,朱元璋最终不得不放弃迁都两地的设想。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正式罢北平,改南京为京师。

1391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认为关中“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于是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巡视西安,朱标回来后,将情况告诉给了朱元璋。可正在关键时候,朱标因为风寒去世,朱元璋心灰意冷,不想再折腾了,于是放弃了迁都的计划。

朱元璋没有料想到的是,自己分封的燕王后来发动了靖难之役,当上了皇帝,并且将首都迁徙到了北京,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迁都北方的计划。

二,西安还具有定都的条件吗?

之所以朱元璋看中西安,是因为西安的地理和历史。在地理上,西安位于关中平原,四面都有易守难攻的关口,被称为“四塞之国”。关中平原可以提供一定的粮食支持,而大后方的四川盆地、河西走廊也可以提供粮食、马匹等重要的资源。在历史上,西周、秦朝、西汉、隋唐等强盛的王朝都定都西安,如果明代定都于此,有点继承汉唐雄风的感觉。

但是现在的西安还能作为首都吗?从唐代之后,中国就没有任王朝定都于此,这说明西安的地理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地缘政治的变化。在上古时代,河西走廊、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一带的游牧民族没有兴起,关中的大后方那是十分安全,而巴蜀也不能对关中产生威胁,关中的政权只需要重兵防御东边的函谷关就可以了,所谓“独以一面制诸侯”。

但是,现在这些条件不具备了。秦汉以来,蒙古高原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兴起,关中北部面临着游牧民族的直接冲击。唐代以来,西北一带的羌族、吐蕃崛起,他们对关中的威胁更大,例如吐蕃可以随时进攻长安,但是唐代却无法攻入青藏高原。这时候关中的大后方已经成为了大威胁,可谓是腹背受敌。这时候定都西安,就是将自己陷于四战之地。

第二个就是经济重心的变化。唐代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关中也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定都关中有利于控制天下。但是,唐代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关中地区的环境破坏严重起来,粮食生产难以自足,关中再也不是富庶之地了。唐代需要从江南运输大量的粮食来供应,后来藩镇割据,粮道经常被截断,唐代皇帝也面临饥饿的风险。针对唐代的问题,宋代才将首都定于开封,这里就是南北运河交通中心。

大运河:唐代的生命线

因此,从以上的两个变化来说,西安早已失去了定都的条件。如果朱元璋迁都西安,那么明代不但不能恢复汉唐雄风,还要在蒙古、羌藏的夹击下被弄得狼狈不堪。

三,北京和南京,谁更符合做首都?

靖难之役后,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徙到了北京。朱棣迁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北京是自己的老巢。但是,迁都北京对于明代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

先来说好的方面吧。明代最大的敌人有两个,分别是北方的蒙古和东方的倭寇,并称为“北虏南倭”。朱元璋定都南京,对蒙古的防范自然会削弱,因此朱元璋不得不分封朱棣为燕王,赋予重兵抵御蒙古。但是这种分封又和中央集权严重背离,所以引发了“靖难之役”。朱棣定都北京,直接来一个“天子守国门”,既加强了中央集权,也能够集中重兵对付蒙古,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北京的运输条件比西安好。从江南北京运输物资,可以走京杭大运河,也可以走海路,十分便利。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其平原面积远大于小小的关中平原。因此,定都北京基本不会发生缺粮的问题。

但是定都北京的弱势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同时面临着蒙古和女真两大民族的冲击。在朱棣时期,明代国力强盛,加上自己军事能力强,因此可以保持安稳,并且实现开拓。但是朱棣之后,蒙古和女真对北京带来的压力就太大了,后来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庚戌之变、甲申之变等。

而南京真的就不符合做首都吗?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粮食、税收的主要来源地,而定都南京自然有了经济上的优势。另外,南京位于东南一带,长江一线,定都南京更有利于带动海外贸易的发展,符合大航海时代的发展趋势。如果定都南京,说不定明代皇帝能够更早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武器,对于提升明代的生产力、军事能力那是更有效的。

如果定都南京,明代就不至于将大量的资金用于长城一线的消耗,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发展,或许会带动明代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又说回来,如果明代一直定都南京,难保明代不会成为第二个宋代,当一个偏安南方的王朝,最终还是免不了被灭的结局。

标签: 明朝

更多文章

  • 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辛丑条约内容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别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和英、美、法等国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00年6月6日,英、法、德、日、意、俄、奥比八国军舰指挥官在英舰“百人长”号上举行军事会议,决定组成联军,侵犯中国。由于实力悬殊,对于这场战争,列强是抱着发意外

  • 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及性质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主要由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黄元秀、蔡元培等人领导,由于其成员其包罗之众,自1906年以后就不断发生内争,包括个人的冲突、理论的不同与革命方略的歧见,特别是由于一连串武装起义的失败,更增加了内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爆发于哪一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一场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

  • 武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及时间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关于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人,或许大家都知道是熊秉坤,因此还有了“熊一枪”的说法。因为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一》中指出:&ldqu

  • 保路运动历史事件介绍 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又称保路风潮,为清朝末期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反对清朝政府将地方准备兴建的川汉铁路、粤汉铁路进行国有化而发生的运动。其中四川省的运动最为激烈。四川保路运动是由立宪派发动和领导的。他们力图把运动控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内,要求人们只求争路,不反官府,不打教堂,更不得聚众暴动。同盟会虽然没有掌握

  • 南北议和历史事件介绍 南北议和发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南北议和

    南北议和是指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政府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方清政府势力,在上海举行的和谈。事件简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打响第一枪,在之后的时间里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呈土崩瓦解的状态,截止11月末清政府所控区域只有东三省、直隶、河南,清朝政权已是名存实亡,清政府

  • 天津教案历史事件介绍 天津教案发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简介天津民众为反对天主教会在保教国(法国)武力的庇护下的肆行宣教活动,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谋杀。天津教案画像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衔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集军舰至大沽口进行威胁。而清政府事后的对外妥

  • 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洋务派

    洋务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简介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洋务派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訢、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

  • 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是什么 瓜分中国狂潮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瓜分,中国,狂潮,开端,是什么,影响,瓜分,中国,狂潮,是指

    瓜分中国狂潮是指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简介1896年时沙俄以迫日归还辽东半岛有功,诱迫清政府签《中俄密约》,内有将东三省的铁路(东清铁路中东线)修筑和经营权给俄国、战时开放使用港口等条件,在此之后引发列强争相迫使清朝划出势力范围、租界与

  • 马关条约内容及历史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的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一、《马关条约》签署的背景《马关条约》签字场景日本在明治时期进行现代化改革后,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拓展市场,日本国内市场的狭小,使得它把眼光放大到朝鲜与中国。日本在18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