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辛丑条约内容及历史影响

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辛丑条约内容及历史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471 更新时间:2024/2/16 7:08:01

《辛丑条约》,别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和英、美、法等国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900年6月6日,英、法、德、日、意、俄、奥比八国军舰指挥官在英舰“百人长”号上举行军事会议,决定组成联军,侵犯中国。由于实力悬殊,对于这场战争,列强是抱着发意外财的心理来的。英国统帅西摩尔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代表,他以保护各国使馆为名,率领两千人的侵略军气势汹汹地从天津强行西进,企图打入北京。

廊坊之战仅是这场残酷战争的一个小小场景。同时,在大沽炮台、天津城南的八里台、海河东岸的老龙头火车站、河西紫竹林租界,天津民众和清军爱国官兵们舍生忘死,与侵略者浴血奋战。此外,山东、河北各地民众也都参加到天津的战斗中来。据史料记载,河北霸州民众列队抵抗德兵,战死者三百人,柬鹿县旧城民众徒手与侵略军相搏,牺牲四千余人。

可以说,中国民众的英勇抵抗使侵略者陷入了洋大海,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他们也开始从瓜分中国的幻梦中走出来。

如果说中国民众的忘死抵抗打破了列强的美梦,那么列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则直接促成了他们接受一个“完整”中国的现状。

沙俄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利用八国联军侵华之机,出兵侵占了东北三省。此举不仅触怒了日本,也损害了英、美的侵略利益。为了报复俄国,日本随即派兵进入朝鲜以示对抗,同时积极寻找反俄同盟。英国对于俄国在华势力的空前膨胀也感到极为不安,但因正忙于非洲的殖民战争无暇直接对抗俄国,就支持日本对抗俄国,在外交上日益与日本接近。

鸿章

八国联军逼近北京之际,清廷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列强谈判。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各国都急于找出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早日同清政府议和。美国作为“门户开放政策的谋划者,来就反对瓜分中国,主张维持原状,以利用其强大的经济优势逐步排挤其他列强,达到最后垄断中国市场的目的。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之后,美国国务卿便再次向各国发出了“门户开放”照会,重申上述原则。

英国虽企图垄断长江流域,但为了反对俄国独占中国东北和法国侵占云南,也只能有条件地接受此原则。日本为了打击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争取美国的支持,便在“门户开放”政策不影响其侵略朝鲜计划的条件下承认了这一原则。俄国因武装占领中国东北成为众矢之的,为缓解与其他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极力主张调整对华政策,尽管接受“门户开放”意味着放弃在中国东北已获得的特权,但最终还是有保留地接受了。

这样,由美国倡导的以维持中国领土完整为前提的“门户开放”政策终于成了各国共同对华的基本纲领。同年10月,英国与德国达成保持中国领土完整的原则协议,并照会奥、法、意、日、俄、美六国政府,各国均无异议。同时,由于慈禧对列强极力示好,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列强态度也渐趋一致,决定“保全”慈禧,与清廷开议。《辛丑条约》的基本方案就这样初步达成了。最终列强虽然没有瓜分中国,但要求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

标签: 辛丑条约

更多文章

  • 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及性质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主要由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黄元秀、蔡元培等人领导,由于其成员其包罗之众,自1906年以后就不断发生内争,包括个人的冲突、理论的不同与革命方略的歧见,特别是由于一连串武装起义的失败,更增加了内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爆发于哪一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一场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

  • 武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及时间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关于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人,或许大家都知道是熊秉坤,因此还有了“熊一枪”的说法。因为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一》中指出:&ldqu

  • 保路运动历史事件介绍 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又称保路风潮,为清朝末期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反对清朝政府将地方准备兴建的川汉铁路、粤汉铁路进行国有化而发生的运动。其中四川省的运动最为激烈。四川保路运动是由立宪派发动和领导的。他们力图把运动控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内,要求人们只求争路,不反官府,不打教堂,更不得聚众暴动。同盟会虽然没有掌握

  • 南北议和历史事件介绍 南北议和发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南北议和

    南北议和是指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政府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方清政府势力,在上海举行的和谈。事件简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打响第一枪,在之后的时间里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呈土崩瓦解的状态,截止11月末清政府所控区域只有东三省、直隶、河南,清朝政权已是名存实亡,清政府

  • 天津教案历史事件介绍 天津教案发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简介天津民众为反对天主教会在保教国(法国)武力的庇护下的肆行宣教活动,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谋杀。天津教案画像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衔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集军舰至大沽口进行威胁。而清政府事后的对外妥

  • 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洋务派

    洋务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简介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洋务派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訢、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

  • 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是什么 瓜分中国狂潮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瓜分,中国,狂潮,开端,是什么,影响,瓜分,中国,狂潮,是指

    瓜分中国狂潮是指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简介1896年时沙俄以迫日归还辽东半岛有功,诱迫清政府签《中俄密约》,内有将东三省的铁路(东清铁路中东线)修筑和经营权给俄国、战时开放使用港口等条件,在此之后引发列强争相迫使清朝划出势力范围、租界与

  • 马关条约内容及历史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的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一、《马关条约》签署的背景《马关条约》签字场景日本在明治时期进行现代化改革后,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拓展市场,日本国内市场的狭小,使得它把眼光放大到朝鲜与中国。日本在1876年

  • 清朝后期“公车上书”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北京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事件简介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词语解释公车上书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