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后期“公车上书”历史事件介绍

清朝后期“公车上书”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222 更新时间:2024/1/15 5:50:12

公车上书,是指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北京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事件简介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词语解释

公车上书

拼音:gōngcheshàngshū

解释: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出处:《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汉书·张敞传》:“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在召敞。敞……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

例句:制台原是不得已之举,台民不甘臣日,公车上书反抗,列名的千数百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

典出

《史记·滑稽列传》载:汉武帝时,齐地人东方朔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他广泛地阅读了诸子百家的书,因此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他到长安后,到公车府那里给皇帝上书,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才勉强抬得起来。武帝花了两个月才读完东方朔的奏章,读完后龙心大悦,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

典义

汉制规定,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指普通人向当权者上书言事。

历史背景

其背景源于,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败于日本。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平考完会试,等待发榜。这时,《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和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百日维新德宗载湉

4月22日,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公车上书史物

根据传统的历史学教材所载:反对者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

虽然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康有为等人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

之后,光绪帝启用康有为等人,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

“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宜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历史影响

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专家观点

2005年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茅海建先生在《近代史研究》第3期和第4期上发表《“公车上书”考证补》,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其已公开发表过的档案文献,从政治决策高层的角度,重新审视公车上书的背景、运作过程及其影响力。其观点是:“公车上书”是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被闻声而动的保守派官员阻挠,导致“公车上书”未能交到光绪帝手中。由此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并且对“公车上书”进行了进一步的审视和研究。

标签: 公车上书

更多文章

  • 司马懿为何会发动高平陵之变?有哪些人在支持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司马懿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魏帝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在大家印象中,高平陵政变就是司马懿父子在和曹爽斗,其实司马懿有许多盟友,很多文武大臣都支持司马懿。司马懿“倒爽联盟”的战友们正始十年正月(公

  • 天京事变爆发的原因及历史背景 天京事变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是由洪秀全策划的血洗杨秀清东王势力的事件,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事件简介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东王杨秀清掌握大部分军政实权,其骄傲专横的作风扩大了他和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秦日

  • 辛酉政变发生的原因及后果 辛酉政变是哪一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1861年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简介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大臣与新

  • 清朝后期咸丰帝遗命的两宫听政在哪个宫 两宫听政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后期,咸丰,帝遗,两宫,听政,哪个,简介,两宫,听政,

    两宫听政,说的是清同治帝及光绪帝时,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情况。咸丰帝正妻慈安太后咸丰帝因英法联军,率领妻小、臣工逃至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却心力交瘁,咸丰辛酉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一病不起而驾崩,遗命由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端华之弟)、额驸景寿、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

  • 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洋务运动时间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一、洋务运动发生的世界背景与中国环境自十三世纪起,世界大环境悄然发生着变化。源自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运用长期积累的经验对生产工具进行了改进,促使农

  • 总理衙门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总理衙门时间 总理衙门成立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于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日(1861年3月1日)正式成立。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使臣来华则均由礼部主持接待。鸦片战争后,情况稍有改变,由两广总督特加钦差大臣头衔,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

  • 京师同文馆是谁的前身 京师同文馆什么时候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訢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简介京师同文馆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

  • 乾隆帝六次南巡路线介绍 乾隆帝南巡带的嫔妃都有谁 如何评价乾隆帝南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帝

    乾隆帝南巡,指乾隆皇帝曾六次南下江南的历史事件。简介乾隆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

  • 大小和卓之乱时间 大小和卓之乱的原因及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小和卓之乱

    大小和卓之乱,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所发动的叛乱。简介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并派波罗尼都招抚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和卓兄弟乘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占杀死清军副都统阿敏

  • 清朝“字贯案”历史事件介绍 字贯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字贯案

    字贯案是清朝乾隆四十二年的一场文字狱。江西新昌(今宜丰)人王锡侯因编写《字贯》被举发,最后判处斩首。王锡侯以十七年光阴自编《字贯》一书,分天文、地理、人事、物类四大类,共四十卷。此书针对《康熙字典》收字太多,“然而穿贯之难”等缺失,加以补强,并称“字犹散钱,义以贯