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津教案历史事件介绍 天津教案发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天津教案历史事件介绍 天津教案发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111 更新时间:2024/1/25 23:22:43

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

简介

天津民众为反对天主教会在保教国(法国)武力的庇护下的肆行宣教活动,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谋杀。

天津教案画像

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衔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集军舰至大沽口进行威胁。而清政府事后的对外妥协处理方式也引起很大争议。清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杀16人,缓刑4人,流放25人,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派崇厚去法国"谢罪",向各国赔银50余万两。

案件背景

清同治八年(1869),天津法国传教士在繁华的三岔河口地区建造教堂,拆除了有名的宗教活动场所崇禧观和望海楼及附近一带的民房店铺,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望海楼教堂建成以后,法国传教士网罗了一批地痞恶霸、流氓无赖为教徒,为非作歹,欺压百姓。

1870年(同治九年)4、5月间,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绑架的事件。6月初,天气炎热,疫病流行,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发生瘟疫大批死亡。育婴堂中有三、四十名孤儿患病而死,教堂将之葬于河东盐坨之地,每二三人一棺,尸骸暴露,惨不忍睹,引起群众愤恨,每天有数百人到坟地围观,挖出孩子的尸体查看。

适天津不断发生迷拐儿童事件,1870年6月20日,一名被居民扭送官府的匪徒武兰珍口供中又牵连到教民王三及望海楼天主堂。被捕案犯供称系受教堂指使,一时民情激愤,舆论大哗。同时民间开始传言“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晃子,实则绑架杀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等荒谬谣言,反洋教情绪高涨,士绅集会,书院停课。第二天清晨,天津知县刘杰带人犯武兰珍去教堂对质,发现该堂并无王三其人,也没有武兰珍所供的席棚栅栏,“遍传堂中之人,该犯并不认识,无从指证”。故证明,此为对教堂和仁慈堂的误解误会,但此时群众已经无从分辨真假。

教堂门前聚集的民众与教徒发生冲突,法国驻津领事丰大业到场向刘杰开枪,打伤其随从,激起了天津民众极大愤慨,致使天津全城鼎沸,引发了"火烧望海楼"教案这场大规模的中国民众自发地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

案发过程

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二十五日军机大臣寄给曾国藩的上谕称,当时,天津有匪徒迷拐人口案件牵涉到法国设在天津的教堂,时任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约定于五月二十三,让天津府知府张光藻、天津县知县刘杰押带匪犯武兰珍在天主堂面见法国天主教教士谢福音,同时让武兰珍指认他所供出的房屋,经核查与他原来所供认的不符,于是武兰珍就被押带返回。随后,法国传教士谢福音随崇厚到通商署商量查办匪犯的办法。商量妥当之后,听说教堂里的传教士与围观的群众因为口角而发生掷砖斗殴的事件。正在崇厚派士兵前去“弹压”的时候,法国领事丰大业带着两杆洋枪气势汹汹地来到通商署,一名手执“利刃”的外国人紧随其后。丰大业向崇厚开枪,所幸并未击中,于是丰大业咆哮着并将通商署桌子上的物件随手损坏。崇厚认为“民情汹汹,恐激成事变”,劝丰大业不要出通商署。丰大业不听劝告,出了通商署,在回教堂的路上,遇到正在“弹压”的天津县知县刘杰,丰大业随即朝刘杰放抢,打伤了刘杰的侄子刘七。“百姓激于众忿,将该领事群殴致死,并焚毁教堂等处房屋”。

曾国藩画像

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其他4座基督教堂。破坏行动持续了3小时。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衔向清政府提出"抗议";1870年6月24日,外国调集军舰至大沽口进行威胁,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而以法国为首。

调查处理

法国方面最初要求处死仇外最凶的陈国瑞将军以及天津知府和知县,清朝方面派出直隶总督曾国藩来调查并与法国方面交涉,当时朝廷中的官员多数认为不要对其退让,不惜一战,情势紧张。曾国藩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首先对英国、美国、俄国作出赔偿以使最后能单独与法国交涉。

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初十日,曾国藩到天津,立即发布《谕天津士民》,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随后经他调查之后,确认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于是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6人(马宏亮、崔福生、冯瘸子等,行刑之日是9月25日),缓刑4人(余下四名,原为照抵被杀俄人性命,因俄国领事孔令再三要求缓办,遂拖下未执行),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9万两白银,并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李鸿章也认为“冀终归于一命一抵了案”。而法国因随后发生了普法战争,无暇注意东方事务,因此接受了这个条件。

处理结果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而另一方面天津教案的消息,也对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影响,产生对于西方传教士的谣传及不信任,这些谣传也在一些地区造成了教案的发生。由于民怨沸腾,朝廷让李鸿章接接手此案,而曾国藩则被派驻为南京总督。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李鸿章最后同意赔款40万两,派一个使团前去法国道歉,将天津知府和知县充军,8名肇事者处以死刑,25名送往新疆服苦役。曾国藩深感个人不称职,同时不断受到保守派的谴责,内心灰心丧气,他在致友人书中说道:“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一年后即去世。

清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杀16人,流放25人,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派崇厚去法国"谢罪",向各国赔银50余万两。

社会影响

教案了结之后,大臣崇厚作为专使,去欧洲向法国道歉,以示与法国“实心和好”。1870年10月28日,由上海起程,抵达马赛时,普法战争正酣,法国政府无暇接待。直到1871年11月23日,才得到法国第三共和国首任总统梯也尔接见。崇厚把同治帝的道歉书呈递,并希望法国对中方惩凶与赔款感到满意,梯也尔回答:“法国所要的,并非(中国人的)头颅,而是秩序的维持与条约的信守。”

1897年,望海楼天主堂在空置了20多年之后被重建起来,1900年又在庚子之乱中第二次被烧毁。1903年用庚子赔款第二次重建。

教案遗址

“天津教案”的原发地“天津望海楼教堂”,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狮子林大街西端北侧,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教案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中外文化,宗教,外交冲突事件,被后世民众牢记,被中国近代史学者们持续研究。天津望海楼教堂墙外,立有“天津教案遗址”的纪念碑。

标签: 天津教案

更多文章

  • 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洋务派

    洋务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简介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洋务派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訢、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

  • 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是什么 瓜分中国狂潮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瓜分,中国,狂潮,开端,是什么,影响,瓜分,中国,狂潮,是指

    瓜分中国狂潮是指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简介1896年时沙俄以迫日归还辽东半岛有功,诱迫清政府签《中俄密约》,内有将东三省的铁路(东清铁路中东线)修筑和经营权给俄国、战时开放使用港口等条件,在此之后引发列强争相迫使清朝划出势力范围、租界与

  • 马关条约内容及历史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的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一、《马关条约》签署的背景《马关条约》签字场景日本在明治时期进行现代化改革后,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拓展市场,日本国内市场的狭小,使得它把眼光放大到朝鲜与中国。日本在1876年

  • 清朝后期“公车上书”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北京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事件简介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词语解释公车上书拼音:

  • 司马懿为何会发动高平陵之变?有哪些人在支持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司马懿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魏帝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在大家印象中,高平陵政变就是司马懿父子在和曹爽斗,其实司马懿有许多盟友,很多文武大臣都支持司马懿。司马懿“倒爽联盟”的战友们正始十年正月(公

  • 天京事变爆发的原因及历史背景 天京事变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是由洪秀全策划的血洗杨秀清东王势力的事件,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事件简介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东王杨秀清掌握大部分军政实权,其骄傲专横的作风扩大了他和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秦日

  • 辛酉政变发生的原因及后果 辛酉政变是哪一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1861年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简介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大臣与新

  • 清朝后期咸丰帝遗命的两宫听政在哪个宫 两宫听政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后期,咸丰,帝遗,两宫,听政,哪个,简介,两宫,听政,

    两宫听政,说的是清同治帝及光绪帝时,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情况。咸丰帝正妻慈安太后咸丰帝因英法联军,率领妻小、臣工逃至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却心力交瘁,咸丰辛酉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一病不起而驾崩,遗命由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端华之弟)、额驸景寿、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

  • 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洋务运动时间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一、洋务运动发生的世界背景与中国环境自十三世纪起,世界大环境悄然发生着变化。源自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运用长期积累的经验对生产工具进行了改进,促使农

  • 总理衙门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总理衙门时间 总理衙门成立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于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日(1861年3月1日)正式成立。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使臣来华则均由礼部主持接待。鸦片战争后,情况稍有改变,由两广总督特加钦差大臣头衔,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